..续本文上一页湘,路次益城,梦老僧曰:「陶侃瑞像敬屈护持。」于即往憩匡山,见远图缋,验其灵也,宛如其梦。不久浔阳反叛寺宇焚烧,独在兹山全无侵扰,信护像之力矣。末划迹云峰,终焉其致。
会大业在藩,任总淮海,承风佩德,钦注相仍,欲遵一戒法奉以为师,乃致书累请。顗初陈寡德,次让名僧,后举同学,三辞不免,乃求四愿,其词曰:「一、虽好学禅,行不称法,年既西夕,远守绳床,抚臆循心,假名而已。吹嘘在彼,恶闻过实,愿勿以禅法见期。二、生在边表,频经离乱,身闇庠序,口拙暄凉。方外虚玄,久非其分,域间撙节,无一可取,虽欲自慎,朴直忤人,愿不责其规矩。三、微欲传灯,以报法恩。若身当戒范,应重去就,去就若重,传灯则阙,去就若轻,则来嫌诮,避嫌安身,未若通法而命,愿许其为法,勿嫌轻动。四、十余年水石之间,因以成性。今王途既一,佛法再兴,谬课庸虚,沐此恩化,内竭朽力,仰酬外护。若丘壑念起,愿随心饮啄以卒残年,许此四心乃赴优旨。」晋王方希净戒,妙愿唯谘,故躬制请戒文。……告曰:「大王为度远济为宗,名实相符义非轻约,今可法名为总持也,用摄相兼之道也。」王顶受其旨教曰:「大师禅慧内融,道之法泽,辄奉名为智者。」自是专师率诱日进幽玄,所获施物六十余事,一时回施悲敬两田,愿使福德增繁用昌家国,便欲返故林。王乃固请,顗曰:「先有明约,事无两违。」即拂衣而起,王不敢重邀,合掌寻送至于城门,顾曰:「国镇不轻,道务致隔,幸观佛化宏护在怀。」王礼望目极衔泣而返。便泝流上江,重寻匡岭,结徒行道频感休征,百越边僧闻风至者,累迹相造。
又上渚宫乡壤,以答生地恩也。道俗延颈,老幼相携,戒场讲坐,众将及万,遂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敕给寺额,名为「一音」。其地昔唯荒崄,神
兽蛇暴,创寺之后快无忧患。是春亢旱,百姓咸谓神怒。顗到泉源帅众转经,便感云兴雨注,虚谣自灭。总管宜阳公王积,到山礼拜战汗不安,出曰:「积屡经军阵,临危更勇,未尝怖惧,顿如今日。」……
乃从之重现,令著《净名疏》。河东柳顾言、东海徐仪,并才华冑绩,应奉文义,缄封宝藏,王躬受持。后萧妃疾苦,医治无术,王遣开府柳顾言等,致书请命愿救所疾。顗又率侣建斋七日,行金光明忏,至第六夕,忽降异鸟,飞入斋坛,宛转而死,须臾飞去,又闻豕吟之声,众并同瞩。顗曰:「此相现者,妃当愈矣。」鸟死复苏,表盖棺还起;豕幽鸣显,示斋福相乘。至于翌日,患果遂瘳,王大嘉庆,时遇入朝。
旋归台岳,躬率禅门,更行前忏,仍立誓云:「若于三宝有益者,当限此余年;若其徒生,愿速从化。」不久告众曰:「吾当卒此地矣。所以每欲归山,今奉冥告,势当将尽,死后安措西南峰上,累石周尸,植松覆坎,仍立白塔,使见者发心。」又云:商客寄金,医去留药,吾虽不敏,狂子可悲。」仍口授《观心论》,随略疏成,不加点润。命学士智越,往石城寺扫洒,吾于彼佛前命终,施床东壁,面向西方,称阿弥陀佛、波若观音。又遣多然香火,索三衣(7)钵杖,以近身自余道具,分为二分:一奉弥勒,一拟羯磨。有欲进药者,答曰:「药能遣病,留残年乎?病不与身合,药何所遣;年不与心合,药何所留。」……又请进斋饮,答曰:「非但步影而为斋也,能无观无缘即真斋矣。吾生劳毒器死悦休归,世相如是不足多叹。」又出所制《净名疏》,并犀角如意,莲华香炉。与晋王别,遣书七纸,文极该综,词彩风标,嘱以大法。末乃手注疏曰:「如意香炉是大王者,还用仰别,使永布德香,长保如意也。」便令唱《法华经》题。顗赞引曰:「法门父母,慧解由生,本迹宏大,微妙难测,辍斤绝弦于今日矣。」又听《无量寿》竟,仍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云云。又索香汤漱口,说十如(8)、四不生(9)、十法界(10)、三观(11)、四教(12)、四无量(13)、六度(14)等。有问其位者,答曰:「汝等懒种善根,问他功德,如盲问乳,蹶者访路云云。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是五品内位耳。吾诸师友,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波罗提木叉(15)是汝宗仰,四种三昧是汝明导。」又敕维那:「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唯长唯久气尽为期。云何身
冷方复响盘?世间哭泣着服,皆不应作,且各默然,吾将去矣。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也。灭后依于遗教而殓焉。
……顗东西重范化通万里,所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众四千余人,写一切经一十五藏,金檀画像十万许区,五十余州道俗受菩萨戒者,不可称纪,传业学士三十二人,习禅学士散流江汉,莫限其数。沙门灌顶侍奉多年,历其景行可二十余纸。
注释
(1)颖川:今河南许昌。
(2)华容:今湖南华容县。
(3)信宿:连续二夜。
(4)志学之年:即十五岁。因《论语》中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而得称。
(5)湘州:相当于今湖南及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
(6)三三味:又称三三摩地、三定等,指三种禅定。
(7)三衣:印度僧团准许个人拥有的三种衣服:僧伽梨,即大衣,又称九条衣;郁多罗僧,即上衣,又称七条衣;安陀会,即中衣,又称五条衣。
(8)十如:即十如是。指探究诸法实相应把握之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来究竟等十种如是。
(9)四不生:乃龙树于《中观论》中所立四种不生之句,以彰显「诸法无生」之义。一般见解多谓一切诸法之生,不外于自生、他生、共生与无因生四种,龙树乃立四句以破斥之。即㈠不自生,谓一切万法不以自己为因而生成。㈡不他生,谓一切万法不以他因而生成。㈢不共生,谓一切万法不以自他为共因而生成。㈣不无因生,谓一切万法不以无因而生成。
(10)十法界:即十界。指迷与悟之世界可分为十种类,即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修罗界、人间界、天上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佛界等。前六界为凡夫迷界,即六道轮回之世界。后四界乃圣者之悟界,此即六凡四圣。
(11)三观:指三种观法。天台智者大师所立之天台三观,为天台重要法门,为教义与实践之骨架。系对于一切存在作三种观法,即空观、假观、中观,称空假中三观。
(12)四教:系就诸经之内容形式等等,而将佛陀一代之教说判释为四类。据隋代天台宗智显大师所立分为化法四教(佛陀教法大别为藏、通、别、圆等四教)、化仪四教(佛陀教导方式有顿、渐、秘密、不定等四教)。
(13)四无量:佛菩萨为普度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的四种精神。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
(14)六度:又作六波罗蜜,为诸部般若经之说。指大乘菩萨所必须实践之六种修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15)波罗提木叉:又作波罗底提尼舍、钵喇底提舍那等,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
唐天台山国清寺释灌顶
译文
释灌顶字法云,俗姓吴,祖籍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自其祖父一辈起,避难移居东瓯(今浙江永嘉县南),从此定居该地,即现在之临海章安(即今之浙江临海)。幼年时父亲就亡故了,由其母亲哺育、抚养。刚出生二个月时,就游视著东西,笑而欲说,却不知他说什么。母亲在夜
里称呼佛法僧的名号,他就牙牙学舌,音句清晰,大家全感到很是诧异。就把此事告知摄静寺慧拯法师,法师闻而叹道:「此子非凡。」以即「非凡」为字。七岁时便投拜慧拯,成为其弟子。他学习勤奋,玄学儒学的典籍都读,才华出众,在家乡已稍有名气。二十岁时受具足戒,对佛教十分爱好。自从慧拯法师谢世之后,往天台参学,修习禅定,坚持不懈。
陈至德元年(公元五八三年)随智顗禅师出居光宅寺,教习教观,频频得到智顗禅师之印可。陈灭亡后,随智顗禅师四处游学、弘法,各地名胜,无不涉足,四方大德,多曾参谒。后来到荆州玉泉寺,传法游化,迹遍西楚。隋开皇十一年(公元五九一年)晋王杨广镇守扬州,陪同智者大师止住于禅众寺,是智顗门下一员法上将。后来又随智顗到了天台山,辅助智顗弘法、讲经。晚年居称心精舍,讲说《法华经》,剖析精密,有过先贤,四方学者云集。其时有一位吉藏法师,于兴皇出家,后在嘉祥寺大弘佛法,独步浙东,对于天台教观甚表推崇,遂遣散门人,前往天台研习《法华》,并发愿弘扬演说此经。
开皇十七年(公元五九七年),智者大师患病期间,灌顶侍候左右,亲伺汤药,无微不至。智者入灭后,亲承遗旨,哀泣跪受遗书遗物,后转予晋王。晋王五体投地,悲泣顶受,事遵宾见之礼,情敦有如法亲。后晋王派扬州总管府司马王弘,送灌顶回山,为智者设千僧斋,建造国清寺,亦即晋代昙光、道猷之故址。前峰佛陇寺号修禅。在陈朝时,智者来到天台,此地称「丹邱」,地势平正,视野广阔。于是在陇南整地植树,准备在此建立道场,但心愿未了即入灭西归了。晋王遵照智顗之遗嘱,在此地建起了国清寺。
隋仁寿元年(公元六○一年)晋王继承皇位,经万里川途的跋涉来到国清寺,四海同庆。灌顶以晋王登位及山寺建成二事入朝参贺,蒙炀帝亲自接见,慰问频频,礼遇有加,灌顶应酬接对,言谈举止,落落大方,甚得炀帝之赞赏。事完之后,又派员外散骑侍郎张乾威送他回山,赐绢布等三千段,毡三百领。又设千僧斋,对山中之寺院殿宇重加修饰,使得天台山国清寺变得更为堂皇、壮观,一如智者之所预言。
仁寿二年(公元六○二年),炀帝又致书灌顶,曰:「现正值盛夏,天气炎热,愿禅师道体安康,禅观精进。最近令慧日道场之庄、论二法师讲解《维摩诘经》,讲席中…
《唐高僧传 4 习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