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唐高僧傳 4 習禅▪P2

  ..續本文上一頁可致書通好曰:「影乃由形而起,響則由聲而生。弄影勞形者,不知形之是影;揚聲止響者,不識聲是響根。影子由形體而起,音響由聲波而生。那些弄影勞形的人,不知道形就是影;那些揚聲止響的人,不明白聲是響的根源。以爲煩惱盡除就可以求得涅槃的人,就好像棄去形體而尋覓影子一樣;離棄衆生而癡求成就佛道的人,又如同在默默無聲中尋求音響。所以癡迷與悟解本是同一條路,愚笨與明智也沒有多少差別。原本無名的東西,硬加上一個名稱,形成了框框,就出現了不同認知的是非;原本無常理的事,用世俗道理來劃分,形成了僵化,就出現了不同道理的爭論。人間幻化無常,有多少是非可爭?世事虛妄無實,何必說空說有?我知道已得到的並非真正得到,失去的也下是真正失去,所以在前往谒訪請教之前,先向您說這一層意思,希望能得到您的答複。」慧可讀了他的來信,就執筆回答說:「你說的這些道理,都是如實的真理,和真正的佛法沒有多大差別。如果本性迷失了,即使是摩尼智珠也成爲瓦礫;內心豁然清明自覺,就是靈魂的真珠。無明與智慧都在一念之間,萬法也不離內心的本源。寫下這些,爲了開導世間有分別見的徒衆,須知人身與佛身本無差別,實在不須向外求取了。」其言極富禅意,當時有的人把它編纂成冊,具如別卷。

  當時又有化公、廖公、和禅師等,各是精通玄理,也曾與慧可通書酬對,可惜年代久遠,碑記已不易多見了,又沒有留下文字,著實令人歎惜。又有林法師,在邺都講《勝鬓經》,並闡析其文義。他每次講解時,便選精通叁部者,計有七百人,慧可也是其中之一。周武帝滅佛時,與慧可同學共護經像,對于佛法之護持不遺余力。

  起初,達磨禅師以四卷《楞伽經》授慧可,並對他說:「根據我的觀察,漢地只有此經。仁者依此修行必能自度度他。」慧可專心致志于玄理,如前所述。遭賊砍臂,以法禦心,不覺痛苦。用火燒燙傷口,用布裹住斷處,照樣乞食,一切如故,旁人竟然沒有察覺。後來,林法師也被賊砍斷手臂,他疼痛難忍,哀號通宵。慧可爲他包紮傷口,外出乞食供養林法師。林法師責怪慧可之手不利索,便發火了。慧可說:「餅食就在面前,不是可以吃了嗎?」林法師說:「我沒有手臂,難道你不知道嗎?」慧可才說:「我也沒有膀子,有什麼值得發火的呢?」林法師問明所以,更加欽敬慧可禅師,所以世稱「無臂林」。慧可每次說法完畢即說:「此法經過四世以後,必然變成名相,可悲啊!」。

  又有一位那禅師,俗姓馬,二十一歲時居東海,講解《禮》、《易》。有四百多學徒。有一次,他到了相州(今河南安陽市南)東部,遇到慧可禅師,遂與十個學士一齊出家。衆門人于相州東設齋辭行,泣別之聲,驚動都城。那禅師自出家之後,即手不執筆及俗書,行頭陀行,身穿一衣,手持一缽,所參學之處,均非繁華之地。又有慧滿禅師者,……也屬此類,專務無著,一衣一食,但蓄二針。冬天自己縫補衣衫,夏天就把衣物全都抛棄,只留下一掩體內衣。……這些都是慧可之門徒,所以不再另外敘述。

  原典

  釋僧可,一名慧可,俗姓姬氏,虎牢(1)人。外覽墳素(2),內通藏典。末懷其道,京辇默觀時尚。獨蘊大照,解悟絕羣,雖成道非新,而物貴師受。一時令望,鹹共非之。但權道無謀,顯會非遠。自結斯要,誰能擊之。年登四十,遇天竺沙門菩提達磨,遊化嵩洛,可懷寶知道,一見悅之,奉以爲師,畢命承旨。從學六載,精究一乘。理事兼融,苦樂無滯。而解非方便,慧出神心。可乃就境陶研,淨穢埏埴(3)。方知力用堅固,不爲緣陵。達磨滅化洛濱,可亦埋形河涘,而昔懷嘉譽,傳檄邦畿。使夫道俗來儀,請從師範。可乃奮其奇辯,呈其心要,故得言滿天下,意非建立,玄籍遐覽,未始經心。

  後以天平之初,北就新邺,盛開秘苑。滯文之徒,是非紛舉。時有道恒禅師,先有定學,匡宗邺下,徒侶千計,承可說法,情事無寄,謂是魔語,乃遣衆中通明者,來殄可門。既至聞法,泰然心服,悲感盈懷,無心返告。恒又重喚,亦不聞命。相從多使,皆無返者。他日遇恒,恒曰:「我用爾許功夫開汝眼目,何因致此?」諾使荅曰:「眼本自正,因師故邪耳。」恒遂深恨,謗惱于可。貨赇(4)俗府,非理屠害。……

  遂流離邺衛,亟展寒溫。道竟幽而且玄,故末緒卒無榮嗣。有向居士者,幽遁林野木食,于天保之初,道味相師,致書通好曰:「影由形起,響逐聲來。弄影勞形,不知形之是影;揚聲止響,不識聲是響根。除煩惱而求涅槃者,喻去形而覓影;離衆生而求佛,喻默聲而尋響。故迷悟一途,愚智非別。無名作名,因其名則是非生矣;無理作理,因其理則诤論起矣。幻化非真,誰是誰非?虛妄無實,何空何有?將知得無所得,失無所失。未及造談,聊伸此意,想爲荅之。」可命筆述意曰:「說此真法皆如實,與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

  愍此二見之徒輩,伸詞措筆作斯書。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余。」其發言入理,未加鉛墨,時或缵之,乃成部類,具如別卷。

  時複有化公、廖公和禅師等,各通冠玄奧,吐言清回,托事寄懷,聞諸口實,而入世非遠,碑記罕聞。微言不傳,清德誰序,深可痛矣。時有林法師,在邺盛講《勝鬘》並製文義,每講人聚,乃選通叁部經者,得七百人,預在其席。及周滅法,與可同學,共護經像。

  初達磨禅師以四卷《棱伽》授可曰:「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專附玄理,如前所陳,遭賊斫臂,以法禦心,不覺痛苦。火燒斫處,血斷帛裹,乞食如故,曾不告人。後林又被賊斫其臂,叫號通夕。可爲治裹,乞食供林。林怪可手不便,怒之。可曰:「餅食在前,何不可裹?」林曰:「我無臂也,可不知耶?」可曰:「我亦無臂,複何可怒?」因相委問,方知有功,故世雲無臂林矣。每可說法竟曰:「此經四世之後,變成名相。一何(5)可悲!」

  有那禅師者,俗姓馬氏,年二十一,居東海,講《禮》、《易》,行學四百。南至相州遇可說法,乃與學士十人出家受道。諸門人于相州東,設齋辭別,哭聲動邑。那自出俗,手不執筆及俗書,唯服一衣一缽,一坐一食,以可常行,兼奉頭陀。故其所往,不參邑落。有慧滿者,……專務無著。一衣一食,但畜二針。冬則乞補,夏便通舍,覆赤而已。……斯徒並可之宗系,故不別敘。

  注釋

  (1)虎牢:在今河南荥陽汜水鎮。

  (2)墳素:叁墳五典之通稱,泛指我國古代典籍。

  (3)埏埴:和土。埏,和;埴,土。和土以爲飲食之器。

  (4)赇:賄賂。

  (5)一何:爲何如此。表感歎之辭。

  隋南嶽衡山釋慧思

  譯文

  釋慧思,俗姓李,武津(今河南上蔡)人。幼年時就以心地善良聞名,鄉裏稱頌傳爲美談。曾夢見一個印度僧人勸他出家,感悟此祥瑞,遂辭親入道。所投之寺院,不是特別僻靜之處,多次夢見神僧,令他齋戒,自此之後,奉持戒律,梵行清慎。到了受具足戒之後,道志更爲堅固,喜幽棲,好寂靜,常坐禅修習,日唯一食,不接受其它之供養,且杜絕與外界之往來。讀誦《法華》等經叁十多卷,幾年之內讀了上千遍。所住之寺舍,曾被野人燒毀,其人遂得重疾,請求忏悔爲其除罪,並答應爲他重建草舍,慧思當即同意,接受其重建之草舍,又誦經如故,沒有多久時間,那人的病就痊愈了。

  後來,慧思又曾夢見數百個印度僧人,相貌、服飾都很奇異,對慧思說:「你所受之戒律並不殊勝,怎能開發無上正道呢?現在既有此機緣巧遇清衆,宜更設壇祈請師僧叁十二人,加受羯磨法具足戒。」慧思醒過來後,方知此乃夢中受戒。自此之後,修習更勤,意念益堅,讀經坐禅,夜以繼日。經由苦行,可以徹見叁生道業。

  又曾夢見彌勒、彌陀爲其說法開示,故建造了彌勒、彌陀二像,一起供養。又曾夢見隨從彌勒及其諸眷屬,同赴龍華之會,心裏暗想:我于末法時代,受持《法華經》,今又值遇慈尊,遂感傷悲泣,豁然覺悟。此後,他對諸佛供養更勤,道業也更爲精進。靈瑞之相一再出現,瓶中的水時常飽滿,供事嚴謹完備,好像有天童護法。後因讀《妙勝定經》,贊歎禅定之功德,遂修習定學。

  當時,慧文禅師門下有數百學徒跟他參學,很受僧俗二界之推崇,慧思遂往皈依,拜他爲師,跟他修習禅法。他對師父侍候周到,寒冬溽夏都不憚勞苦,自己修習又專精勤奮,晝夜攝心,理事兼融。但因機緣未到,雖經一段時間,仍未有所證,又于第二年夏天束身長坐,系念靜坐。到第叁個七日時,遂發少靜觀,見一生善惡業相,因此警嗟,倍增勇猛精進。到即得初禅時,八觸(即動觸、癢觸、輕觸、重觸、冷觸、暖觸、澀觸、滑觸)發作,馳回不已,自此禅障忽起,四肢無力,不勝行走,身不隨心。即自觀察,我今生病,皆從業生,而業由心而起,本無外境。反觀心源,業不可得,身如白雲幻影,有相無體。如此觀想之後,顛倒想遂滅,心性頓時清淨,疾病苦痛也一並消失。又發空定,心境廓然,結夏安居,增一法臘,但並沒有什麼大的收獲,自恨道力、慧根低下,很感慚愧。遂倚壁而坐,背還沒靠近牆壁,就忽然開悟,以致法華叁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十六殊勝,背舍陰入,都自通徹。後往鑒、最等禅師處,述己所證,得到他們的贊許。

  他進一步修持、研練,禅觀更爲專精,因而聲名遠播,四方學衆,欽仰其德操、道業,紛紛前來問道、參學,一時間門徒甚衆。他就對大、小二乘中之定慧等法,廣爲闡揚,收攝自他。由于學徒甚多,因而良莠混雜,遂致是非間起。一些怨嫉之徒,竟欲下毒毒死他,但都幸免于難。不少異道也企圖謀害于他,也沒能得逞。他對衆學徒說:「大聖在世,也不免爲流言所傷,何況我等無德之輩,怎能逃過此難?這些災難,乃…

《唐高僧傳 4 習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唐高僧傳 5 明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