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西汾阳。
(4)陶隐居者:即陶弘景。
(5)井州:今山西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流地区。
(6)介山:在今山西介休东南。
梁会稽嘉祥寺释慧皎
译文
释慧晈,姓氏不详,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西)人。学通内外典,博训经律,住于嘉祥寺。春夏二季弘法,秋冬二季著述,撰有《涅槃义疏》十卷及《梵网经疏》,均流行于世。他不太满意宝唱所撰之《名僧传》,叙述内容上,有很多是随着世俗走向的,遂另创体例,撰著《高僧传》,共十四卷。在《高僧传》的序言中,他说:「以往所撰僧传,或者嫌僧人活动之繁杂广泛,遂加以删削,因而使得许多僧人的事迹都被遗漏了。或者认为出家之上,处国宾王,不应高蹈隐遁,清高自远,遂略而不收。岂知辞荣弃爱,本以异俗为贤。若此而不论,又有什么值得记叙的呢!」又说:「前代所撰的许多僧录、僧传,多称为『名僧』。然而,名者,本是实之宾词。若实行潜隐,则高而不名;若德寡而趋附时势,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来就不是本传所要收录、记叙的;高而不名,则是本传所要收录之对象。故改以往之『名』字而易之以『高』字,称之为《高僧传》。」传成之后,体式完备,文义明晰,举国传阅,朝野敬重。后不知所终。
原典
释慧皎,未详氏族,会稽上虞(1)人。学通内外,博训经律,住嘉祥寺。春夏宏法,秋冬著述,撰《涅槃义疏》十卷及《梵网经疏》行世。又以唱公所撰《名僧》,颇多浮沉,因遂开例成广,著《高僧传》一十四卷。其序略云:「前之作者,或嫌以繁广,删减其事。而抗迹(2)之奇多所遗削。谓出家之士,处国宾王,不应励然自远,高蹈独绝。寻辞荣弃爱,本以异俗为贤,若此而不论,竞何所纪!」又云:「自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本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若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今录。故省名音,代以『高』字。」传成通国传之,实为龟镜(3)。文义明约,即世崇重。后不知所终。
注释
(1)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西。
(2)抗迹:谓极其高尚之行为也。
(3)龟镜:龟能卜吉凶,镜能别美恶,犹借鉴义。
陈杨都兴皇寺释法朗
译文
释法朗,俗姓周,徐州沛郡(今江苏沛县)人。祖奉叔齐,任黄门侍郎青州刺史,其父曾任散骑常侍沛郡太守。法朗托生时,据说其母刘氏梦见神人乘楼殿入怀,在梦中对她说,身与空等,她醒之后,顿时觉得四体轻虚,有异常日。五辛杂味,一时俱断。法朗在少年之时,就聪颖非凡,孝敬父母,意志节操坚决不移,采地雄霸六郡,气盖三边。年少从军,早已经历师旅行阵。修身节省,宠辱皆无法动摇其志。年纪很轻就随徐子彦将军北伐,门口放长戟,坐在大树下休息。并说:「兵者凶器,身是苦因,欲海邪林,怎能觉悟?」在梁大通二年即他二十一岁时于青州入道,后游学杨都,从大明寺宝志禅师修习禅法,兼从该寺彖律师修习律藏。又从南涧寺仙师研习《成实》,从竹涧寺靖公研习《毗昙》。其才智出众,一时誉动京城。……
后又于北山止观寺从僧诠法师学《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及《华严》、《大品》等经。于经、律、论三藏均多所探究、研寻,颇有造诣,勤学有成。
陈永定二年(公元五五八年)十一月,他奉敕入京驻锡兴皇寺,讲经弘法不断,对于《华严》、《大品》及「四论」之义理颇多阐释,发前人之所未发,多有新见。对于后人的缺失,也用通畅易懂的义理补充,听他讲经弘法者常多达千余人。……他讲解前面之经论各二十多遍。在二十五年时间内,弘法不断。他对于四部悉檀义之阐析及对龙树一系思想的弘传,在当时没有人能同他相匹敌。陈太建十三年(公元五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中夜,他于房中示寂,世寿七十五。该月二十八日,葬于江乘县罗落里摄山之西岭。
起初,摄山僧诠受业于朗公,所修习者,以中观学说为主。若非心会析理,何能契此清言?师徒隐避形迹于山林,体会禅法上又能彼此互相契合。到后来慧勇、智辩、法朗、慧布来山受业,佛法得以传续。原先立誓不涉言表,及到后来,才开始演述。僧诠曾经说过:「佛法精义巧妙,了解就能实践,不涉及语言诠释。经曰:『执着我见的人,不与言经。深乐法要的人,不与言说。』良药自有其妙用,不可妄施。」法朗遵从诠公教诲,未敢多言。待僧诠迁化之后,门下四大法师各擅威容,大弘佛法。慧勇居禅众,智辩住长干,法朗在兴皇,慧布驻摄岭,时人有「兴皇伏虎朗,栖霞得意布,长干领悟辩,禅众文章勇」之誉。而此四法师中,声名最大,影响最著者,莫过于法朗。而智辩注重得意领悟,倡定慧双举,所以他的讲席间尚有禅者,此乃诠公之遗风矣。但其思想与法朗多有相违之处,以致评者常有排斥他的言论。慧布、慧勇详见别传。
原典
释法朗,俗姓周氏,徐州沛郡(1)沛人也。祖奉叔齐给事黄门侍郎(2)青州刺史,父神归梁员外敌骑常侍(3)沛郡太守。朗托生之始,母曰刘氏,梦见神人乘楼殿人怀,梦中如言,身与空等。既而觉寤,四体轻虚,有异恒日。五辛杂味,因此悉断。爰在髫齓,卓出凡童,孝敬纯备,志操贞立,家雄六郡(4),气葢三边(5)。少习军旅,早经行阵。俭约治身,宠辱无能移也。俄而假节宁远将军徐子彦北伐,门设长戟坐休大树。惟曰:「兵者凶器,身曰苦因。欲海邪林,安能觉者?」年二十一,以梁大通二年二月二日,于青州入道,游学杨都,就大明寺宝志禅师受诸禅法,兼听此寺彖律师讲律本文。又受业南涧寺仙师《成论》,竹涧寺靖公《毗昙》。当时誉动京畿,神高学众。……
乃于此山止观寺僧诠法师,(左冫右食)受《智度》、《中》、《百》、《十二门论》,并《华严》、《大品》等经,于即弥纶藏部,探赜幽微。义吐精新,词含华冠。专门强学,课笃形心。可谓师逸功倍,于斯为证。
永定二年十一月,奉敕入京住兴皇寺,镇讲相续。所以《华严》、《大品》、四论文言,往哲所未谈,后进所损略,朗皆指擿义理,征发词致,故能言气挺畅,清穆易晓,常众千余。……阐前经论,各二十余遍。二十五载,流润不绝。其闲兴树四部,两宫*轮之华,当时莫偶。以太建十三年岁在辛丑九月二十五日中夜,迁神寺房,春秋七十有五。即以其月二十八日,窆于江乘县罗落里摄山之西岭。
初,摄山僧诠受业朗公,玄旨所明,惟存中观。自非心会析理,何能契此清言?而顿迹幽林,禅味相得。及后四公往赴,三业资承。爰初誓不涉言,及久乃为敷演。故诠公命曰:「此法精妙,识者能行,无使出房,辄有开示。故经云:『计我见者,莫说此经。深乐法者,不为多说。』良由药病有以,不可徒行。」朗等奉旨,无敢言厝。及诠化往,四公放言。各擅威容,俱禀神略。勇居禅众,辩住长干,朗在兴皇,布仍摄领。禅门宏敌,慧声遐讨,皆莫高于朗焉。然辩公胜业清明,定慧两举,故其讲唱兼存禅众,抑亦诠公之笃厉也。然其义体,时与朗违,故使兴皇座中,排斥中假之诮。布、勇两公见于别纪。
注释
(1)沛郡:今江苏沛县东。
(2)给事黄门侍郎:官职名,简称黄门侍郎,梁齐时隶属于门下省。
(3)散骑常侍:官职名,宋齐时隶属于集书省。
(4)六郡:指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
(5)三边:指幽州、并州、凉州,因其地都在边疆,故称三边。
陈摄山栖霞寺释慧布
译文
释慧布,俗姓郝,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少有大志,性情豪爽直率。十五岁时住在江北,家门军将。当时经常有兵役,曾表示如果让我率领五千兵马去荡平寇寨,难道不会成功吗?众人都甚嘉其志。十六岁时其兄亡故,深感人生如梦,世事无常,欲离俗出家,亲戚朋友因知其有武略,全不同意。二十一岁才了却出家之愿望。落发之后,即往扬都从建初寺琼法师学《成实论》,通晓假相和实相的道理,慧布觉得《成实论》的思想未能尽意,听说僧诠法师在摄山止观寺盛弘大乘法门,遐迩闻名,乃往摄山从僧诠学「三论」
。从师受业者有数百人,皆为当时特出的人才。对于三论之玄旨奥义,他洞达幽微,意领神会,当时没有人能与他相比,故有「得意布」之美誉,有人则称他为「思玄布」。僧诠在讲经解论时,许多听者对于其中有些义理似乎理解了,但于领悟上却仍感迷惑。而在谈论之时,常有人提问,请求释疑,往往需要慧布出来解答。故当时佛教界流传一种说法,曰:「诠公四友,所谓四句朗(即法朗)、领语辩(即智辩)、文章勇(即慧勇)、得意布(即慧布)。」其中慧布称得意第一,此乃最高的赞誉。
后来,慧布潜心于《大品》,悟解大乘,调伏烦恼,收摄身心,梵行清净。精勤于禅坐,远离尘嚣纷扰,端坐如木,誓不讲说,以护持佛教为时务。后来游访北邺,更进一步涉猎过去所未曾见闻的,于慧可禅师处,一经交谈,便以言悟其意。慧可禅师曰:「法师所述,即是破除我见,没有更甚于此的。」而后能完全了解纲宗,纵心于讲席。后又游学齐国,写章疏六(左马右犬,携回江南,送予法朗,让其讲说。因原来所写章疏有所遗漏,又重回齐国,补全所缺漏者,又带回交予法朗法师。慧布本人则除衣钵之外,一无所蓄,专心慧悟,独止松林。超然世外,学者欣慕。
慧布曾经造访慧思禅师,与之谈论佛法大义,忘餐废寝,毫无倦意。慧思以铁如意击打案几,曰:「万里空矣,无此智者。」坐中千余人同声叹悦。又与邈禅师论义,往返三日,接连不绝。邈禅师对其超群慧悟,极表赞叹。慧布虽有超人之慧悟,但向来卑身节行,不到处炫耀。梁侯景之乱时,天灾人祸,一时并至,慧布曾连续三日没吃上饭,至第四天,有人送食物给他,而似有猪肉之味,虽饥肠辘…
《唐高僧传 3 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