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唐高僧传 3 义解▪P4

  ..续本文上一页辘,但决意不食。虽然遭受如此灾难,也绝不滥行违戒。又曾患脚疾,医生让他吃韭菜,后来常自陈此罪。或见人乐生西方净土,即告之曰:「西方虽是极乐净土,但非是我愿,我之所愿者,乃于此土化度众生。在莲花中十劫受乐,不如在三途中受苦救济。」

  陈至德年间,慧布迎请恭禅师建立摄山栖霞寺,结众弘法,闻名于江南一带,远近名德,争相投止。而他本人则不做僧众的老师,下役使居下位的人,经常亲自缝补清洗,六时无缺。初扣犍椎,却已位居众首。理思幽微,端坐如木,见者无不肃然起敬。远近的名僧大德,向他请教佛法者无计其数。陈主以及诸王公大臣,都从他受戒,奉之如佛。到了晚年,食欲不振,皇帝敕他以乳牛,他则回施大众。茕焭孑立,谨严摄持,实为一代高僧啊!

  到七十岁时,向大众辞别云:「我还有三、五年的年限,但既已老了,不能行道,住世何益?常愿生于至今不曾有三宝的边远地区,好去弘传佛法。此地幸好各位都健在,望大家好好努力。」说后则拒绝饮食,眼看生命将绝。皇上下敕令医生诊治,他则不同意;皇后渖氏欲传香信,他也不许。临终时遗诀曰:「长生不喜,夕死无忧。因为生本无所生,灭本无所灭也。诸学士、徒众等并委托给恭禅师,我无所忧矣。」于陈贞明元年(公元五八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在栖霞寺示寂,世寿七十。……

  原典

  释慧布,姓郝氏,广陵(1)人也。少怀远操,性度虚梗。年十五处于江阳(2),家门军将。时有戎役,因愿领五千人为将,清平寇寨,岂不果耶?众镗其言。十六遭兄亡,悟世非常,思解俗网,亲眷知有武略,咸不许之。二十有

  一,方从本愿,既蒙鬀落,便入杨都,从建初寺琼法师学《成实论》,通假实之旨。物议所归,而布恨斯至理,未尽怀抱。承摄山止观寺僧诠法师,大乘海岳,声誉远闻,乃往从之,听开「三论」。学徒数百,翘楚一期。至于洞达清玄,妙知论旨者,皆无与尚。时号之为「得意布」,或云「思玄布」也。故诠之解难,听者似解,而领悟犹迷。及依言愿通,而构难疎略,致使谈论之际,每有客问,必待布而为荅。时人为之语曰:「诠公四友,所谓『四句朗、领语辩、文章勇、得意布』。」布称得意最为高也。

  隆于《大品》善达章中,悟解大乘,烦恼调顺,摄心奉律,威仪无玷。常乐坐禅,远离嚣扰,誓不讲说,护持为务。末游北邺,更涉未闻,于可禅师所,暂通名见,便以言悟其意。可曰:「法师所述,可谓破我除见,莫过此也。」乃纵心讲席,备见宗领。周览文义,并具胸襟。又写章疏六(左马右犬),负还江表。并遗朗公,令其讲说。因有遗漏,重往齐国,广写所阙,賷还付朗。自无一畜,衣钵而已。专修念慧,独止松休。萧然世表,学者欣慕。

  尝造思禅师,与论大义。连彻日夜,不觉食息。理致弥密,言势不止。思以铁如意打案曰:「万里空矣,无此智者。」坐中千余人同声叹悦。又与邈禅师论义,即命公之师也。联绵往还,三日不绝。邈止之,叹其慧悟遐举。而卑身节行,不显其美。梁太清末侯景作乱,荒馁累年,三日失食,至四日有人遗布饭,而微似猪肉之气,虽腹如火然,结心不食。故得遭斯困厄,不履非滥。又曾患脚气,医令服□,自此至终,常陈此罪。或见诸人乐生西方者,告云:「方土乃净,非吾愿也。如今所愿,化度众生。如何在莲华中十劫受乐,未若三途处苦救济也。」

  陈至德中,邈引恭禅师。建立摄山栖霞寺,结净练众,江表所推,名德远投,禀承论旨。时为开滞,理思幽微。不为僧师,不役下位,常自缝洗,六时无阙。纔扣犍椎(3),已居众首。端坐如木,见者懔然。名闻光远,请谒如市。陈主诸王并受其戒,奉之如佛。末以年暮,不参众食,敕给其乳牛,而布回充入众。茕茕(4)谨摄,实高僧焉。

  年至七十,与众别云:「布命更至三、五年在,但老困不能行道,住世何益?常愿生边地无三宝处,为作佛事去也。幸各好住,愿努其力。」于是绝谷不食,命将欲断。下敕令医诊之,缩臂不许。沉皇后欲传香信,又亦不许。临终遗诀曰:「长生不喜,夕死无忧。以生无所生,灭无所灭故也。诸有学士、徒众并委恭禅师,吾无虑矣。」以陈贞明元午十一月二十三日卒于栖霞。……

  注释

  (1)广陵:今江苏扬州。

  (2)江阳:即江北。

  (3)犍椎:也作犍槌、干槌,寺院中所悬木鱼、钟磐之类。击之以召集法众。

  (4)茕茕:孤特。

  隋京师大兴善寺释僧粲

  译文

  释僧粲,俗姓孙,汴州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幼年即爱好佛教,四处游学。河北、江南、西北等地,都有留下了他的足迹。真可谓涉历三国,备观齐、陈、周。许多法席,他都前去聆听,工于问难,善于博究。调逸古今,远近闻名,自号为「三国论师」。其长处是机警过人。

  开皇十年(公元五九○年)被迎入京城,敕住于兴善寺,连任寺主,治寺有方,成就显著。开皇十七年被皇上下敕封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论主,故著「十种大乘论」。内容包括一通、二平、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即、十中道。并对量经论做了大量的阐释。这些都成为当时初学佛者之重要依据。又于总化寺弘通此论,开导学众。又撰《十地论》二卷,探讨幽微,诠释疑难。

  隋仁寿二年(公元六○二年)隋文帝下敕于各州建立佛塔,主管官吏们物色大德分赴各州主持此事,但大多资历、道行过浅而难以胜任。为了开阐佛法,广布皇风,僧粲亲自率领同伦、洪遵律师等,充当使者。即将出发时,向隋文帝辞行,文帝亲自授予灵骨,慰问优渥。僧粲对隋文帝说:「陛下乃佛法得以弘传之希望所在,我等得遇明主、盛世,充任使者,实不胜欣幸。怎能以朽老为由而有负朝野之期望呢!」文帝听后,龙心大悦,曰:「法师等不是可以回到故里,亲事弘化吗?宜令各地官员,善加接待。」僧粲即奉敕送舍利到汴州福广寺。刚到公馆时,异香如烟充塞满院。等到要把舍利放进塔里时,又是香气四溢,且放青光。……仁寿末年,又敕于滑州修德寺建塔。起初把舍利放于馆中,夜间则放黄光,照遍全室,有一千多人同见。……文帝闻讯,极表赞叹,更加崇敬。

  当时,有一道士,本是江南人氏,因陈朝被攻破,遂入京城,住于玄都。该道士对于「三玄」很有造诣。当他讲解《老》、《庄》时,僧粲每次都前去聆听,或与之讨论义理,或提出问题加以诘难,相互酬对,轰动一时。王公大人对他俩之机警通博都极表赞叹,也颇多受益。当时皇上曾下敕令该道士讲《老子》五千文,京城公卿,都前去听他讲解。唯独不许僧人前去参加,僧粲赞赏其学术,遂率领十多个门人前去聆听,且带着行床,直接到该道士之馆所。虽然门卫森严,但他旁若无人,直入讲帝,弄得连门卫不敢阻拦。……

  此外,当时佛教界也有一位高僧,名叫吉藏,辩才无碍,精通玄理,名重当世。皇上常希望有人能辩倒他,遂于大业五年(公元六○九年)召集了三十多个论±,令吉藏登席讲解,并接受众论士之诘难。当时的僧俗二界都把此次集会看成是一次盛会,都想前去参加。僧粲是此次集会之论上之一。他接连提出了许多难度很高的问题,与会者都以为吉藏此次将难以酬对了。但是吉藏一一准确解答了。大家又都认为僧粲这下可没话可说了,但他很快又提出一些更尖锐、深刻的问题。如此往复四十余番,吉藏仍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皇上叫双方暂停了片刻后,双方又开始论难。又进行了二、三十番,方才散席。与会者无不夸赞吉藏之博学与辩才,亦十分赞叹僧粲之慧发锋挺,机敏雄辩。那次论辩从中午一直继续到傍晚,还是没有分出胜负来。集会后,皇帝抓住僧粲的手说:「法师之学问、辩才见诸今日,真是名不虚传啊!」并亲自为他拿着尘尾、什物等,以表彰其辩功。但是僧粲其人不贪荣华,不慕虚名,对于朝廷赐以之高位重赏,一概不受,认为这些东西只会徒增烦恼,于修道毫无益处,实乃当时沙门之楷模。他于大业九年(公元六一三年)卒于兴善寺,世寿八十五。弟子僧鸾、僧凤并以承继其思想、风范闻名。

  原典

  释僧粲,姓孙氏,汴州陈留(1)人也。幼年尚道,游学为务。河北、江南、东西关陇,触地皆履,靡不通经。故涉历三国,备齐陈周。诸有法肆,无有虚践。工难问,善博寻。调逸古今,风徽(2)遐迩,自号为「三国论师」。机谲动人,是所长也。

  开皇十年,迎入帝里(3),敕住兴善,频经寺任,缉谐法众,治绩著声。至十七年,下敕补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故著「十种大乘论」:一通、二平、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即、十中道。并据量经论,大开轨辙,亦初学之巧便也。仍于总化寺敷通此论,以摄学众。又著《十地论》两卷,穷讨幽致,散决积疑。

  仁寿二年,文帝下敕置塔诸州。所司(4)量遣大德,多非暮齿(5)。粲欲开阐佛种,广布皇风,躬率同伦、洪遵律师等,参预使任。及将发京辇,面别帝庭,天子亲授灵骨,慰问优渥。粲曰:「陛下属当佛寄,宏演圣踪。粲等仰会慈明,不胜欣幸。岂以朽老用辞朝望!」帝大悦曰:「法师等岂不以欲还乡壤,亲事弘化?宜令所司,备礼各送本州。」粲因奉敕,送舍利于汴州福广寺。初达公馆,异香满院,充塞如烟。及将下塔,还动香气如前蓬勃,又

  放青光。……仁寿年末,又敕置塔于滑州(6)修德寺。初停馆宇,夜放黄光,遍满一室,千人同见。……文帝叹重,更加敬仰。

  时李宗有道士褚揉者,乡本江表,陈破入京。既处玄都(7),道左之望,探微辨析,妙拟三玄(8)。学尠宗师,情无推尚。每讲《庄》、《老》,粲必听临。或以义求,或以机责。随揉声相,即势沉浮。注辩若悬泉,起啭如风卷。故王公大人,莫不解颐(9)抚髀(10),讶斯权变。尝下敕令揉讲《老》经,公卿毕至,唯沙门不许预坐。粲…

《唐高僧传 3 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唐高僧传 4 习禅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