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唐高僧传 3 义解▪P5

  ..续本文上一页闻之不忍其术,乃率其门人十余,携以行床,径至馆所。防卫严设,都无畏惮,直入讲会,人不敢遮。……

  有沙门吉藏者,神辩飞玄,望重当世。王每怀摧削,将倾折之,以大业五年于西京本第,盛引论士三十余人,令藏登座,咸承羣难。时众以为荣会也,皆参预焉。粲为论士,英华命章,标问义筵,听者谓藏无以酬及,牒难接解,谓粲无以嗣。往还抗叙四十余翻,藏犹开析不滞。王止之,更令次座接难。义声纔卷,粲又续前难,势更延累,问还得二、三十翻,终于下座,莫不齐尔。时人异藏通赡,坐制勍敌,重粲继接他词,慧发锋挺。从午至夕,无何而退。王起执粲手而谢曰:「名不虚称,见之今日矣。」躬奉尘尾、什物,用显其辩功焉。而行摄专贞,不贪华望,及禅定郁起,名德待之。道行既隆,最初敕命。粲以高位厚味,沉累者多,苦辞不就。以大业九年卒于兴善,春秋八十有五,弟子僧鸾、僧凤,并以继轨驰名。

  注释

  (1)汴州陈留:今河南开封。

  (2)风徽:风范、美德。

  (3)帝里:即京都。

  (4)所司:主管部门或主管官吏。

  (5)暮齿:晚年,此指年长大德。

  (6)滑州:今河南滑县。

  (7)玄都:本神仙所居之处,此指道观。

  (8)三玄:即《庄子》、《老子》、《周易》。

  (9)解颐:大笑、欢笑。

  (10)抚髀:以手拍大腿,以示嗟叹。

  隋京师延兴寺释吉藏

  译文

  释吉藏,俗姓安,本安息人。其祖辈为逃避仇家的追杀,遂迁居至交趾、两广之间(今越南与广东、广西之间),后又迁居金陵而生吉藏。还在童年时,其父带他去见真谛法师,并请真谛替他命名。真谛询问了他的志向之后,就替他命名为吉藏。

  吉藏之祖辈历代奉佛,其父信仰尤笃,后出家修行,法号道谅。道谅修习精勤,以乞食听法为常业。每日持钵化缘,回来之后,即洗足入塔,先供诸佛像,然后再分施他人,最后自己再进食。每有大小便及唾液等,先以手捧之,喂养畜生、禽兽等,之后弃之远处,其行为笃厚谨慎,少有失误。道谅常带着吉藏到兴皇寺听道朗法师讲解经论。吉藏聪颖非常,悟性很高,十分喜爱佛法,七岁时投道朗出家。之后跟着道朗法师博览经典,探讨幽微,精勤修习,持之不懈。至十九岁时开始为大众覆述经义,讲解精彩,辩才出众,酬对自如,谈吐不俗,颇得时贤大德之赞誉,不久便声名远扬。

  受具足戒之后,声名更著。陈朝桂阳王钦仰其风采,经常向他咨询义理,对他甚是推崇。隋平定东南之后,遂游学东南一带,后住锡于秦望山嘉祥寺,没过多少时间,很多人都慕名前去参学,前去问道者多达千余人。他志在弘法,讲经不辍。隋开皇末年,炀帝杨广当时为晋王,他开设了四大道场,供养佛、道二家杰出之僧人、道士,一切费用由政府供给。吉藏因义解精湛,被召入慧日寺,待遇十分优厚。晋王杨广又在京城建造日严寺,延请吉藏前往,希望吉藏能在中原一带进一步弘扬佛法。

  吉藏抵达京城后,僧俗二界学众纷纷前去听他讲经弘法。吉藏其人,风神俊逸,辩才出众,在当时京城佛教界中,没有人能与他相匹敌,其演法所到之处皆受到隆重欢迎。当时京城佛界崇重《法华》,吉藏即为大众讲解是经,盛极一时。

  有一位昙献禅师,在当时佛教界很有影响。他请吉藏到他的寺院去讲经说法,一时间,前去听讲的人成千上万,把整个寺院挤得水泄不通,只好临时在露天再开讲席,以满足听经者的需要。净信道侣都非常景仰吉藏的德风。一些豪门显贵,布施了许多金银财宝,转眼已堆积如山,吉藏随即把这些财物或散做功德、广种福田,或充入「无尽藏」。仁寿年问,曲池地区有一尊佛像,身高百尺,是很早以前就有人发起修建的,但由于财力不足,一直未建成,吉藏到那个地方后,立誓修建此像。四方信众获此消息后,十日间纷纷施钱捐物,遂了却吉藏重新修建之弘愿。吉藏很有福报,故他所欲做的事,都做得很成功。

  隋炀帝的次子齐王杨暕久闻吉藏之盛名,但不知其学问究竟有多高深,大业五年(公元六○九年)遂延请吉藏到王府去,并邀请了当时京城著名学士六十多人,其中不乏辩论高手,举办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辩论会,请吉藏为论主。吉藏开题命章,曰:「以怯惧之心,登无畏之座:以木讷之口,作欢娱之谈。」类似这样的话他一连说了数百句。齐王就对学士傅德充说:「轮主虽未曾与大家论辩,仅以上这一番宏论,恐怕很难有人能赶得上他的了。」傅德充道:「出口成章,落笔成论,验之今日矣。」齐王及诸同僚同声赞美。当时僧粲也在场。

  僧粲禅师曾自号「三国论师」,辩才遐迩闻名。他首先发问诘难,并与吉藏往复论难四十余番。只见吉藏法师随机应对,引证丰瞻,谈吐自如,文采优雅,在座的名士都极表赞叹。那一天一直辩论至夕阳西下,齐王仍觉得尚未尽兴,遂把论辩会延长了两天,主要是对论义理,探讨玄奥,

  会中都不曾有人能难倒他。齐王稽首称谢,并馈赠了吉祥尘尾及许多衣物。

  在大业初年,吉藏已开始抄写《法华经》,共达二千多部,在隋朝间完成;又建造佛像二十五尊,并腾出自己的房舍以放置佛像,而自居于简陋的住处,早晚礼敬,坚持不懈。另外他又安置普贤菩萨像,张设帐幔,每日对着菩萨像坐禅,观实相理,长此以往,终无间断。

  唐代初年,当朝皇帝征召佛门精英到京都,吉藏作为代表之一也去到了京城,在虔化门谒见了唐高祖。当时一同参见高祖之诸高僧都知道吉藏机悟非凡,就推他先开谈题。吉藏就说:「隋代末年,天下大乱,生灵涂炭,皇上承运拯溺,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道俗称庆,仰赞皇恩。」高祖听后,十分欢心,与之对谈终日,十分投机。后来又下敕慰问,礼遇优厚。

  唐武德初年,由于佛界发生了不少事,朝廷决定选拔十位高僧,以管理僧界事务,吉藏也被推选为十大德之一。其时,实际和定水二寺都钦仰吉藏之道行、德操,相继延请他止住。他都答应了,遂在二寺中轮流居住。

  过了不久,齐王李元吉钦慕吉藏之风神,遂延请他至延兴寺供养。吉藏任物随缘,居无定所,由于年事渐高,疾病屡发,皇上遂亲赐良药,并派使者前去慰问。当时吉藏自揣大限已到,疾病恐难治愈,就上书与高祖辞别,曰:「吉藏年老多病,德薄人微。前次幸蒙御赐神药,病体得愈。但近来风寒,日益严重,已濒病危,不得不上表辞别。谨祝愿圣躬康泰,安国利民,兴隆佛法僧三宝。」皇亲国戚等,都遗表辞别,并祈请他们继续护持佛法。到了清晨时,就索汤沐浴,换上了新纳衣,侍者烧香,称念佛号。吉藏结跏趺坐禅思,面容愉悦。斋时将至,则奄然迁化。世寿七十五。其时即唐武德六年(公元六二三年)五月。临终时,他曾遗嘱自己入灭后,暴露尸骨,无须埋葬。他死了之后,门人们曾将其色身在露天摆了一段时间,颜色更为鲜白,足见其道行之高深。

  唐太宗在为秦王时,对吉藏就特别推崇,曾致书吊唁,曰:「精通三藏名教,弘传般若教理,澄明解脱法门,正需要他在禅林宣教,建树净土之时,想不到他却像朝露一样忽然奄化了。遗言不忘弘法利生,更使人感念悲伤。」并派使者把吊唁文书送往南山至相寺。当时正当夏季,吉藏之遗体端坐于绳床之上而不腐烂发臭。后来,弟子慧朗收拾起他的遗骨,埋葬于北岩,并树碑撰铭,称颂其功德。

  吉藏在当沙弥的时候,就英名远扬。二十岁后,声名就更大了。其貌有点类似西域人,但已完全汉化了。他博学多识,辩才无碍;对晤帝王,神理迭出;决疑释滞,听者忘疲。但他不拘检约,爱狎风流,因此曾遭到一些贞素之士的讥议。加之他纵达诸论,崇尚简略,治理寺院,管理僧众,则非其所长。在陈隋交替之际,天下动乱,道俗奔竞,乃率其所属往诸寺中,但文疏典籍等,并皆收而藏之,把它放于三间房中。等到天下平定之后,才对它进行分疏整理,故目录之学,尤其是他之专长,注疏引证之广博亦在此。

  他曾讲解三论一百多遍,《法华经》三十多遍,讲《大品》、《大智度论》、《华严》及《维摩

  诘经》各数十遍。并写了许多注疏,这些流传于世。在他临终时,撰〈死不怖论〉,落笔而卒。论曰:「略举十门以自慰。夫一切含生之类,莫不爱生而畏死,此皆因不明了佛法的缘故。夫死乃由生而来,实际上应该是畏生而非畏死。因为我若下生,何由有死?见其初生,即知终归必死。因此应该泣生,而不应该怖死。」文字较长,恕不具载。

  原典

  释吉藏,俗姓安,本安息(1)人也。祖世避仇移居南海,因遂家于交广之间,后迁金陵而生藏焉。年在孩童,父引之见于真谛,仍乞诸之。谛问其所怀,可为吉藏,因遂名也。

  历世奉佛门无两事,父后出家,名为道谅。精勤自拔,苦节少伦,乞食听法,以为常业。每日持钵将还,跣足入塔,遍献佛像,然后分施,方始进之。乃至涕湩便利,皆先以手承取,施应食众生,然后远弃,其笃谨之行,初无中失。谅恒将藏听兴皇寺道良朗法师讲,随闻领解,悟若天真。年至七岁投朗出家。采涉玄猷,日新幽致,凡所谘禀,妙达指归,论难所标,独高伦次,词吐赡逸,弘裕多奇。至年十九处众覆述,精辩逢游,酬按时彦,绰有余美,进誉扬邑,有光学众。

  具戒之后,声闻转高。陈桂阳王钦其风采,吐纳义旨,钦味奉之。隋定百越(2),遂东游秦望(3),止泊嘉祥,如常敷引。禹穴(4)成市,问道千余。志在传灯,*轮相继。开皇末岁炀帝晋蕃置四道场,国司供给,释李两部各尽搜扬,以藏名解著功,召入慧日,礼事丰华,优赏伦异。王又于京师置日严寺,别教延藏往彼居之,欲使道振中原行高帝壤。

  既初登京辇,道俗云奔。见其状,则傲岸出羣;听其言,则钟鼓雷动。藏乃游诸名肆,薄示言踪,皆掩口杜辞,尠能其对。然京师欣尚妙重《法华》,乃因其利,即而开剖。

  时有昙献禅师,…

《唐高僧传 3 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唐高僧传 4 习禅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