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古文》、《周書》、《左傳》、《莊》、《老》諸子、《論語》、《孝經》,往哲所未詳,悉皆爲訓釋。又以國學員限,隔于貴賤。乃更置五館,招引寒儁。故使孔釋二門,榮茂峙列。
帝前後集百有余卷,著通史書苑數千卷。唱當斯盛世,頻奉玺書,預參翻譯,具如別傳。初唱天監九年,先疾複動,便發二願,遍尋經論使無遺失,搜括列代僧錄,創區別之,撰爲部袠,號曰《名僧傳》,叁十一卷。至十叁年,始就條列,其序略雲:「夫深求寂滅者,在于視聽之表;考乎心行者,諒須丹青(3)之工。是知萬象森羅,立言之不可以已者也。大梁之有天下也,威加赤縣(4),功濟蒼生。皇上化範九疇(5),神遊八正,頂戴法橋,服膺甘露。竊以外典鴻文,布在方冊,九品六藝,尺寸罔遺,而沙門淨行,獨亡紀述。玄宗敏德,名絕終古,擁歎長懷,靡茲永歲。律師釋僧佑,道心貞固,高行超邈,著述諸記,振發宏要。寶唱不敏,預班二落,禮誦余日,捃拾遺漏。」文廣不載。
初以腳氣連發,入東治療,去後敕追,因此抵罪,谪配越州。尋令依律以法處斷,僧正慧超任情乖旨,擯徙廣州。先忏京師大僧寺遍,方徙嶺表。永棄荒裔。遂令鸠集爲役多阙。晝則伏忏,夜便缵錄,加又官私催逼,惟日弗暇,中甄條流,文詞墜落。將發之日,遂以奏聞,有敕停擯,令住翻譯,而此僧史方將刊定。改前宿繁,更加芟足,故其傳後自序雲:「豈敢謂僧之董狐,庶無曲筆耳。」然唱之所撰,文勝其質,後人憑據,揣而用之。故數陳賞要,爲時所列。不測其終。
注釋
(1)吳郡:今江蘇吳縣。
(2)蓼莪:原爲《詩
小雅》篇名,乃爲追念父母而作,後多指對亡親之悼念。
(3)丹青:古代丹冊記勳,青史紀事,丹青猶言史籍。
(4)赤縣:謂中國也。另,唐代縣等級之一。
(5)九疇:原指禹治理天下之九類大法,此指軍國政務。
元魏南臺洛下永甯寺天竺沙門菩提流支
譯文
菩提流支,漢譯稱爲道希,北天竺人,學通叁藏,善解義理,有志于弘揚佛法,于是在一個晚上,悄然離開家鄉,到了蔥嶺以東地區。並于北魏永平初年(公元五○八年)來到洛陽,魏宣武帝甚加禮接,敕住于永甯寺。住寺期間,衣食湯藥、供養豐足,皇帝還敕令七百梵僧,協助菩提流支翻譯佛經。……
起初,菩提流支奉敕翻譯《十地經論》時,宣武皇帝曾親對筆受,然後才交付沙門僧辯等綴文、謄寫,一時佛法隆盛,英才輩出,相互傳授,孜孜不倦。宣武帝又敕居士李廓,撰寫《衆經目錄》。李廓學通內外,博覽經論。他在經錄之序言中說:「自魏太平至天平二十多年間,菩提流支從洛陽到邺城,共翻譯佛經叁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即《佛名》、《楞伽》、《法集》、《深密》等經,《勝思惟》、《大寶積》、《法華》、《涅槃》等論。沙門僧朗、道湛及侍中崔光等擔任筆受之職。這些都載于《大唐內典錄》中。」李廓在序言中又說:叁藏法師菩提流支房間裏面,梵本經論有近萬夾,新翻經典筆受稿本塞滿整個房間,其義解與勒那摩提不相上下,而在神悟聰明、善達方言及擅長咒術等方面,則無人可與之抗衡。
有一次,他坐于井沿上准備洗澡,但澡罐內沒有水,其弟子們又還未來,沒有人替他提水,他手持一柳枝,直捅井底,並念動咒語,才念了幾遍,只見井水直往上湧,一直湧至井口,他就用缽舀水,用以洗澡。其它的僧人見到這一情景,都贊歎他是大聖人。菩提流支說:「不要妄加誇贊,此乃法術,外國很盛行,但此地並不流行,因此都誤以爲聖人而已。」怕疑惑世人,不敢把這種咒術傳授給別人。當時又有中天竺僧人勒那摩提,漢地稱寶意,見多識廣,理事兼通,曾誦一億句偈。當時每句偈有叁十二字。對于禅法,尤爲精通,他立志遊方弘法,于正始五年(公元五○八年)來到洛陽,譯出《十地經論》、《寶積論》等。又有北天竺僧人佛陀扇多,漢語稱爲覺定,從正光年間至元象二年(公元五叁九年)于洛陽白馬寺及邺都金華寺,譯出《金剛》、《上味》等經十部。在譯場中,菩提流支擔任主譯,其它的僧人助譯。後來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及菩提流支叁人爲流言所誤,沒有合作到底,大家各傳師習,不相詢訪。後來,宣武帝讓他們叁人各自翻譯經典。譯完之後,互相參校。叁人譯本,各有千秋,後人對幾個譯本加以兼糅,合成一部,事見寶唱所撰之《衆經目錄》。
起初,僧人寶意精通義理,尋幽探赜,宣武帝每次令他講解《華嚴經》時,常常鞭辟入裏,闡釋精微。有一天正坐于講席之上,忽然有一個形如天官、手持竹扳者來訪,說是奉天帝之命,前來請寶意法師去講《華嚴經》。寶意說:「現在尚未散席,等到經文講完之後,一定遵命前往。不過,開講經典,非一人所能勝任,都講、香火、維那、梵咀等,都不可或缺,請能一並前往。」天帝使者同意寶意所說。到了法席將結束時,那位使者又出現了,說是奉天帝之命前來迎接的,寶意恰然含笑,向大衆訣別,即時卒于法坐之上。都講等僧也同時圓寂。國人聽到此事,無不稱美贊歎。……
又,熙平年間,有南天竺波羅奈城婆羅門種姓之僧人般若流支,漢地稱爲智希。從元象元年(公年五叁八年)至興和末年,于邺城譯《正法念處經》、《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回诤論》、
《唯識論》等經論,共十四部,八十五卷。……由于菩提流支與般若流支于漢地譯經約略同時,而衆史傳、經錄又常常略去「菩提」、「般若」二字,只稱「流支」,致使後人不知究竟是哪一個「流支」,直至今日如果只憑經錄,很難確定是哪一個「流支」所譯。……
原典
菩提流支,魏言道希,北天竺人也。遍通叁藏,妙入總持(1)。志在宏法,廣流視聽,遂挾道宵征,遠莅蔥左。以魏永平之初,來遊東夏。宣武皇帝,下敕引勞,供擬殷華,處之永甯大寺。四事(2)將給,七百梵僧,敕以流支爲譯經之元匠也。……
先時流支奉敕創翻《十地》,宣武皇帝命章一日親對筆受,然後方付沙門僧辯等。訖盡論文,佛法隆盛,英儁蔚然,相從傳授,孜孜如也。帝又敕清信士(3)李廓,撰《衆經錄》,廓學通玄素(4),條貫經論,雅有標擬,故其錄雲:「叁藏流支,自洛及邺,爰至天平二十余年,凡所出經,叁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即《佛名》、《棱伽》、《法集》、《深密》等經,《勝思惟》、《大寶積》、《法華》、《涅槃》等論是也。並沙門僧朗、道湛及侍中崔光等筆受,具列唐貞觀《內典錄》。」廓又雲:「叁藏法師流支房內,經論梵本,可有萬夾,所翻新文筆受藁本(5),滿一閑屋。然其慧解與勒那相亞,而神悟聰敏,洞善方言,兼工呪術,則無抗衡矣。」
嘗坐井口,澡罐內空,弟子未來,無人汲水,流支乃操柳枝,聊撝(6)井中,密加誦呪,纔始數遍,泉水上湧,平及井欄,即以缽酌,用之盥洗,旁僧具見,莫測其神,鹹共嘉歎大聖人也。流支曰:「勿妄褒賞,斯乃術法,外國共行,此方不習,謂爲聖耳。」懼惑世人,遂秘不傳。于時又有中天竺僧勒那摩提,魏雲寶意,博贍之富,理事兼通,誦一億偈。偈有叁十二字。尤明禅法,意存遊化。以正始五年,初屆洛邑,譯《十地》、《寶積論》等大部二十四卷。又有北天竺借佛陀扇多,魏言覺定,從正光年,至元象二年,于洛陽白馬寺及邺都金華寺,譯出《金剛》、《上味》等經十部。當翻經日,于洛陽內殿。流支傳本,余僧參助。其後叁德乃徇流言,各傅師習,不相詢訪。帝以宏法之盛,略敘曲煩,敕叁處各翻,訖乃參校。其閑(7)隱沒,互有不同。致有文旨,時兼異綴。後人合之,共成通部,見寶唱等錄。
初寶意沙門神理標異,領牒魏詞偏盡隅奧,帝每令講《華嚴經》。披釋開悟,精義每發。一日正處高座,忽有持笏執名者,形如天官,雲奉天帝命,來請法師講《華嚴經》。意曰:「今此法席尚未停止,待訖經文,當從來命。雖然,法事所資,獨不能建,都講、香火、維那、梵呗鹹亦須之,可請令定。」使者即如所請見講諸僧。既而法事將了,又見前使,雲奉天帝命,故來下迎,意乃含笑熙怡,告衆辭訣,奄然卒于法座。都講等僧亦同時殒,魏境聞見,無不嗟美。……
又熙平元,有南天竺波羅柰城婆羅門姓瞿昙氏,名般若流支,魏言智希。從元象元年至興和末,于邺城譯《正法念》、《聖善住》(8)、《回诤》、《唯識》等經論,凡一十四部,八十五卷。……當時有沙門菩提流支,與般若流支前後出經,而衆錄傳寫,率多輕略,各去上字,但雲「流支」,而不知是何流支?迄今群錄,譯目相涉,難得詳定。……
注釋
(1)總持:梵語陀羅尼之意譯,具有能持能遮之義。能持者,可使持善不失;能遮者,可使諸惡不起。又可分爲五種:一是聞持,即聞一字之聲,可悟五乘教法;二是法持,于教法聞持而不忘;叁是義持,于諸法之義,總持而不失;四是根持,于六根之緣境,總持而無余念;五是藏持,總持如來藏之理而不失。
(2)四事:亦作四事供養,即供給、資養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或指衣服、飲食、湯藥、房舍等。
(3)清信士:又作近事男、優婆塞等,即受五戒之在家男子。
(4)玄素:玄,缁之意,指披著缁衣(黑色衣服)之僧人之學問,亦即佛學;素,白之意,此指佛教之外的學問。
(5)藁本:同稿本。
(6)撝:通揮。
(7)閑:間也。
(8)聖善住:《大正藏》第十二冊收錄《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叁卷,元魏毘目智仙共般若流支譯。由于般若流支與菩提流支同爲流支,故本傳敘及菩提流支譯此經,有待考證。
陳南海郡天竺沙門拘那羅陀
譯文
拘那羅陀,漢地稱親依,或叫波羅末陀,意譯爲真谛。本西天竺優禅尼國(位于印度之古吉拉特以東,即今烏賈因)人,風神俊拔、氣宇清肅,道行澄明。博覽群…
《唐高僧傳 2 譯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