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陳義孝居士著)▪P11

  ..續本文上一頁不呱呱大哭一場。

  2、老苦。人的身體發育到了頂點,即是老化的開始。這時生理退化,漸漸眼花耳聾,氣虛體弱,動作遲鈍,步履蹒跚。

  3、病苦。人體由地(固體)、水(液體)、火(溫度)、風(氣體)四大元素所組成,四大不調時,就會生病,纏綿床第,呻吟不已。

  4、死苦。死之苦比生之苦更劇烈,人將欲死,四大分散,痛如五馬分屍,實非筆墨所能形容。

  5、愛別離苦。生離已淒怆,死別更斷腸,以及好景凋逝,財産毀于一旦,凡此種種,都常使世人淚滿襟。

  6、怨憎會苦。惡的眷屬來敗家,或時常與仇人見面,都是難以言喻的痛苦。

  7、求不得苦。求名求利,以及所謀不遂,皆令人百般無奈、迷茫、失望,浩歎造化弄人。

  8、五陰熾盛苦。五陰又名五蘊,即色受想行識。它的作用熾盛,把人的真性蓋覆了,使人迷惑顛倒,妄生分別執著,造作諸業,故人死之後,複須再生。

  何謂“無量諸苦”?

  人人除了上面所說之叁苦、八苦之外,尚有來自人事方面的無禮、侮辱、誹謗、汙蔑、漫罵、冤枉、加害等等,並有來自自然界的日曬、風吹、雨打、饑渴、寒熱等等。

  總之,我們的“依正”二報,皆惡劣不堪。盡管如此,我們毋須絕望,此地不好住,自有好住處,身心雖然苦,自有脫苦之妙方,佛不是跟我們介紹過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嗎?只要我們依教奉行,一心念佛,必能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叁界、生淨土、成佛道。極樂世界可以九品往生,我們即使生于下下品,也能夠:

  ●但受身心安泰之樂,而無苦苦;

  ●但受依正莊嚴之樂,而無壞苦;

  ●但受叁昧寂定之樂,而無行苦;

  ●有蓮花化生之樂,而無胎獄之生苦;

  ●有相好光明之樂,而無衰壞之老苦;

  ●有自在康甯之樂,而無病痛之病苦;

  ●有壽命無量之樂,而無四大分散之死苦;

  ●有海會相聚之樂,而無與所愛別離之苦;

  ●有上善俱會之樂,而無怨憎相會之苦;

  ●有所欲如意之樂,而無有求不得之苦;

  ●有五蘊皆空之樂,而無五陰熾盛之苦。

  像這樣人生的叁苦、八苦、無量諸苦全都沒有了,那才是真正的、徹底的解脫人生痛苦之道啊!

  擺在世人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條是繼續因惑(愚癡迷惑)造業,因業受苦,依舊留在叁界六道之中輪回受苦,永無出期;另一條則是趕緊修行佛法,斷惑證真,背塵合覺,方法最好是念佛求生西方,蒙佛來迎,往生極樂,永享妙樂!

  然而,希冀佛來接引,往生極樂,必須下定決心,一心念佛,才有成功的希望。

  清時名士鄭板橋,有一首寓意深刻和傳誦千古的詠松詩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我們今天的身是業報身,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也是充滿天災人禍的娑婆世界,正如詩中的松樹,立根原在高山上之破岩中。松樹因能咬定青山不放松,故能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傲然屹立于天地間;同樣的,我們若能牢牢抓緊彌陀聖號不放松,一句佛號念到底,也能夠不爲邪魔外道所惑,不爲五欲六塵所迷,進而由充滿缺陷痛苦的娑婆世界,往生到只有快樂沒有痛苦的極樂世界;從衆生生死往來的穢土相對世界,進入于諸佛菩薩美妙的淨土絕對世界,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啊!

  一般俗人,只知求名求利;有智慧的人,求生西方。您呢?

  八、往生極樂的叁要叁不

  由于悚于生死之劇苦、輪回之路險、叁界之無安,所以,我們無論如何,于此生中,一定要了卻生死、脫離輪回、跳出叁界、往生極樂,決不能再俟來生。

  然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雖說易往易生,卻也不是完全沒有條件的,起碼你要發心修行,做到“叁要叁不”,才有資格往生。

  何謂“叁要”?

  一要:深信

  十方諸佛,雖有無量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能度一切的衆生,然而你若不信他,他就沒有辦法度你。這猶如電視臺全天候廣播,可是你不願扭開電視機,便看不到其節目一樣。

  因此,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裏強調說:“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淨宗的曆代祖師,亦無不叮咛勸信,例如:八祖蓮池大師說:“往生淨土,要須真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九祖蕅益大師更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由此可知,念佛一法,首要深信。譬如鳥兒,沒有翅膀,肯定不能飛向青天,人若沒有深信,也是不能往生西方。信什麼呢?

  1、信自。就是要深信自己本具佛性,本來就有與佛一樣的智慧與能力,只因妄想分別執著而迷失了,只要去掉妄想分別執著,立刻就能恢複原有的德能,與佛平起平坐,把臂共遊。

  2、信他。他指釋迦牟尼佛之言,和阿彌陀佛之願。釋迦牟尼佛說有極樂世界,肯定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願要接引衆生往生其國,只要衆生一心念佛,發願求生,佛必來迎,決不食言。

  3、信因。深信以散亂心念佛,尚且能夠成爲將來生西種子,何況一心念佛,豈有不往生之理。

  4、信果。深信極樂世界之有無數的等覺菩薩聚會一處,乃是念佛之因而得往生之果,這種念佛是因,往生是果的情形,正好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的合乎邏輯,真實不虛。

  5、信事。深信離此十萬億佛土之外的西方,確有一個極樂世界,其國人民,但受諸樂,無有衆苦,而我們只要一心念佛,發願求生,必定得生。

  6、信理。深信我們本具的真心佛性,豎窮叁際,橫遍十方,乃是法界體,極樂世界不出法界,亦即在我們自己心中。我們所見到的阿彌陀佛,是自己的真心佛性變現出來的,並不是從外面來的,乃至極樂世界的種種依正莊嚴,也都是我們真心佛性本來具足的東西。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以上六條,乃蕅益大師的寶貴教示,做到了,才是圓滿的“深信”,否則即不圓滿。

  二要:切願

  佛在《阿彌陀經》的正宗分裏,說了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之後,即說:“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是佛在此經裏第一次勸人發願。

  又在正宗分末後一段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是佛第二次勸人發願。

  第叁次是在勸願流通時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勸信、勸行,只各有一次,勸願竟有叁次之多,可見“發願”一事,至關重要。易言之,此經的扼要處,不在七日持名,而在叁請“發願”也。

  釋迦牟尼佛爲什麼這樣一而再,再而叁的勸人發願呢?這是因爲彌陀佛有願,凡發願欲生其國者,必親來接引,所以釋迦佛便再叁的殷殷叮囑世人發願。倘若我們發願之後,臨命終時,不生極樂國,便是釋迦和彌陀說妄語,以兩人都是已證至果的聖中之聖,所說肯定不是妄語,而是如實語,所以“淨土雖遙,有願必生”,那是不容置疑的事。

  蕅益大師便很肯定的說:“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莫如以信爲前導,願爲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依此而論,若信不深和願不切,念佛就是喊破喉嚨也是枉然的。

  既知念佛法門,信貴深,願貴切,那麼我們便應矢志不移地堅固求生西方之願。但如何才算是“切願”呢?起碼你要對下列各項具有一股非常強烈的願望:

  1、願離娑婆。娑婆充滿缺陷和痛苦,置身其中,不啻沈溺茫茫苦海,是故,盡此一報身,一定要脫離娑婆,決不能再等來生。

  2、願生極樂。極樂是一切衆生的樂園,是一切衆生的最佳歸宿,是故願在此生中,一定要往生極樂。

  3、願阿彌陀佛,慈光照我,授手接我,助我于此生中,如願往生。

  4、願一切逆境,都不改我念佛之心;一切順境,亦不變我生西之願。

  5、願一切功德,莊嚴佛淨土,作爲我生西之助。

  6、願我臨命終時,預知時至,身無病苦,正念分明,舍報安祥,如入禅定。

  7、願佛及聖衆,放光接引,異香天樂,西方聖境,如在目前,以令聞者見者,悉發菩提心,求生極樂。

  8、願花開見佛,悟無生之後,再入娑婆,普度衆生。

  因爲“發願”極其重要,所以念佛人在念佛之後,無不“回向發願”。在我們發願求生極樂之後,即等于我們與佛有了一個這樣的契約:當我們臨命終時,佛一定要來授手接引。這個契約,是神聖的、永恒的,直至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而後已!

  叁要:力行

  有了“深信”和“切願”之後,自自然然的你就會“因信啓願,因願導行”,而“力行”不懈地持名了。

  蕅益大師曾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由此可知,我們將來往生品位之高下,乃胥視我們現在念佛的功夫深淺而定的。功夫愈深,生品就愈高,古往今來,那些坐化立亡,撒手便行,潇灑自在地往生者,均是平時念佛的功夫到家,有以致之。

  念佛法門,雖有實相、觀想、觀像和持名四種,然而其中以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著稱,《彌陀要解》即指出:“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爲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茲介紹持名念佛的七種方法如下:

  1、高聲念。即當神志昏沈,或妄念紛飛時,高聲念佛,自可消除昏沈,但是長用高聲,恐傷元氣,及喉痛音啞,故不宜久行。

  2、金剛念。即聲在唇齒之間,口念耳聽,能每字聽得分明,自然心定。

  3、默念。即不出聲念佛,微以舌尖敲擊前齒,心念相應,音聲曆然。

  4、禅定念。即坐禅時,澄諸念慮,寂然不動,然後以清淨心,默念佛號,不緩不急,綿綿密密,或每一呼默念一字,久則純熟,叁昧忽爾現前。

  5、追頂念。念時字句甚急,一字追一字,一句頂一句,中…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陳義孝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