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間不留空隙,因追頂緊密,故能使雜念無法出現。
6、禮拜念。即念一聲佛號,拜一次佛,這樣能使叁業清淨,效果很大,惟拜久必感疲勞,故應量力而行。
7、十口氣念。極忙之人,無時間念佛,可于每天早上或晚上,作十口氣念,即念佛不拘聲數,但以盡一口氣爲度,如是十次,名十口氣。
若問上述各種念佛方法,那一種最好?答案是:當你覺得用那一種方法念佛,能使心境清淨,不起雜念,這一法便是此時最好之法。所以有時這一刻用甲法最好,下一刻若覺得不濟事,可改用乙法或丙法,總之要以能克製妄念者爲准,故不能硬性規定,那一法是最好的方法。若作硬性規定,恐怕難收念佛之實效,應善自調和爲尚。
何謂“叁不”?
1、不懷疑
“不懷疑”就是不可有絲毫的懷疑。念佛人對下列事項絕對不可存有絲毫的懷疑:
(一)不可懷疑自心。自心即佛性,有佛性者,必定成佛。
(二)不可懷疑佛言。佛說有極樂世界。肯定有極樂世界。
(叁)不可懷疑佛願。佛願要接引衆生,肯定必來接引衆生。
(四)不可懷疑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有其因必有其果。
(五)不可懷疑佛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乃集十方佛國之美好于一身的淨土,故其他佛國都不能與之相比。
(六)不可懷疑法門。此法門爲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中,一個極其特別奇妙的法門,能令人就在這一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叁界、生淨土、成佛道,故十方諸佛皆出廣長舌相,同聲贊揚;誰若對之懷疑不信,那便是放棄了在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實在愚不可及。
要知道,世人雖念佛,只要有一絲毫疑情存在,有福報者,也只能生到西方之“邊地疑城”,福報差者,疑障起來,即不能往生,太可惜了。
2、不夾雜
“不夾雜”就是修行念佛,不可夾雜其他的法門,要一門深入。
爲了避免念佛人患上夾雜的毛病,淨宗建立了“五正行”如下:
(一)讀誦正行,即專讀誦淨土叁經;
(二)觀想正行,即專觀想極樂莊嚴;
(叁)禮拜正行,即專禮拜阿彌陀佛;
(四)稱名正行,即專稱念彌陀名號;
(五)贊歎供養正行,即專贊歎供養彌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被印光大師列爲淨宗經典之一,及淨空上人也說它是淨宗的“心經”,那是大有道理的,因爲此經把念佛的精要,和盤托出。它說:“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它的意思是說:如果衆生的心,憶著佛和念著佛,現在和將來,一定可以見到佛,離成佛已經不遠了,其間用不著假借其他的方法作幫助,一句佛號念到底,自自然然的即得大智慧,心開意解,見性成佛!
此經所說的“不假方便”,指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不夾雜”。蕅益大師就正告世人:“切忌今日張叁,明日李四。遇著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著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著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
3、不間斷
“不間斷”就是念佛不可間斷,要綿綿密密,心不離佛,佛不離心,毋令暫忘。這也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所說的“淨念相繼”。
要做到不間斷,和淨念相繼,除了定時的早晚課之外,在日常生活中,還要不停的想著佛和念著佛。
今人做不到“不間斷”的理由很多,諸如工作忙、學習忙、應酬忙、娛樂忙等等,不一而足。其實,念佛是一切法門中最最方便的了,無論行、住、坐、臥、路上、車上、船上、做事、娛樂,乃至大、小便時,只要有心,都可以念佛。誰說沒有時間念佛,那是爲自己的“懶惰”找借口,自欺欺人,扪心自問,必然有愧也。
上面曾說過宋朝瑩珂法師往生的故事,像他那樣既破戒又造惡業的人,之所以也能往生,關鍵即在于他不眠不休不間斷的專心念佛叁晝夜。
以上所說的“叁要”,乃往生的必備條件,蓋信不深不能往生西方,信雖深而願不切也不能往生西方,信深了,願切了,如果沒有力行念佛,同樣還是不能往生西方。可見,深信、切願和力行,乃往生西方之“叁資糧”,既是資糧,當然不可或缺,而且愈多愈好;再加上不懷疑、不夾雜和不間斷之“叁不”,往生一事,可操左券,決不落空矣!蕅益大師非常清楚的告訴我們: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
●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嗔癡者,即是中叁品生。
●念到理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叁品生。
●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業往生,即是凡聖同居土。
●信願持名,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土。
●信願持名,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土。
●信願持名,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土。
由大師的開示,說明了凡是信願持名者,可以九品往生,可以圓淨四土,那是一點也不假,都是真實不虛的事!
九、往生極樂的九字真言
我們要先聲明,這裏所說的“真言”,不是密宗行人所持的“咒語”、“真言”,而是能幫助世人念佛達到“一心不亂”之境界的九個字。
這九個字,就是:發乎心、出乎口、入乎耳。
淨宗曆代祖師大德,鑒于許多世人雖然努力念佛,但不得力,臨終時不能往生,究其原因,皆平日念佛,有口無心,有以致之。于是,他們將前人念佛的經驗和自己的心得結合起來,得出這九字真言,以便世人知所效法,在念佛時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這九字真言,是念佛法門的要訣,是修行念佛的心法。誰能依此要訣、心法去修,勢將不難達致佛經上所說的“一心不亂”境界。
所謂“發乎心”,就是佛號要由心而發。
凡夫的心很多,有八識心王和五十一心所,但歸納起來,只有兩種,即“真心”和“妄心”。
“真心”又名真如、實相、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圓覺、法身、涅槃......等等,名相雖多,而體則一,它是屬于本有的,真淨妙明,永不變異,當我們的心緒甯靜,無念而又無想時,就是這一種心現前;“妄心”又名緣慮心,它是屬于後天的,常起妄念,時生時滅,當我們的六根入了六塵,而起思慮和分別時,就是這一種心現前。
簡單一點說,真心就是“清淨心”;妄心就是“染汙心”。
那麼念佛應由什麼心而發呢?當然要由清淨無染的“真心”而發,絕不能由染汙的“妄心”而發。偏偏世人都與此相反,多數是由“妄心”而發,不是由“真心”而發,于是乎念佛時,心潮洶湧,妄念紛飛,這就難免“念佛叁天,佛在眼前;念佛叁年,佛在天邊”了,越念離佛越遠,永遠也達不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須知,“一心不亂”之一心,指的就是真心、清淨心,念佛要“心中只有佛,佛外更無心”,那才是一心;若是心中還滲雜著別的念頭,那已不是一心,而是二心了。一心才是“真心”,二心乃是“妄心”呀!
因此,念佛時第一件要注意的事,就是要把充斥心中的貪、嗔、癡、慢、疑統統放下,以使心境清淨平靜,保持于一,不生二念。
如果能夠以清淨之心來念清淨之佛,自能與所念之佛,心心相應,感應道交,達致一念感應一念佛,念念感應念念佛之境,這樣念佛,哪有不往生之理?
所謂“出乎口”,就是聲從口出。
從什麼口而出呢?要從“心口一致”之口而出。
許多人念佛,口裏念佛,心在打妄想,心口不一致,這樣念佛,叫做“不老實念佛”,這樣念佛,古德說:“喊破喉嚨也枉然”。念佛必須心口一致,亦即口裏念佛,心中想佛,這樣念佛,才叫做“老實念佛”。這樣念佛,一句有一句的功德,一句有一句的實效,所謂“功不唐捐”,你就不會白念了。記住:佛號由口而出時,必須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才符合“出乎口”的標准。
所謂“入乎耳”,就是音從耳入。
音如何從耳而入呢?就是在念佛時,所念的佛號,每一句,每一個字,都要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使是無聲的默念,只要注意聽,一樣也可以聽得清清楚楚的。不管什麼時候,只要用心靜聽自己念佛的聲音,任何紛亂的思潮都會立刻沈寂下來的。
在“發乎心、出乎口、入乎耳”之九字真言中,以“入乎耳”叁字爲最重要,因爲能否達致“一心不亂”,此爲關鍵。爲了做好“入乎耳”的功夫,念佛必須不緩不急,因爲太慢了,人容易昏沈,太快了,又聽不清楚,影響“入乎耳”的功夫。
爲了達致“一心不亂”的境界,我們必須時常審察自己:
發乎心時,心裏是否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出乎口時,口裏是否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入乎耳時,耳裏是否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果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則妄念就會越來越少,乃至于無,“叁昧”自會忽爾現前,令你親證“一心不亂”的境界!
念佛貴在“一心不亂”,不在于多念快念也。而“一心不亂”,有“事一心”和“理一心”兩種。事者相也,即著相而修;理者性也,即稱性不著相而修。修念佛法門,一般均由有相入于無相,先往生有相之“凡聖同居土”,進而契入于無相之“常寂光土”,只要到達“凡聖同居土”,則“常寂光土”指日可期矣,因爲: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誰想在念佛方面交出漂亮的成績單,或想成爲往生極樂的新科狀元,就必須對此九字真言痛下功夫。即使障深慧淺,一時達不到“一心不亂”的境界,至少也能“工夫成片”,也就是當煩惱起時,念佛能把它壓下去的工夫。
當代的淨空上人告訴我們:“一般行者所講的“工夫成片”,就是《無量壽經》中之“一向專念”,念到工夫成片,到臨終阿彌陀佛來接時,先有佛光照到行者,業障立時消滅,工夫自然加倍,達到了一心不亂。若是已經念到事一心,經佛光一照,即…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陳義孝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