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间不留空隙,因追顶紧密,故能使杂念无法出现。
6、礼拜念。即念一声佛号,拜一次佛,这样能使三业清净,效果很大,惟拜久必感疲劳,故应量力而行。
7、十口气念。极忙之人,无时间念佛,可于每天早上或晚上,作十口气念,即念佛不拘声数,但以尽一口气为度,如是十次,名十口气。
若问上述各种念佛方法,那一种最好?答案是:当你觉得用那一种方法念佛,能使心境清净,不起杂念,这一法便是此时最好之法。所以有时这一刻用甲法最好,下一刻若觉得不济事,可改用乙法或丙法,总之要以能克制妄念者为准,故不能硬性规定,那一法是最好的方法。若作硬性规定,恐怕难收念佛之实效,应善自调和为尚。
何谓“三不”?
1、不怀疑
“不怀疑”就是不可有丝毫的怀疑。念佛人对下列事项绝对不可存有丝毫的怀疑:
(一)不可怀疑自心。自心即佛性,有佛性者,必定成佛。
(二)不可怀疑佛言。佛说有极乐世界。肯定有极乐世界。
(三)不可怀疑佛愿。佛愿要接引众生,肯定必来接引众生。
(四)不可怀疑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有其因必有其果。
(五)不可怀疑佛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乃集十方佛国之美好于一身的净土,故其他佛国都不能与之相比。
(六)不可怀疑法门。此法门为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一个极其特别奇妙的法门,能令人就在这一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故十方诸佛皆出广长舌相,同声赞扬;谁若对之怀疑不信,那便是放弃了在这一生成佛的机会,实在愚不可及。
要知道,世人虽念佛,只要有一丝毫疑情存在,有福报者,也只能生到西方之“边地疑城”,福报差者,疑障起来,即不能往生,太可惜了。
2、不夹杂
“不夹杂”就是修行念佛,不可夹杂其他的法门,要一门深入。
为了避免念佛人患上夹杂的毛病,净宗建立了“五正行”如下:
(一)读诵正行,即专读诵净土三经;
(二)观想正行,即专观想极乐庄严;
(三)礼拜正行,即专礼拜阿弥陀佛;
(四)称名正行,即专称念弥陀名号;
(五)赞叹供养正行,即专赞叹供养弥陀。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被印光大师列为净宗经典之一,及净空上人也说它是净宗的“心经”,那是大有道理的,因为此经把念佛的精要,和盘托出。它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众生的心,忆著佛和念著佛,现在和将来,一定可以见到佛,离成佛已经不远了,其间用不著假借其他的方法作帮助,一句佛号念到底,自自然然的即得大智慧,心开意解,见性成佛!
此经所说的“不假方便”,指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不夹杂”。蕅益大师就正告世人:“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著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著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著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
3、不间断
“不间断”就是念佛不可间断,要绵绵密密,心不离佛,佛不离心,毋令暂忘。这也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所说的“净念相继”。
要做到不间断,和净念相继,除了定时的早晚课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不停的想著佛和念著佛。
今人做不到“不间断”的理由很多,诸如工作忙、学习忙、应酬忙、娱乐忙等等,不一而足。其实,念佛是一切法门中最最方便的了,无论行、住、坐、卧、路上、车上、船上、做事、娱乐,乃至大、小便时,只要有心,都可以念佛。谁说没有时间念佛,那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自欺欺人,扪心自问,必然有愧也。
上面曾说过宋朝莹珂法师往生的故事,像他那样既破戒又造恶业的人,之所以也能往生,关键即在于他不眠不休不间断的专心念佛三昼夜。
以上所说的“三要”,乃往生的必备条件,盖信不深不能往生西方,信虽深而愿不切也不能往生西方,信深了,愿切了,如果没有力行念佛,同样还是不能往生西方。可见,深信、切愿和力行,乃往生西方之“三资粮”,既是资粮,当然不可或缺,而且愈多愈好;再加上不怀疑、不夹杂和不间断之“三不”,往生一事,可操左券,决不落空矣!蕅益大师非常清楚的告诉我们: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
●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
●念到理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
●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业往生,即是凡圣同居土。
●信愿持名,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土。
●信愿持名,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土。
●信愿持名,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土。
由大师的开示,说明了凡是信愿持名者,可以九品往生,可以圆净四土,那是一点也不假,都是真实不虚的事!
九、往生极乐的九字真言
我们要先声明,这里所说的“真言”,不是密宗行人所持的“咒语”、“真言”,而是能帮助世人念佛达到“一心不乱”之境界的九个字。
这九个字,就是:发乎心、出乎口、入乎耳。
净宗历代祖师大德,鉴于许多世人虽然努力念佛,但不得力,临终时不能往生,究其原因,皆平日念佛,有口无心,有以致之。于是,他们将前人念佛的经验和自己的心得结合起来,得出这九字真言,以便世人知所效法,在念佛时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这九字真言,是念佛法门的要诀,是修行念佛的心法。谁能依此要诀、心法去修,势将不难达致佛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境界。
所谓“发乎心”,就是佛号要由心而发。
凡夫的心很多,有八识心王和五十一心所,但归纳起来,只有两种,即“真心”和“妄心”。
“真心”又名真如、实相、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圆觉、法身、涅槃......等等,名相虽多,而体则一,它是属于本有的,真净妙明,永不变异,当我们的心绪宁静,无念而又无想时,就是这一种心现前;“妄心”又名缘虑心,它是属于后天的,常起妄念,时生时灭,当我们的六根入了六尘,而起思虑和分别时,就是这一种心现前。
简单一点说,真心就是“清净心”;妄心就是“染污心”。
那么念佛应由什么心而发呢?当然要由清净无染的“真心”而发,绝不能由染污的“妄心”而发。偏偏世人都与此相反,多数是由“妄心”而发,不是由“真心”而发,于是乎念佛时,心潮汹涌,妄念纷飞,这就难免“念佛三天,佛在眼前;念佛三年,佛在天边”了,越念离佛越远,永远也达不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须知,“一心不乱”之一心,指的就是真心、清净心,念佛要“心中只有佛,佛外更无心”,那才是一心;若是心中还渗杂著别的念头,那已不是一心,而是二心了。一心才是“真心”,二心乃是“妄心”呀!
因此,念佛时第一件要注意的事,就是要把充斥心中的贪、嗔、痴、慢、疑统统放下,以使心境清净平静,保持于一,不生二念。
如果能够以清净之心来念清净之佛,自能与所念之佛,心心相应,感应道交,达致一念感应一念佛,念念感应念念佛之境,这样念佛,哪有不往生之理?
所谓“出乎口”,就是声从口出。
从什么口而出呢?要从“心口一致”之口而出。
许多人念佛,口里念佛,心在打妄想,心口不一致,这样念佛,叫做“不老实念佛”,这样念佛,古德说:“喊破喉咙也枉然”。念佛必须心口一致,亦即口里念佛,心中想佛,这样念佛,才叫做“老实念佛”。这样念佛,一句有一句的功德,一句有一句的实效,所谓“功不唐捐”,你就不会白念了。记住:佛号由口而出时,必须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才符合“出乎口”的标准。
所谓“入乎耳”,就是音从耳入。
音如何从耳而入呢?就是在念佛时,所念的佛号,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使是无声的默念,只要注意听,一样也可以听得清清楚楚的。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用心静听自己念佛的声音,任何纷乱的思潮都会立刻沉寂下来的。
在“发乎心、出乎口、入乎耳”之九字真言中,以“入乎耳”三字为最重要,因为能否达致“一心不乱”,此为关键。为了做好“入乎耳”的功夫,念佛必须不缓不急,因为太慢了,人容易昏沉,太快了,又听不清楚,影响“入乎耳”的功夫。
为了达致“一心不乱”的境界,我们必须时常审察自己:
发乎心时,心里是否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出乎口时,口里是否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入乎耳时,耳里是否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果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则妄念就会越来越少,乃至于无,“三昧”自会忽尔现前,令你亲证“一心不乱”的境界!
念佛贵在“一心不乱”,不在于多念快念也。而“一心不乱”,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两种。事者相也,即著相而修;理者性也,即称性不著相而修。修念佛法门,一般均由有相入于无相,先往生有相之“凡圣同居土”,进而契入于无相之“常寂光土”,只要到达“凡圣同居土”,则“常寂光土”指日可期矣,因为: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谁想在念佛方面交出漂亮的成绩单,或想成为往生极乐的新科状元,就必须对此九字真言痛下功夫。即使障深慧浅,一时达不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至少也能“工夫成片”,也就是当烦恼起时,念佛能把它压下去的工夫。
当代的净空上人告诉我们:“一般行者所讲的“工夫成片”,就是《无量寿经》中之“一向专念”,念到工夫成片,到临终阿弥陀佛来接时,先有佛光照到行者,业障立时消灭,工夫自然加倍,达到了一心不乱。若是已经念到事一心,经佛光一照,即…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陈义孝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