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呱呱大哭一场。
2、老苦。人的身体发育到了顶点,即是老化的开始。这时生理退化,渐渐眼花耳聋,气虚体弱,动作迟钝,步履蹒跚。
3、病苦。人体由地(固体)、水(液体)、火(温度)、风(气体)四大元素所组成,四大不调时,就会生病,缠绵床第,呻吟不已。
4、死苦。死之苦比生之苦更剧烈,人将欲死,四大分散,痛如五马分尸,实非笔墨所能形容。
5、爱别离苦。生离已凄怆,死别更断肠,以及好景凋逝,财产毁于一旦,凡此种种,都常使世人泪满襟。
6、怨憎会苦。恶的眷属来败家,或时常与仇人见面,都是难以言喻的痛苦。
7、求不得苦。求名求利,以及所谋不遂,皆令人百般无奈、迷茫、失望,浩叹造化弄人。
8、五阴炽盛苦。五阴又名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它的作用炽盛,把人的真性盖覆了,使人迷惑颠倒,妄生分别执著,造作诸业,故人死之后,复须再生。
何谓“无量诸苦”?
人人除了上面所说之三苦、八苦之外,尚有来自人事方面的无礼、侮辱、诽谤、污蔑、漫骂、冤枉、加害等等,并有来自自然界的日晒、风吹、雨打、饥渴、寒热等等。
总之,我们的“依正”二报,皆恶劣不堪。尽管如此,我们毋须绝望,此地不好住,自有好住处,身心虽然苦,自有脱苦之妙方,佛不是跟我们介绍过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吗?只要我们依教奉行,一心念佛,必能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极乐世界可以九品往生,我们即使生于下下品,也能够:
●但受身心安泰之乐,而无苦苦;
●但受依正庄严之乐,而无坏苦;
●但受三昧寂定之乐,而无行苦;
●有莲花化生之乐,而无胎狱之生苦;
●有相好光明之乐,而无衰坏之老苦;
●有自在康宁之乐,而无病痛之病苦;
●有寿命无量之乐,而无四大分散之死苦;
●有海会相聚之乐,而无与所爱别离之苦;
●有上善俱会之乐,而无怨憎相会之苦;
●有所欲如意之乐,而无有求不得之苦;
●有五蕴皆空之乐,而无五阴炽盛之苦。
像这样人生的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全都没有了,那才是真正的、彻底的解脱人生痛苦之道啊!
摆在世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因惑(愚痴迷惑)造业,因业受苦,依旧留在三界六道之中轮回受苦,永无出期;另一条则是赶紧修行佛法,断惑证真,背尘合觉,方法最好是念佛求生西方,蒙佛来迎,往生极乐,永享妙乐!
然而,希冀佛来接引,往生极乐,必须下定决心,一心念佛,才有成功的希望。
清时名士郑板桥,有一首寓意深刻和传诵千古的咏松诗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们今天的身是业报身,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也是充满天灾人祸的娑婆世界,正如诗中的松树,立根原在高山上之破岩中。松树因能咬定青山不放松,故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傲然屹立于天地间;同样的,我们若能牢牢抓紧弥陀圣号不放松,一句佛号念到底,也能够不为邪魔外道所惑,不为五欲六尘所迷,进而由充满缺陷痛苦的娑婆世界,往生到只有快乐没有痛苦的极乐世界;从众生生死往来的秽土相对世界,进入于诸佛菩萨美妙的净土绝对世界,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啊!
一般俗人,只知求名求利;有智慧的人,求生西方。您呢?
八、往生极乐的三要三不
由于悚于生死之剧苦、轮回之路险、三界之无安,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于此生中,一定要了却生死、脱离轮回、跳出三界、往生极乐,决不能再俟来生。
然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虽说易往易生,却也不是完全没有条件的,起码你要发心修行,做到“三要三不”,才有资格往生。
何谓“三要”?
一要:深信
十方诸佛,虽有无量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能度一切的众生,然而你若不信他,他就没有办法度你。这犹如电视台全天候广播,可是你不愿扭开电视机,便看不到其节目一样。
因此,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强调说:“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净宗的历代祖师,亦无不叮咛劝信,例如:八祖莲池大师说:“往生净土,要须真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九祖蕅益大师更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由此可知,念佛一法,首要深信。譬如鸟儿,没有翅膀,肯定不能飞向青天,人若没有深信,也是不能往生西方。信什么呢?
1、信自。就是要深信自己本具佛性,本来就有与佛一样的智慧与能力,只因妄想分别执著而迷失了,只要去掉妄想分别执著,立刻就能恢复原有的德能,与佛平起平坐,把臂共游。
2、信他。他指释迦牟尼佛之言,和阿弥陀佛之愿。释迦牟尼佛说有极乐世界,肯定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愿要接引众生往生其国,只要众生一心念佛,发愿求生,佛必来迎,决不食言。
3、信因。深信以散乱心念佛,尚且能够成为将来生西种子,何况一心念佛,岂有不往生之理。
4、信果。深信极乐世界之有无数的等觉菩萨聚会一处,乃是念佛之因而得往生之果,这种念佛是因,往生是果的情形,正好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的合乎逻辑,真实不虚。
5、信事。深信离此十万亿佛土之外的西方,确有一个极乐世界,其国人民,但受诸乐,无有众苦,而我们只要一心念佛,发愿求生,必定得生。
6、信理。深信我们本具的真心佛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乃是法界体,极乐世界不出法界,亦即在我们自己心中。我们所见到的阿弥陀佛,是自己的真心佛性变现出来的,并不是从外面来的,乃至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也都是我们真心佛性本来具足的东西。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以上六条,乃蕅益大师的宝贵教示,做到了,才是圆满的“深信”,否则即不圆满。
二要:切愿
佛在《阿弥陀经》的正宗分里,说了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之后,即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是佛在此经里第一次劝人发愿。
又在正宗分末后一段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是佛第二次劝人发愿。
第三次是在劝愿流通时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劝信、劝行,只各有一次,劝愿竟有三次之多,可见“发愿”一事,至关重要。易言之,此经的扼要处,不在七日持名,而在三请“发愿”也。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劝人发愿呢?这是因为弥陀佛有愿,凡发愿欲生其国者,必亲来接引,所以释迦佛便再三的殷殷叮嘱世人发愿。倘若我们发愿之后,临命终时,不生极乐国,便是释迦和弥陀说妄语,以两人都是已证至果的圣中之圣,所说肯定不是妄语,而是如实语,所以“净土虽遥,有愿必生”,那是不容置疑的事。
蕅益大师便很肯定的说:“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依此而论,若信不深和愿不切,念佛就是喊破喉咙也是枉然的。
既知念佛法门,信贵深,愿贵切,那么我们便应矢志不移地坚固求生西方之愿。但如何才算是“切愿”呢?起码你要对下列各项具有一股非常强烈的愿望:
1、愿离娑婆。娑婆充满缺陷和痛苦,置身其中,不啻沉溺茫茫苦海,是故,尽此一报身,一定要脱离娑婆,决不能再等来生。
2、愿生极乐。极乐是一切众生的乐园,是一切众生的最佳归宿,是故愿在此生中,一定要往生极乐。
3、愿阿弥陀佛,慈光照我,授手接我,助我于此生中,如愿往生。
4、愿一切逆境,都不改我念佛之心;一切顺境,亦不变我生西之愿。
5、愿一切功德,庄严佛净土,作为我生西之助。
6、愿我临命终时,预知时至,身无病苦,正念分明,舍报安祥,如入禅定。
7、愿佛及圣众,放光接引,异香天乐,西方圣境,如在目前,以令闻者见者,悉发菩提心,求生极乐。
8、愿花开见佛,悟无生之后,再入娑婆,普度众生。
因为“发愿”极其重要,所以念佛人在念佛之后,无不“回向发愿”。在我们发愿求生极乐之后,即等于我们与佛有了一个这样的契约:当我们临命终时,佛一定要来授手接引。这个契约,是神圣的、永恒的,直至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而后已!
三要:力行
有了“深信”和“切愿”之后,自自然然的你就会“因信启愿,因愿导行”,而“力行”不懈地持名了。
蕅益大师曾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由此可知,我们将来往生品位之高下,乃胥视我们现在念佛的功夫深浅而定的。功夫愈深,生品就愈高,古往今来,那些坐化立亡,撒手便行,潇洒自在地往生者,均是平时念佛的功夫到家,有以致之。
念佛法门,虽有实相、观想、观像和持名四种,然而其中以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著称,《弥陀要解》即指出:“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兹介绍持名念佛的七种方法如下:
1、高声念。即当神志昏沉,或妄念纷飞时,高声念佛,自可消除昏沉,但是长用高声,恐伤元气,及喉痛音哑,故不宜久行。
2、金刚念。即声在唇齿之间,口念耳听,能每字听得分明,自然心定。
3、默念。即不出声念佛,微以舌尖敲击前齿,心念相应,音声历然。
4、禅定念。即坐禅时,澄诸念虑,寂然不动,然后以清净心,默念佛号,不缓不急,绵绵密密,或每一呼默念一字,久则纯熟,三昧忽尔现前。
5、追顶念。念时字句甚急,一字追一字,一句顶一句,中…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陈义孝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