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陳義孝居士著)▪P14

  ..續本文上一頁。如果有人對此法門,一聞即能信能願能行,肯定此人必如《金剛經》之所說:“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我們甚至可以說,那些一生造惡業,但臨終卻能忏悔和念佛之下下品往生者,他們也都有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他們的善根福德因緣,肯定都大過曾經供養四百億佛的人。

  誰想證知自己是否有大善根、大福德和大因緣,那可從自己對念佛法門,是否一聞即能信、能願、能行看出來。若如是者,應當加倍努力念佛,修善積福,千萬不要錯過了此千生萬劫都難以遭遇的一生成佛的絕好機緣;若未如是者,亦應見賢思齊,趕緊信願持名,搭上成佛之快車,方不枉爲人一生啊!

  十一、一個簡單的念佛儀式

  念佛儀式,有繁有簡,可隨各人喜歡;功德大小,則胥視行者心存誠敬多少而定。若無誠敬,任何儀式,皆失意義。

  這裏要介紹一個簡單易行的念佛儀式如下:

  每日早晚,向西正立,合掌問訊,或焚香頂禮叁拜,念: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叁聲

  阿彌陀佛 坐立均可,念百聲千聲或萬聲

  南無觀世音菩薩 叁聲

  南無大勢至菩薩 叁聲

  南無清淨大海衆菩薩 叁聲

  念畢,再念大慈菩薩贊佛忏罪回向發願全偈一遍:

  十方叁世佛,阿彌陀第一,

  九品度衆生,威德無窮極。

  我今大歸依,忏悔叁業罪,

  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

  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

  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見聞皆精進,共生極樂國,

  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最後,問訊或頂禮叁拜而退。

  注意事項:

  1、家中若供有西方叁聖像,須對佛禮念。

  2、念佛時,記住要發乎心、出乎口、入乎耳。

  3、佛數應由少漸多,不可由多漸少,又須持之有恒,不可或作或辍。

  4、正課時念佛,平時更要念佛,以便佛不離心,心不離佛,淨念相繼,無有間斷。

  5、在穢處或躺在床上,不可出聲念佛,因與律儀不合,只宜在心中默念,口念默念,功德一樣的。

  6、拜佛時,要拜佛如佛在,即要觀想所拜之佛就在面前,我以最誠敬之心頂禮,這樣拜佛,才能感應道交,福至心靈。

  7、拜佛要注意叁件事:(一)收攝其身,即拜佛時不得有任何不合規矩的舉動;(二)鄭重其語,即拜佛時不得與旁人閑話;(叁)誠敬其意,即不得以輕心慢心拜佛,要心無旁骛,衷心誠懇。

  8、凡禮拜務必從容,五體投地,徐徐而拜,不可急起急落,不管是拜佛、拜塔、拜經,或拜出家人,皆應如此。

  9、念回向發願文時,必須特別用心,要做到字字從心裏過,以便在八識田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忌視同具文,隨便背過,徒具形式,那是沒有效果的。

  10、上列之大慈菩薩贊佛忏罪回向發願偈,古德說,此偈有大威力,能滅一切罪,長一切福,若每日如是,必中品生,如教人念,得大福報。若嫌之太長,可念普賢菩薩之發願偈:“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或文殊菩薩之發願偈:“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刹。”兩位大菩薩的發願偈完全一樣,只是一個七言,一個五言而已。

  十二、古德時賢的金玉良言

  有位文學家說,懂得利用他人的智慧的人,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在淨土門中,有許多古德時賢充滿智慧的金玉良言,讀之令人茅塞頓開,有“勝讀十年書”之感。希望念佛人要好好珍惜這些智慧的花朵,並以之作爲自己進修的基石,做一個聰明的念佛人。

  夫稱叁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悟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是二者,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

  ——晉·慧遠大師

  (編者按)思專,即心中只有阿彌陀佛;想寂,即除佛之外無絲毫其他的雜念存在。慧遠大師乃中國淨土宗初祖,他的這個“思專想寂”慈訓,乃是念佛法門的精要所在,足爲千秋萬世後學之指南。

  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不修。

  ——後魏·昙鸾大師

  如汝所念,遂汝所願。

  漸漸鸠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此真入佛之精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

  ——唐·善導大師

  當于淨土起增進心,于閻浮提起厭離心。

  ——唐·少康大師

  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爲人師,來世作佛祖。

  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宋·延壽大師

  今人多好說參悟,好說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難,謂之豎超叁界。斯陀含,猶一往一來,況凡夫乎?此土衆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後了悟。生西方一門,謂之橫超叁界,萬無一失。

  予見新生後學,才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閑思妄想,越覺沸騰,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湧,刹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明·蓮池大師

  世人但知祖師門下,以悟爲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念佛豈不是出生死法耶?參禅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無疑。所以然者,參禅離想,念佛專在想,以衆生久沈妄想,離之實難,若即染想,而變淨想,是以毒攻毒,變換之法耳。故參究難悟,念佛易成,若果爲生死心切,以參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明·憨山大師

  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叁萬,以決定不缺爲准。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而不得往生者,叁世諸佛便爲诳語。

  勿貪世間文字詩詞,而礙正法!勿逐悭、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

  ——清·蕅益大師

  念佛叁昧,其來尚矣。雖曰功高易進,而末世行人,罕獲靈驗。良由信願不專,未能導其善行,以要歸淨土故也。

  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正眼觀之,較他一闡提旃陀羅輩,僅差一步耳。

  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衆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刹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也。

  ——清·行策大師

  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于此。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至。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于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曆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爲?發心原爲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于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

  茫茫大夢中,長夜誰能寤。反戀夢中歡,將醒還重做。做得不如前,一錯是百錯。做得勝如前,依然空麼羅。造了夢中業,從苦又入苦。勸君早回頭,直走西方路。萬緣都放下,勤修淨業課。日夜望還鄉,一心求覺悟。豁然心地空,即是真淨土。彌陀忽現前,原來是這個。

  ——清·實賢大師

  吾人生死關頭,唯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除,全依于心,故心重能使業強。今以重心而修淨業,則淨業強。他日報盡命終,定生西方,不生余處矣。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決不向余處也。

  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爲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有禅者問曰: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娑婆固夢也,極樂亦夢也。同是一夢,修之何益?答曰:不然!七地以前,夢中修道。無明大夢,雖等覺猶眠。唯佛一人,始稱大覺。當夢眼未開之時,苦樂宛然。與其夢受娑婆之苦,何若夢受極樂之樂。況娑婆之夢,從夢入夢,展轉沈迷者也。極樂之夢,從夢入覺,漸至大覺者也。夢雖同,而所以夢者,實不同也,可概論乎?

  ——清·際醒大師

  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既有真心切願,必須至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無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或四字,必須令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無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極情忘,心空佛現,則于現生之中,便能親證叁昧,待至臨終,生上上品,可謂極修持之能事矣。

  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求生西方。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心跳惡夢,乃宿世惡業所現之兆;然現境雖有善惡,轉變在乎自己;惡業現而專心念佛,則惡因緣變爲善因緣矣。

  當恪守淨宗列祖成規,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以企現生消除業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爲如來弟子耳。

  ——民國·印光大師

  修道是修通大涅槃之路,修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修淨土,念念之中有阿彌陀佛;若心中一時無阿彌陀佛,即離了道。

  修行人世間事盡量少管,佛門中事也少管,不要有是非人我,一心念佛,有空時間多看經,與佛菩薩交往談天,豈不甚好?

  金剛經由始至終解答兩個很重要的問題…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陳義孝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