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陳義孝居士著)▪P5

  ..續本文上一頁便沒有這樣的事了。又極樂衆生的吃相與此界不同,一嗅即飽,故無大小便溺,弄髒極樂世界的清淨國土。

  ●應念受供。

  衆所周知,若論修福,供佛第一。往生的人,可以在一念之間,普令十方諸佛,應念受供。這種八地菩薩才有的功夫,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也有,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證離生法。

  往生的人,皆證得永離六道輪回生死之法,即使隨緣示現于叁界六道之中度衆生,也不會再有生死輪回這一回事了。

  ●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上善人,指的是等覺菩薩。往生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也能時刻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諸等覺菩薩在一處,討教佛法,修行佛法,這是何等榮幸的事啊!

  ●圓證叁不退。

  菩薩修行,要斷見思惑,方證位不退;斷塵沙惑,方證行不退;斷無明惑,方證念不退。而一切往生的人,一生到極樂世界,即圓證叁不退。

  極樂衆生得不退的原因有五:一、佛力加被。佛四十八願中最後一願說:“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衆,聞我名者,應時不獲一二叁忍,于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往生的人,因有佛力加被,故有能力不退轉。二、佛光常照。往生的人,佛放光明,攝受其人,如日月照著暗途,不墮坑塹,故能不退轉。叁、六塵說法。極樂世界的六塵均能說法,皆說苦空無常無我,時常熏習,故能不退轉。四、菩薩爲勝友。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外無邪魔,內無煩惱,故能不退轉。五、壽命永劫,極樂衆生,壽與佛齊,可長期修,譬如遠行,壽命長便無顧慮,終有到達目的地之一日,故能不退轉。

  ●圓淨四土。

  一切佛國,皆有四土,即一、凡聖同居土,爲未斷見思惑之凡夫與爲了度化衆生而現身說法之聖人所共同居住的國土;二、方便有余土,爲已斷見思惑之阿羅漢、辟支佛和還未證得法身之菩薩,或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之衆生所住的國土;叁、實報莊嚴土,爲佛的報身與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的地上菩薩,或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之衆生所住的國土;四、常寂光土,爲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無明一共有四十二品,統統斷盡,即生此土。

  其他諸佛世界,四土隔離,唯獨極樂世界,四土圓融。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裏說:“然同居衆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也。”可見往生的人,一到西方,即能同時享受四土的境界,這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綜上所述,往生的人,依正二報,無盡莊嚴,若欲細說,窮劫難盡。

  極樂衆生依正皆莊嚴,在“事”上講,那是彌陀願力威神的加持,才能樣樣皆美好、微妙;在“理”上說,那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中本來就有的東西,未往生前,因妄想分別執著而迷失了,往生之後,得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即逐漸恢複過來。

  禅宗六祖惠能大師,悟道時說: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他一連說了五句“何期”,那是“沒有想到”的意思。他說: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如此的清淨!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沒有生滅的!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自己圓滿具足的!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沒有動搖的!沒有想到自性自能生出萬法來!

  近代的禅門宗師虛雲老和尚曾經解釋此五句說:“前四句何期是攝用歸體,後一句何期是全體大用。”

  由此可見,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的人所享有的種種利益,正是人人本具之佛性的“全體大用”,亦即由自性本體中所顯露出來的大作用。

  這樣的大作用,一般人要像六祖大師一樣,要經過多生多世的修行,才能證得;而我們只要成功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立刻就能享有,那是何等便宜的事啊!

  就是因爲有這樣大的便宜事,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和十方無量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極力的勸導其國衆生快點去極樂國;而西方極樂世界的導師阿彌陀佛,也無任歡迎十方衆生快一點到來。由此可見,十方諸佛的心思是一樣的,即希望一切衆生: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五、特色如雲的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又名淨土宗、念佛宗、蓮宗、淨宗等等,爲大乘佛教八宗之一。

  此法門,乃阿彌陀佛在因地作法藏比丘時,從世自在王佛爲他而說的無量法門中,精選出來的無上法寶!同時,它也是釋迦牟尼佛普度“一生成佛之緣熟”的衆生的絕妙大法!

  此法寶既爲佛所親選,可想而知,它必精微奧妙,震古爍金,別具許多特色了!

  的確,念佛法門蘊含無數的特色,其特色一一皆如閃閃發亮的金字招牌,吸引無數世人的注目!又如晶瑩奪目的寶石,令人不禁擊節激賞!

  于此,我們謹將它如雲般多的特色,合之爲十二,胪列于下,願與一切衆生共享。

  1、易學易行

  有大乘佛教八宗之祖美譽的龍樹菩薩,作《十住毗婆沙論》,將佛教的一切法門,分爲“易行道”和“難行道”二種。謂凡依經教,在此土積功累德,斷惑證真,修因得果者,皆屬“難行道”攝;若依念佛法門,往生淨土,于彼國中,成就佛果者,皆屬“易行道”攝。依此而論,則大乘佛教八宗之中,唯有念佛法門,才是易行道。

  說念佛法門爲“易行道”,因爲:

  (一)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無論男女老幼,一學就會,不但學富五車的學者博士能念能行,就連不識之無的愚夫愚婦也一樣能念能行。

  (二)學其他的法門,要有好的師資,沒有好師資,便很難有成就;學念佛法門,無需師資,只要把一句佛號念到底,自有不可思議成就。

  中國古代衡州有一個王打鐵,一家四口,以打鐵度日,一日不打,生活即無著落,時常自怨自艾,前世不修,今世受苦。很想修行,卻不知門徑。一日見有一位遊方僧,便請入鋪奉茶,請教修行之法。僧即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他雖目不識丁,但彌陀聖號一學就會,從此打一下鐵,就念一聲佛,數年如一日。一天沐浴更衣,告訴其妻:“我今天要回去了。”妻問:“這不是你家嗎?你家在哪裏?”他答:“我家在西方。”其妻笑說:“那你就去吧!”過後他又依舊站在爐邊打鐵,高聲念佛,最後說了一個偈:“叮叮當當,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說完偈就站著往生去了!其時,異香彌漫,天樂鳴空,衆所共聞。

  這個故事是告訴我們,“阿彌陀佛”四個字,像王打鐵那樣目不識丁的人也能一學就會,而且其成就實比現代許多沒有念佛的學者博士還大得多呢!他能在此生中,了生死、出叁界、生淨土、成佛道;而許多沒有念佛的學者博士、諾貝爾獎得主,卻依然還在此五濁惡世,大搞六道輪回。

  其實,念佛法門,有難有易,本來有下列四種之修法:

  (一)實相念佛。即觀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亦有亦空的中道實相至理。這種修法跟禅宗沒有兩樣,是念佛法門中最難修的一種。

  (二)觀想念佛。在《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十六觀中,便有十二觀都是說觀想念佛,因其廣闊細微到難以想像,不是心粗慮雜的末法衆生,所能憶持。

  (叁)觀像念佛。在《觀經》十六觀中,只有第十叁觀述及,其他佛在《般舟叁昧經》中有講到觀像念佛的修行方法,但也因境細心粗,不是我們所能做到。

  (四)持名念佛。持名就是念佛名號,這是《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所說的修行方法,《觀經》到最後一觀也說持名念佛,可見叁經都宣揚此法門的。因持名念佛,不論男女老幼,識字不識字,出家在家,聰利愚鈍,“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沒有一個人不會念,所以在四種的念佛中,它是最容易、最簡單和最受歡迎的一種念佛了。

  其實佛早就預知,末法時期,衆生障深慧淺,觀想不能成就,觀像也極之不易,所以才爲衆生“量身定製”了此簡單易行的持名念佛法門。古今中外,單憑一句佛號而成就者,比比皆是!

  2、穩當方便

  在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中,要數最穩當、最方便的法門,可以肯定的說,非念佛法門莫屬。因爲:

  (一)只要一心念佛,即常爲十方諸佛之所護念,又常爲佛光之所注照,自然不會有錯入歧途,或中途著魔之事發生。故淨宗二祖善導大師說:“余門修行,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

  (二)修學別的法門,未必一生能成,萬一修至半途,壽元已盡,則來生便有“隔陰之迷”,忘卻前世所修,等于前功盡廢;而修行念佛法門的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親來接引,往生極樂,位居不退地,果證無生忍,自可一生成佛,直趣無上菩提,自然沒有“隔世多昧前生”之事發生了。故禅宗著名的百丈禅師說:“修行以念佛爲最穩當。”宋代的永明禅師著《四料簡》,也極力勸人念佛。

  (叁)在日常生活中,無論行住坐臥,都可以念佛,方便之至。如行時,可以一步一彌陀,或一步念一個字;住(站)時,身體放松,正是念佛的好時節;坐時,不管雙盤或單盤,或跟平時一樣的坐在椅子上,都可以念佛,坐的時候念佛,最容易入靜、入定;臥時,亦可念佛,惟不宜出聲,因出聲不合律儀,只可在心中默念,最好與呼吸配合,呼時或吸時念,悉聽尊便。

  (四)現代的人,生活緊張,不是忙著工作,就是忙于學習。念佛法門的最大方便處,就是不妨礙工作和學習,在任何不用思考的時候,都可以念佛。淨宗八祖蓮池大師便說:“拈匙放箸,口口不離;舉足動身,步步踏著。何得埋頭食飯,空過一生?玩水觀山,徒勞萬裏?”中國唐時大詩人白居易也有詩曰:“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還有一位古德說得好:“終日跑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皆不識,別有一天堂。”這些古德的話,在在顯示,穿衣、吃飯、旅行、娛樂、工作、學習,甚至小便、大便,都可以念佛,實在是太方便了。

  穩當,可以使人在修行道上,不會出錯,高枕無憂;方便,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修行,與道須臾不離。像這樣的法門,的的確確乃末法時代障深慧淺的衆生的首選!

  3、二力兼有

  二力者,自力和他力。自…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陳義孝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