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陈义孝居士著)▪P5

  ..续本文上一页便没有这样的事了。又极乐众生的吃相与此界不同,一嗅即饱,故无大小便溺,弄脏极乐世界的清净国土。

  ●应念受供。

  众所周知,若论修福,供佛第一。往生的人,可以在一念之间,普令十方诸佛,应念受供。这种八地菩萨才有的功夫,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也有,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证离生法。

  往生的人,皆证得永离六道轮回生死之法,即使随缘示现于三界六道之中度众生,也不会再有生死轮回这一回事了。

  ●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上善人,指的是等觉菩萨。往生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也能时刻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诸等觉菩萨在一处,讨教佛法,修行佛法,这是何等荣幸的事啊!

  ●圆证三不退。

  菩萨修行,要断见思惑,方证位不退;断尘沙惑,方证行不退;断无明惑,方证念不退。而一切往生的人,一生到极乐世界,即圆证三不退。

  极乐众生得不退的原因有五:一、佛力加被。佛四十八愿中最后一愿说:“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往生的人,因有佛力加被,故有能力不退转。二、佛光常照。往生的人,佛放光明,摄受其人,如日月照著暗途,不堕坑堑,故能不退转。三、六尘说法。极乐世界的六尘均能说法,皆说苦空无常无我,时常熏习,故能不退转。四、菩萨为胜友。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外无邪魔,内无烦恼,故能不退转。五、寿命永劫,极乐众生,寿与佛齐,可长期修,譬如远行,寿命长便无顾虑,终有到达目的地之一日,故能不退转。

  ●圆净四土。

  一切佛国,皆有四土,即一、凡圣同居土,为未断见思惑之凡夫与为了度化众生而现身说法之圣人所共同居住的国土;二、方便有余土,为已断见思惑之阿罗汉、辟支佛和还未证得法身之菩萨,或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乱之众生所住的国土;三、实报庄严土,为佛的报身与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的地上菩萨,或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之众生所住的国土;四、常寂光土,为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无明一共有四十二品,统统断尽,即生此土。

  其他诸佛世界,四土隔离,唯独极乐世界,四土圆融。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说:“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可见往生的人,一到西方,即能同时享受四土的境界,这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综上所述,往生的人,依正二报,无尽庄严,若欲细说,穷劫难尽。

  极乐众生依正皆庄严,在“事”上讲,那是弥陀愿力威神的加持,才能样样皆美好、微妙;在“理”上说,那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中本来就有的东西,未往生前,因妄想分别执著而迷失了,往生之后,得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即逐渐恢复过来。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悟道时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他一连说了五句“何期”,那是“没有想到”的意思。他说: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如此的清净!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没有生灭的!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自己圆满具足的!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没有动摇的!没有想到自性自能生出万法来!

  近代的禅门宗师虚云老和尚曾经解释此五句说:“前四句何期是摄用归体,后一句何期是全体大用。”

  由此可见,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的人所享有的种种利益,正是人人本具之佛性的“全体大用”,亦即由自性本体中所显露出来的大作用。

  这样的大作用,一般人要像六祖大师一样,要经过多生多世的修行,才能证得;而我们只要成功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立刻就能享有,那是何等便宜的事啊!

  就是因为有这样大的便宜事,所以本师释迦牟尼佛,和十方无量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极力的劝导其国众生快点去极乐国;而西方极乐世界的导师阿弥陀佛,也无任欢迎十方众生快一点到来。由此可见,十方诸佛的心思是一样的,即希望一切众生: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五、特色如云的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又名净土宗、念佛宗、莲宗、净宗等等,为大乘佛教八宗之一。

  此法门,乃阿弥陀佛在因地作法藏比丘时,从世自在王佛为他而说的无量法门中,精选出来的无上法宝!同时,它也是释迦牟尼佛普度“一生成佛之缘熟”的众生的绝妙大法!

  此法宝既为佛所亲选,可想而知,它必精微奥妙,震古烁金,别具许多特色了!

  的确,念佛法门蕴含无数的特色,其特色一一皆如闪闪发亮的金字招牌,吸引无数世人的注目!又如晶莹夺目的宝石,令人不禁击节激赏!

  于此,我们谨将它如云般多的特色,合之为十二,胪列于下,愿与一切众生共享。

  1、易学易行

  有大乘佛教八宗之祖美誉的龙树菩萨,作《十住毗婆沙论》,将佛教的一切法门,分为“易行道”和“难行道”二种。谓凡依经教,在此土积功累德,断惑证真,修因得果者,皆属“难行道”摄;若依念佛法门,往生净土,于彼国中,成就佛果者,皆属“易行道”摄。依此而论,则大乘佛教八宗之中,唯有念佛法门,才是易行道。

  说念佛法门为“易行道”,因为:

  (一)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无论男女老幼,一学就会,不但学富五车的学者博士能念能行,就连不识之无的愚夫愚妇也一样能念能行。

  (二)学其他的法门,要有好的师资,没有好师资,便很难有成就;学念佛法门,无需师资,只要把一句佛号念到底,自有不可思议成就。

  中国古代衡州有一个王打铁,一家四口,以打铁度日,一日不打,生活即无著落,时常自怨自艾,前世不修,今世受苦。很想修行,却不知门径。一日见有一位游方僧,便请入铺奉茶,请教修行之法。僧即教他念“南无阿弥陀佛”,他虽目不识丁,但弥陀圣号一学就会,从此打一下铁,就念一声佛,数年如一日。一天沐浴更衣,告诉其妻:“我今天要回去了。”妻问:“这不是你家吗?你家在哪里?”他答:“我家在西方。”其妻笑说:“那你就去吧!”过后他又依旧站在炉边打铁,高声念佛,最后说了一个偈:“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说完偈就站著往生去了!其时,异香弥漫,天乐鸣空,众所共闻。

  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四个字,像王打铁那样目不识丁的人也能一学就会,而且其成就实比现代许多没有念佛的学者博士还大得多呢!他能在此生中,了生死、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而许多没有念佛的学者博士、诺贝尔奖得主,却依然还在此五浊恶世,大搞六道轮回。

  其实,念佛法门,有难有易,本来有下列四种之修法:

  (一)实相念佛。即观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亦有亦空的中道实相至理。这种修法跟禅宗没有两样,是念佛法门中最难修的一种。

  (二)观想念佛。在《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十六观中,便有十二观都是说观想念佛,因其广阔细微到难以想像,不是心粗虑杂的末法众生,所能忆持。

  (三)观像念佛。在《观经》十六观中,只有第十三观述及,其他佛在《般舟三昧经》中有讲到观像念佛的修行方法,但也因境细心粗,不是我们所能做到。

  (四)持名念佛。持名就是念佛名号,这是《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所说的修行方法,《观经》到最后一观也说持名念佛,可见三经都宣扬此法门的。因持名念佛,不论男女老幼,识字不识字,出家在家,聪利愚钝,“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没有一个人不会念,所以在四种的念佛中,它是最容易、最简单和最受欢迎的一种念佛了。

  其实佛早就预知,末法时期,众生障深慧浅,观想不能成就,观像也极之不易,所以才为众生“量身定制”了此简单易行的持名念佛法门。古今中外,单凭一句佛号而成就者,比比皆是!

  2、稳当方便

  在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要数最稳当、最方便的法门,可以肯定的说,非念佛法门莫属。因为:

  (一)只要一心念佛,即常为十方诸佛之所护念,又常为佛光之所注照,自然不会有错入歧途,或中途著魔之事发生。故净宗二祖善导大师说:“余门修行,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

  (二)修学别的法门,未必一生能成,万一修至半途,寿元已尽,则来生便有“隔阴之迷”,忘却前世所修,等于前功尽废;而修行念佛法门的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来接引,往生极乐,位居不退地,果证无生忍,自可一生成佛,直趣无上菩提,自然没有“隔世多昧前生”之事发生了。故禅宗著名的百丈禅师说:“修行以念佛为最稳当。”宋代的永明禅师著《四料简》,也极力劝人念佛。

  (三)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方便之至。如行时,可以一步一弥陀,或一步念一个字;住(站)时,身体放松,正是念佛的好时节;坐时,不管双盘或单盘,或跟平时一样的坐在椅子上,都可以念佛,坐的时候念佛,最容易入静、入定;卧时,亦可念佛,惟不宜出声,因出声不合律仪,只可在心中默念,最好与呼吸配合,呼时或吸时念,悉听尊便。

  (四)现代的人,生活紧张,不是忙著工作,就是忙于学习。念佛法门的最大方便处,就是不妨碍工作和学习,在任何不用思考的时候,都可以念佛。净宗八祖莲池大师便说:“拈匙放箸,口口不离;举足动身,步步踏著。何得埋头食饭,空过一生?玩水观山,徒劳万里?”中国唐时大诗人白居易也有诗曰:“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还有一位古德说得好:“终日跑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皆不识,别有一天堂。”这些古德的话,在在显示,穿衣、吃饭、旅行、娱乐、工作、学习,甚至小便、大便,都可以念佛,实在是太方便了。

  稳当,可以使人在修行道上,不会出错,高枕无忧;方便,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修行,与道须臾不离。像这样的法门,的的确确乃末法时代障深慧浅的众生的首选!

  3、二力兼有

  二力者,自力和他力。自…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陈义孝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