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陳義孝居士著)▪P6

  ..續本文上一頁力就是我們自己一心念佛的功力;他力就是彌陀願力的加持。

  修行別的法門,純靠自力,不靠他力,故自己必須把見惑(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共有八十八品)和思惑(即貪、嗔、癡、慢、疑,共有八十一品)統統斷得一幹二淨,才能了生死、出叁界;而念佛法門,自他二力兼有,只要一心念佛,見思惑雖未斷,亦可仗彌陀威神願力的加持,而了生死、出叁界,往生西方。

  一個懂得在八萬四千法門中,選修念佛法門的人,必是一個有福有慧的人,因爲他懂得借用他力。這好比現在住在城市中人,若欲登百層高樓,聰明人必舍樓梯而搭電梯,如果有人舍電梯而走樓梯,你說此人是不是笨伯?

  我們平日念佛,棲神淨域,便能與佛的清淨八識所顯現的淨土,氣分相投,而寄生其中。這種情形就好比一杯清水,它雖然沒有大海的功能,但若將之倒入大海之中,它立刻就能産生與海水一樣的作用,同一堿味。這便是以我們現前之一念,投入如來性海的便宜處。于此亦可見,他力之大,實非言語文字所能形容!

  但他力雖大,尚須自力配合,才能發揮它的力量,譬如我們乘車去遠方,雖然我們是靠車子運載我們去,但是我們自己不上車,還是去不成。明乎此,則大家修念佛法門,雖說有阿彌陀佛的大願力給我們依靠,仍須自己努力念佛才是啊!

  4、成就快速

  念佛法門的最大特色,就是能使人于此生中,往生極樂,也于此生中,成就佛道。

  于此生中往生,《觀經》裏說,下品下生,臨終十念,即得往生;《無量壽經》中,彌陀第十八願:十方衆生,十念稱名,即得往生;《阿彌陀經》中,執持名號,七日亦得往生。

  宋朝有一位瑩珂法師,他自知自己是個破戒造業的和尚,死後必定墮落,于是請致同參,有何方法可以得救?同參勸他念佛,求生淨土,可免惡報。他即關起房門,叁天叁夜,不眠不休,專心念佛。終于感得阿彌陀佛現身,對他說:“你尚有陽壽十年,到時再來接你。”他說:“我業障深重,再過十年,不知又要造多少罪業,決定十年壽命不要了,現在就跟佛去。”佛見他意志堅決,就說:“好!叁天後我來接你。”他很高興,打開房門告訴衆人,叁天後往生,衆皆不信。時間到了,他要求僧衆爲他助念,衆僧見他神情不似有假,遂依他之所請念“阿彌陀佛”,送他往生。念不到一刻鍾,他告訴大家:“佛來接我了,我要走了!”說畢即往生去了。

  瑩珂法師只念佛叁天,即能蒙佛親來接引往生,此可證明佛真的如經上所說:“攝取不舍一切念佛衆生”,亦足以證明念佛法門的確能使人很快的可以如願往生。

  于此生中成佛,亦有佛經作根據,彌陀第十二願:生我國者,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

  一般來說,凡夫成佛,都要經過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即佛位)。論時間,要叁大阿僧祇劫(若以萬萬爲億,萬億爲一兆計之,一阿僧祇劫等于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大劫,一大劫又等于十叁億四千叁百八十四萬年)。而且,這是從十住中之第一發心住算起,以前所修的時間還不計算在內。可見從凡夫到成佛,肯定不止叁大阿僧祇劫。

  但我們讀《阿彌陀經》,知道阿彌陀佛成佛迄今只不過十劫而已,以十劫來跟叁大阿僧祇劫相比,時間實在是太短了,但在那麼短的時間內,經中說在極樂世界:“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一生補處”乃指一生補處菩薩,亦即等覺菩薩。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短短的十劫當中,竟有無可計數的人已在極樂世界成爲可以繼紹佛位的等覺菩薩了。

  《觀經》即清楚指出。下下品往生者,十二大劫就能花開見佛悟無生;下品中生者,六大劫花就開;下品上生者,只要十小劫就能證入初地。這是下輩的往生者,至于中輩及上輩的往生者,時間就更加的短了,像上品上生者,即生即證無生法忍,立刻就成爲法身大士。

  衆所周知,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教主毗盧遮那佛的二脅士,是等覺菩薩的身分,但他們還要念佛,發願生西,爲什麼呢?因爲在極樂世界成佛十分迅速,其他世界不能相比啊!

  總之,有了念佛法門,誰想成佛,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了!

  5、普契衆機

  念佛法門,自古就有“阿伽陀藥”之美譽!因阿伽陀藥能普療衆疾,而念佛法門亦能普度衆生。

  它之能普度衆生,主要原因是它能普契衆機,適合一切不同程度的人修持,所謂“叁根普被,利鈍全收”。

  蕅益大師是淨宗的第九代祖師,他所著的《彌陀要解》,在佛教界裏極具權威,尤其近代的印光大師對之推崇備至,曾說:即使阿彌陀佛降世爲《阿彌陀經》作注解,亦不能超出其上。老人家甚至肯定這部注解,就是阿彌陀佛的意思,沒有私毫的錯誤。蕅益大師就在這本《要解》裏這樣強調:“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他所說的“收機最廣”之“機”,指的就是根機、程度,世人的根機程度有上中下之不同,禅宗專接引上上根人,教下如華嚴、法華接引上、中根人,其他之經論亦以專度某一類之人,唯獨念佛法門,接引各種不同根機的人,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衆生,平等普度,實在不可思議。

  蕅益之前有位蓮池大師,他所著的《彌陀經疏鈔》,與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及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都是研究淨土宗行人非讀不可的名著。這位蓮池大師另外有一篇“普勸念佛文”,可以作爲念佛法門“普契衆機”的最佳注腳。其文說:“蓋此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但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間,無有一人不堪念佛。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

  若人貧窮,家小累小,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

  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處閑,心無事擾,正好念佛;

  若人處忙;忙裏偷閑,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

  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製,正好念佛;

  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

  若人參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

  看了上面社會各階層人士都“正好念佛”的提示,您就會明白,世上無一人不可念佛,而念佛法門也適合一切的人了。

  6、現生獲益

  人類是現實的動物,許多人心中都有一個現實的問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是不是要等到將來往生西方之後,才能享受到念佛的利益?答案是:今生念佛,今世就能獲得其利益。

  今世就能獲得什麼利益呢?其範圍太廣泛了,不勝枚舉。茲舉十例,以概其余:

  (1)佛光注照

  《觀無量壽佛經》不是說佛“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嗎?只要你念佛,必爲佛光之所注照,終身安樂!

  (2)諸佛護念

  《阿彌陀經》的本名叫做“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凡持誦此經,或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者,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諸事迪吉,一切呈祥!

  (3)菩薩護佑

  《無量壽經》說,念佛的人,日夜都有二十五位菩薩在其左右。這樣當然逢凶化吉,消災免難了。

  (4)人天愛戴

  《無量壽經》還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芬陀利花就是白蓮花,微妙香潔,人人愛戴。以之比喻念佛的人,就像白蓮花一樣,到處受人歡迎、愛戴。

  (5)消除業障

  念一句阿彌陀佛,可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重罪都能消滅,則我們日常遭遇的業障,自會重者輕受,輕者化爲無了。何以念一聲佛號,能滅多劫重罪?因爲發心念佛,即是大智慧現前,譬如一燈光明,能破千年暗室。慈雲灌頂大師說,世人業重,所有經忏不能消除者,憑一句佛號便能消除。我們若想消業障,滅罪業,不必求其他經咒,念阿彌陀佛就夠了。

  (6)解怨釋結

  念佛的人,心地慈祥,自然不會與人結怨作怼,即使過去已結的怨仇,也可藉佛願力威神,化戾氣爲祥和。

  (7)止息惡念

  凡夫的心,妄念紛飛,而所起的念頭,大都善念少而惡念多;念佛的人,因爲一心念佛,自然惡念不生,善念增長,功德無量。

  (8)調伏妄心

  蓮池大師說:“佛號納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可見六字洪名,是“一念治萬念”的無上妙法,也是醫治妄想的持效藥,果能一心念佛,則妄想分別執著,可以一掃而空,還你清淨本然的本來面目。

  (9)福至心靈

  念佛的人,心中想佛,口裏念佛,日久功深,罪滅福生,福至心靈,心想事成。

  (10)叁業清淨

  念佛的人,心中想佛,是意業清淨;口中念佛,是口業清淨;身不妄作,是身業清淨。一個人若能做到身口意叁業都清淨,那才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去佛不遠矣!

  這裏再說幾個曆史故事,以資證明念佛有功夫的人,自能與佛發生感應道交。

  ●明代的蓮池大師,有一年他所住的地方發生亢旱,村民請他祈雨,他說我只會念佛,不會求雨,但在衆村民的堅請之下,他敲擊木魚,率領衆人,繞田念佛,未幾雨即傾盆而下,衆皆驚歎。

  ●隋代的南嶽慧思禅師,雖是禅師,但求生淨土,夜夢阿彌陀佛與之說法,從此聰辯過人,講經說法,度人無數。

  ●宋代的永明禅師,笃志西方,見觀音菩薩以甘露灌其口,由是辯才無礙,下筆萬言。

  ●宋時秀州有一個出家人,常念阿彌陀佛爲人…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陳義孝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