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陳義孝居士著)▪P7

  ..續本文上一頁治病,愈人無數,人皆稱之爲活佛。時人川西的劉淨密老居士(後來在西康出家,法名慧定),他也常以所念之阿彌陀佛法水,爲人消除病苦,異常靈驗。

  其他,諸如念佛明目、念佛免死、念佛愈疾、念佛卻鬼、念佛免難、念佛薦亡等等,此類事迹,罄竹難書,若將之搜輯起來,可以編寫成許多部數寸厚的巨著呢!

  佛法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能使人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使人獲得最圓滿的智慧和人格,至于神奇的感應,只不過是它的副産品而已。

  雖然念佛的目的,不在于追求感應,而在于求生西方,可是只要我們虔誠地信佛念佛,必然會改變氣質、人格升華、逢凶化吉,和充滿歡喜等等。

  7、帶業往生

  所有一切法門都說,人要斷盡見思煩惱,才能了生死、出叁界;唯獨念佛法門卻說,不必斷見思惑,也可帶業往生。

  從前有位國王,向一位法師請教:

  “念佛人真的可以帶業往生嗎?”

  法師反問國王:“大石頭放在水裏會沈嗎?”

  “必沈!”國王答。

  “要大石頭不沈,可能嗎?”

  “不可能。”

  “如果將大石頭放在大船之上,然後載到很遙遠的地方去,這樣能嗎?”

  國王恍然大悟,點點頭。

  這段問答是啓示我們:衆生造惡業,必然墮落于叁惡道,就好像大石頭放在水裏必沈一樣;但如果念佛,業雖重,但可仗著彌陀願力威神的加持,得生極樂淨土,就好像把大石頭放在大船之上,可以無遠弗屆一樣!

  這裏必須指出的一點是,此法門雖說可以帶業往生,但是只帶往昔所造之業,不帶今生念佛之後所造之業。若有人以爲可以帶業往生,遂咨意造業,完全依賴于佛,自己不必修行,那就搭錯線、會錯意了,倘若如此,墮落于叁惡道都有份,更遑論往生了。

  帶業往生,最典型的例子是:古時有一人,名叫張善和,一生殺牛爲業;一日病危,將欲命終,見群牛都來索命,有的以角挑其眼,有的以角刺其胸,又有的以頭撞其背,或以腳踢其身。他感到十分恐怖,即吩咐其妻請僧救度。其妻請僧到來,立刻告訴善和:“這是你今生殺業太重,才有如此現象,只有一法可以救你,就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可以爲你解冤,可以令你脫苦,現在請你隨我念佛。”僧即高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善和合掌胸前,也隨僧念佛。甫念數聲,善和說:“牛已經去了!”僧勸他再念,求生西方。善和一一依僧之言,過不多久,高聲說:“佛來接我了!”最後念佛而逝。

  蕅益大師告訴我們,我們多生多劫所造惡業無量無邊,其情形猶如被叁軍重重包圍,唯一的辦法就是突圍,憑念佛功夫,可以帶業往生,可以沖出重圍。

  念佛之所以可以帶業往生,因爲它可以化“業力”爲“願力”,業力雖不可思議,願力更不可思議。

  8、決定往生

  阿彌陀佛在因地時,曾發四十八度生大願,其第十八願說: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是說:稱其名號,雖只十念,亦能往生。

  第十九及二十願說: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複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衆,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這是說:凡發願欲生其國者,臨終必來接引往生。

  又第二十一願說:

  “我作佛時,十方諸佛,聞我名號,系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衆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極樂。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這是說:凡作善事之後,若將功德,回向求生極樂,必得往生。

  由阿彌陀佛每發一願之後皆說“若不果遂者,不取正覺”,這是向世人保證:不管您是持名念佛,或發願求生,還是修諸功德回向,必定往生。

  唐時善導大師(據傳乃阿彌陀佛之化身),更直接了當的說:“萬修萬人去”。綜觀佛教曆史,真的,只要真修,沒有一個不往生的。

  如何證知一個人決定往生呢?決定往生者,臨終必有瑞相,諸如:1、心不顛倒(沒有恐懼、挂礙);2、預知時至;3、淨念不失(即心中一直欣向淨土,厭離娑婆);4、洗漱更衣(臨終時會先盥洗、漱口、更衣);5、自能念佛(自己能出聲念佛或在心中默念);6、端坐合掌;7、異香滿室;8、光明照身;9、天樂鳴空;10、說偈勵衆。如果具足以上十種瑞相,那當然生品必高,但只要具有其中一或數種,亦決定往生。

  9、九品往生

  念佛法門,常爲人津津樂道的特點之一,就是可以“九品往生”。

  九品者,念佛人的智慧功德,有深淺的不同,可以分爲上、中、下叁輩。在叁輩中,每一輩又可分爲叁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合之便成九品,也就是九種的品類的意思。不管哪一品,皆可往生。

  由于往生的人有九種的品類,所以所托生的蓮花叫做“九品蓮花”,所往生的極樂世界叫做“九品淨土”、“九品淨刹”、“九品安養”或“九品蓮臺”,所修的九種淨行也叫做“九品行業”,阿彌陀佛更號稱爲“九品覺王”。

  修怎麼樣的因,就得怎麼樣的果,誰想知道自己將來的生品高低,只要看你現在所修的“九品行業”是屬于哪一種品類,就可預知其消息了。《觀無量壽佛經》指出:

  上品上生者:生前須發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還要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回向願生彼國,命終即得往生。

  上品中生者:不一定要受持讀誦方等經典,但要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命終即得往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命終即得往生。

  中品上生者: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患,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命終即得往生。

  中品中生者: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命終即得往生。

  中品下生者: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說極樂國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已命終,即得往生。

  下品上生者:作衆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複教合掌,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即得往生。

  下品中生者:生前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死後應墮地獄,命欲終時,獄火煎迫,遇善知識,贊說彌陀十力威德,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聞已除八十億劫重罪,獄火化爲清風,吹諸天花,花上化佛來迎,命終即得往生。

  下品下生者:生前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地獄,臨終遇善知識,說法教令念佛,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念念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即得往生。

  由上面所說九品往生的情形來看,上叁品之往生者,乃悲智雙運之菩薩;中叁品之往生者,乃緣覺聲聞之聖衆;下叁品之往生者,便是我們這些帶業往生之凡夫。

  再者,九種品類的衆生都可以往生,可見念佛法門,的的確確,徹上徹下,無所不宜,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衆生,不管是誰,只要聽到念佛法門,能信,能願,能行,即屬“緣熟衆生”,即有資格往生,不退成佛。

  念佛法門可以九品往生,這爲世人敞開了超凡入聖之大門,而且下下品往生,也勝過叁界之最高天!也因此,有許多世人,以得少爲足,常說:能下下品往生,就夠了!對此,淨空上人時常苦口婆心的教誡世人:“念佛要求上品往生,千萬不要說,我下品下生就可以,這個志氣未免太劣啦!上品上生生不了,還有中品可持;假如下品下生去不了,就完了!這一生不就錯過了嗎?所以一定要把品位拉高,達不到中品,下品確實還有分;千萬不能定得太低,太低就沒有把握。”世人應緊記上人的教誡爲是。

  10、活著往生

  往生是“往”西方極樂世界去蓮花化“生”,但許多人都把神聖的“往生”當作“死”的代名詞,那是指鹿爲馬,顛倒是非,大錯而特錯!

  爲了證明“死”與“往生”有實質上的不同,我們要舉一個實例,就是:死的情形,淒淒慘慘戚戚,所以許多人都怕死;往生的情形,正與此相反,世上沒有任何一種盛大的慶典能與之相提並論或更隆重的了!《觀經》裏說:

  ●上品上生者: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無數菩薩,至行者前。同時,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行者見了,無限歡喜,自己見到自己的身體,坐在金剛臺裏,跟隨在佛的後面,好像一彈手指那麼短的時間,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上品中生者: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衆、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與千化佛,同時都伸出手來,握著行者的手。行者見了,自己看見自己坐在紫金臺裏,像轉一個念頭的短時間,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上品下生者: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花,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同時伸出手來迎接他。他就見到自己的身體,坐在金蓮花裏,跟隨在佛的後面,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中品上生者: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念佛人一見佛光,心裏非常歡喜,自己看見自己的身體,坐在蓮花裏頭,雙膝跪在地上,合掌向佛行禮,在頭還沒有擡起來的短時間,已經往生極樂世界去了。

  ●中品中生者: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行者自己見到自己坐在蓮花上,當蓮花合攏時,行者已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陳義孝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