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問:怎樣叫不邪見?就是不可起一切不合理的見解。凡與佛經相違背的,無論如何新奇,皆不可主張或附和。並且以正確的見解,降服外道魔說。●問:十善業道,在佛法上怎樣區分呢?答: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叫做身叁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叫做口四業。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叫做意叁業。爲人必須具有這十種道行,方能做到身口意叁業清淨,爲成就來生人天的正因。在世法,就叫做養成健全人格。●問:養成了健全人格,自然止惡行善。何必再念佛呢?答:爲人具有這十種善業,才與佛法相合,才容易念佛,才能了生脫死離苦得樂。●問:我對于生死苦樂的道理,還不大明白,請詳細講一講。答:我們既是凡夫,總免不了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種苦。況且有生必有死。身體死了識神又去投胎。頭出頭沒,輪回六道。真真苦不可言。●問:輪回六道,怎樣講?答: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叫做六道。我們今生爲人,是前生做了爲人的因。若今生不念佛,縱令行十善業,更加禅定的工夫,生到天道。待天福享盡,仍然要墮落的。今生若一有惡念,如貪、嗔、癡等。便不免輪轉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去了!最苦最久。你看可怕不可怕?●問:怎麼念佛,請講一個頂簡單的方法?答:念佛的方法,本來很多。現在專把在家修行的淨課儀規,寫在下面。你們慢慢練習,日久自然會念。不必著急,不要怕難,佛法不可思議。只要抱定深信、切願,去實行、有恒心、有勇氣,天下事沒有學不會的。
淨課儀規
(甲)朝暮簡課念法
每天早晨及黃昏,須洗手漱口,到佛像前如無佛像,或所住之處,不甚方便,不焚香頂禮亦可,但面向西方,心存恭敬。虔誠焚香,頂禮叁拜。念法如左:
一、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稱一拜或只合掌。
二、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接引導師阿彌陀佛如不妨礙工作,可接念阿彌陀經一卷,往生咒叁遍,贊佛偈一遍。萬一時間不允許,自己酌量減少。
叁、南無阿彌陀佛不必禮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聲,千聲,萬聲。以個人功夫忙閑而定。但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早晚兩課,把自己預定的念佛數目念完,即接念菩薩名號如左:
一、南無觀世音菩薩一稱一拜。
二、南無大勢至菩薩一稱一拜。觀音勢至爲彌陀左輔右弼統稱西方叁聖,必須虔誠禮拜。
叁、南無清淨大海衆菩薩一稱一拜。極樂世界,有很多的菩薩,將來皆是您的師友,也應當禮拜。
拜完,即接誦回向文如左: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回向文,也就是說明我念佛的願力。願力最爲重要,必須懇切發出。不可滑口讀過。誦畢及禮拜而退。
(乙)十念法
面西合掌,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不高不低,不快不慢。隨各人氣力長短,或五六聲,或七八聲,盡一口氣爲一念。意在以氣束心,專注懇切,共念十口氣。仍念回向文一遍,一拜而退
以上兩法爲最簡單易行,而又最合實際。再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作爲助緣。現生滅罪得福,命終往生極樂,萬修萬去,千真萬確。
附錄徹悟禅師法語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從古至今曾無人逃得二信人命無常出息難存入息難保一息不來即爲後世叁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道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四信苦趣時長叁途一報百千劫在出頭來是幾時五信佛語不虛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六信實有淨土如今娑婆無異的確現有七信願生即生已今當願已今當生經有明文豈欺我哉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第叁講 四攝 六度 叁輩往生
前次講的十善業道,是種人天道的因,將來可得人天道的果,足能自度,但嫌願力太小,不能度他。今天要講四攝六度,是行菩薩道,種菩提因。自他兩度,同證佛果。但雖廣行四攝六度,若不發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仍不能見佛聞法,證得正等正覺。因此接講叁輩往生,了知淨業正因,圓滿成佛的功德。
四攝
●問:四攝怎麼講?答:攝者,是攝持,或攝化,即把握施行的意思。共有四樣:一、布施攝。二、愛語攝。叁、利行攝。四、同事攝。所以叫做四攝。●問:怎樣叫布施攝?答:布施攝就是若遇到有人要我幫助他甚麼,當盡我的力量幫助他,內分財施、法施、無畏施,使他因此生起親愛的心來,依我學習道行。●問:愛語攝怎麼講?答:愛語攝就是以善言慰喻,而去感化不學習道行的人,使他樂于接受,願來學習道行。●問:怎樣叫利行攝?答:利行攝就是起身口意的叁種善行,利益有情,使他們知道我們佛教,不是空談無補。●間:甚麼叫同事攝?答:同事攝就是要示現與被度的人相同行爲,所謂“和其光同其塵”在人群裏,隨機教化,使人群同受道行的教育。
六度
●問:實行四攝是否把菩薩道完全包括了?答:若行菩薩道不僅四攝。還有六度萬行,不過四攝法是他的前方便。●問:六度怎麼講?答:度者是度化。共有六樣;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進。五、禅定。六、般若。所以叫做六度。●問:布施持戒,前次講過,我已明白了。怎樣叫忍辱呢?答:忍辱,就是有人無故來打罵,你能安心忍耐,不起煩惱。●問:精進怎麼講?答:精是不雜,進是不退。就是對于道行,純一不雜,日有進步。●問:怎樣叫禅定?答:禅名禅那,這靜慮的意思。定即安定。學佛的人,必須有禅定的工夫,才能開悟大道。●問:般若怎麼講?答:般若二字是梵音,翻譯妙智妙慧。便非普通所謂智慧了。●問:學習六度,發起萬行,還要念佛嗎?答:六度萬行,修菩薩道,還須念佛求生極樂,才可圓成佛果。你不聞普賢、文殊、馬鳴、龍樹諸位菩薩嗎?他們過去已成佛道,今生倒駕慈航,現菩薩身,行菩薩道,最後還發願求佛接引,往生極樂。你又不聞慧遠、善導、智者、永明諸位大師嗎?他們宗教皆通,人天景仰,仍然畢生念佛,求生淨土。這諸位菩薩祖師,皆已上品上生了。
叁輩往生
●問:念佛往生品位怎樣分別呢?答:往生與否,全看你信願切不切。至于品位高下,又憑念佛的工夫淺深,大概分爲上中下叁輩:每輩又分上中下叁品,共計九品。●問:怎樣修行才可以上輩往生呢?答:上輩修因有五樣:一、須舍俗出家。二、須發菩提心。叁、須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四、須修諸功德。五、須回向諸善,願生極樂。●問:中輩往生要怎樣修行呢?答:中輩修因有四樣,一、須發菩提心。二、須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叁、須少修福善。四、須回向願生極樂。●問:下輩往生要怎樣修行呢?答:下輩修因亦有四樣:一、須發菩提心。二、須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乃至十念願生其國。叁、聞甚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四、臨命終時,以至誠心,乃至一念,念于彼佛,願生其國。●問:如你所說上輩往生,須舍俗出家,那末,我們在家人就沒有分了?答:出家在家,在心上分別,不盡在形式上分別;你如果舍棄俗念,便和出家人一樣,反過來講,出家人如不能舍棄俗念,仍等于在家人。要知修行在心地不在形相。●問:凡往生的人,有無共同遵行的條件?答:無論上中下叁輩,有叁個條件,必須統同遵行,方能往生。第一要發菩提心,第二要一向專念,第叁要回向極樂。●問:怎樣叫做一向專念?答:“一向”有兩個意思:一是就空間說,直趨西方一個方向,既不偏南,也不偏北:二是就時間說,自始至終,永久稱念,刹那不斷。專念者,是專持阿彌陀佛名號,決不夾雜其他名稱,所謂專修無間是也。●問:若能一向專念,還須一心不亂,才可蒙佛接引嗎?答:若你能做到一向專念,再回向願生極樂,臨命終時,一定蒙佛接引,至于一心不亂的境界,果能做到,固然頂好,但不可因未能完全做到,而生畏難退屈的心,你只管一向專念,保證決定往生。●問:往生既分叁輩九品,有無共同的利益?答:不論品位高低,一經往生,決定不退,並且只此一生,皆可補佛。●問:成佛以後盡管自己享樂嗎?答:我們成佛,爲的普度衆生,所以見佛聞法,頓開佛慧,威德具足,神通自在,乘願再來,娑婆世界,度化現生,以及多生的父母眷屬和法界衆生,同生淨土,離苦得樂。
第四講 持名念佛要義十則
我本意勸人專門念佛,前次第一二叁講,爲什麼先講叁皈、五戒、十善業道以及四攝、六度,然後才講念佛的道理呢?因爲念佛法門,本師釋迦牟尼佛親口說過,是“易行難信之法”。若不把佛教常識,大略講解明白,陡然講說念佛往生的道理,不容易令人生起信仰,並且要知道,念佛法門,除了念佛之外,如在能力許可時,還須研究佛教的道理。現在我要講念佛往生法門,很覺得佛法如大海的水,只好先就一點一滴來說起,假定“持名念佛要義十則”。這個題目,本是我前在新竹佛學院連講十次才講完。今天把他照寫出來,是文言的,自然有些不懂,但演講時用白話解說,又每則下加以略解,也就可以明白了。
持名念佛要義十則
偈頌
稽首叁世佛,阿彌陀第一。佛土遍十方,極樂國第一。豎窮與橫遍,不離我心體。佛恩多加被,暢演十要義。
(略解)偈頌的意思,是作者不敢自專,先求佛力加被,仗佛的力量,來說明一切。持名者,是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爲豎窮叁際(過去、現在、未來);又名無量光,爲橫遍十方(四方四維上下)。我們真如本性的心體,亦複如是,所以叫做不離我心體。
一、念佛往生須備叁資糧
信、願、行、叁往生資糧,資糧具備,遨遊樂邦。
甲、佛法大海,信爲能入,信己本靈,本具佛性。信佛大願,臨…
《念佛入門白話解 (律航法師遺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