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分律 解說▪P2

  ..續本文上一頁撷大小乘戒律,創建禅律,與律寺分離別立禅居,創十方叢林製,訂「百丈清規」,於律學是一重大創傷。明叁峰法師在《弘戒法儀》中說:「禅人忽律而重心,戒師執相而遺體,自戒壇一閉,儀法盡亡。」寥寥數語,揭示了當時律宗衰落的景象。

  這樣,一部中國佛教史,關於弘律傳戒的記載,在份量上就顯得那麼輕。律宗的衰敗亦是意料中事。中國佛教雖不盡如律而行,仍能延續至今者,因爲佛教的經論之中,處處都有戒律的強調,比如《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大涅槃經》、 《法華經》、《遺教經》等等。即使在「百丈清規」中,仍有許多地方是依據《四分律》而作的。所以,中國佛教雖不嚴於律製的遵守,但卻沒有違背戒律的根本精神,這是值得慶幸的事。

  本來,佛教的根本精神是依法不依人的,只要依照律製而行,佛法自可曆久長新。可是反觀中國佛教,曆代以來,往往是依人不依法的,如能出現幾位大祖師,以祖師作爲佛教的中心,佛教便興;如果數十年乃至數百年間,沒有一個祖師出現,佛教也就跟著衰微下去。如律宗的幾次興盛,即是與唐代的道宣,宋代的允堪、元照,明末的古心、寂光,近代的弘一、慈舟律師的發心弘律分不開的。

  佛教本以佛法爲中心,中國佛教,卻以祖師爲中心,所以佛教史上弘律持戒的狀況,總是不能盡如人意。所幸近年來,有心人士感於教團紀律之不足,紛紛投注於教育,培育僧材,如臺灣的星雲、聖嚴等諸位大師,對興學育才,不遺余力。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相信經過教育的薰陶,僧團步上更有紀律,讓禅宗的道場安心參禅,讓律宗的道場能專心學律,讓淨土的道場能一心念佛,破除腐化以經濟爲目的的經忏,各道場肩負起淨化人心,宗教的神聖責任。

  現在談到學律持戒,雖然沒有人公開反對,但有許多問題需要澄清,需要有正知正見。首先,認爲戒律是兩千年前製定的,現在持守這些戒律是不合時宜的。目前僧衆多有改革戒律的呼聲。認爲鑒於中印風俗民情不同,其中有許多律儀難以相應,另外,時代在變化,佛教也要有所變化,要認識教製的目的性和機宜性,及時舍棄不合時宜的執著,興所應興,革所應革,才能光大佛教的慧命(參見臺灣《菩提樹》雜志第四四九期和中國佛教協會《法音》雜志一九九叁年第叁期刊登的有關討論文章) 。

  今天佛教界應該是面對這一現實的時候了。應當承認,要以死板的條文來硬生生地加在每一時代的每一個弟子身上,實在是一件困難的事,也是一件不合理的事。但因爲律爲佛製,千百年來,無人敢作取舍之辨。事實上,如果真的遵照全部律文來持守,確也有多方面的困難,所以戒律本身就有「隨方昆尼」的說法,也有「小小戒可舍一的原則。

  近代弘一大師也同意舍微細戒的遺教,但是他認爲,製限多寡,人各隨力,約最低標准而言:止持之中四棄、十叁僧殘、二不定法,悉應精持:作持之中,結僧界、受戒、忏罪、說戒、安居、自恣等,亦易行耳。所以只要不違背律製的原則,即可隨方應用,自然也可以隨著時代的潮流而應用,唯其如何隨方隨時應用者,則必須熟習戒律之後,方可靈活圓融,方可不違律製的原則。時代有新舊,律製的精神則是曆久而常新的。

  其次,認爲戒不容易持,這種畏難情緒,在家衆和出家衆是一樣的,而尤以出家衆律儀繁瑣細碎,更易令人起望戒生畏的心理。人們一般僅知道《四分律》中規定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叁百四十八條,其實,差不多在每一條的戒相之中,又多有開、遮、持、犯的分別:同時,開、遮、持、犯,各各又有輕重等級:同樣犯一條戒,由於動機、方法、結果等的不同,犯罪的輕重及忏罪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戒律的條文固然是戒,凡不在條文中而仍違反了佛法原則的,也都算是犯戒。所以要研律持戒就必須付出耐心和苦心,從繁複的戒名目之中,培養出持戒的精神和弘戒的悲願來,而不應知難而退,半途而廢。

  再次,認爲持戒是小行小節。千百年來,大乘佛教盛行中國,街談乘急戒緩,流風所及,以至視無戒爲正常,以有戒爲拘執,視比丘戒法爲小乘,而以學大乘佛法自居,於是舍小而取大,並以此爲口實,謂是大上不拘小節。以上畏戒、輕戒的心理,嚴重侵蝕著出家信衆。

  其實,任何一種宗教,都有其嚴格的禁律條文。戒律是佛法的基礎,戒律是佛法的壽命,放眼中國佛教的現狀,不欲宣揚久住則已,若欲宣揚久住,自利化他,研習戒學,注重律行,實爲振興中國佛教的唯一有效之路。出家僧衆若不持守戒律,無異就是斬斷佛法壽命。所以不欲住持佛法則已,若欲住持佛法,就不能下恪守佛教戒律。

  靈芝元照律師在《資持記》卷叁中曾說:「且戒必可輕,汝何必登壇而受

  律必可毀,汝何必削發染衣

  是則輕戒全是自輕,毀律還成自毀。」學律持戒的目的,在自身方面,自然是希望「盡無窮之生死,截無邊之業非,破無始之昏惑,證無上之法身。」 (《資持記》)同時,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使「昆尼久住、佛法久住」 ,這是每一位佛弟子都應擔當的責任。

  佛陀製戒,意在攝僧,僧團和合,如法如律,則是正法久住的希望所寄。所以要扭轉末法時代律行不嚴的頹敗氣象,抵禦當今時代道德腐敗、罪惡孳生的潮流的沖擊,一定要嚴持昆尼,以戒爲師。至於戒律中究竟哪些是不合時宜的,哪些是無法行得通的,而這些不合時宜、行不通的戒法對於佛法有什麼關聯,依據「小小戒可舍」的原則,這些戒法可不可以放棄:在戒法中,哪些是必須遵守的,哪些應堅持不懈;尤其在現代社會中,佛教徒怎樣行事才算是符合時代性,如何修持才算是適應新潮流。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由發心弘律的高僧大德和有識之士們冶靜地進行討論研究。

  律法弘傳與佛教世界化

  佛教的世俗化和世界化已經成爲當今佛教發展的兩大主題。

  佛教自公元前六世紀至五世紀在印度誕生之後,廣泛流傳於亞洲很多國家和地區,近代又傳播至歐美等國家。如今佛教已經成爲影響廣泛的世界性宗教之一,全球信仰佛教的人數大約在五億左右,佛教對許多國家的社會和文化生活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佛教在傳播過程中,爲了適應近、現代社會的發展,其形式和內容都有了相應的變化。這些變化表現是:有些傳統的佛教派別衰落了,有些則得到了急遽的發展,如律宗趨於式微,而禅宗及密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無論在傳統流行的地區或者新開展的歐美地區都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蔚爲世界性的信仰和研究熱潮,並且出現了一些國際性的組織。

  另外,在佛教內外各個派別之間與基督教一樣開展了對話、協作,彼此互相影響,互爲祉補,甚至融不一體,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很多新佛教或改良佛教。例如印度在本世紀五十年代興起的新佛教就與傳統的佛教有著明顯的差異。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的新興宗教中某些佛教派別在信仰和組織上都攝取過西方流行的一些思潮和活動形式。

  佛教傳人歐美後,爲了適應西方的社會生活方式,也相應地進行了改革和調整。有些教派按照基督教的方式把寺院改稱爲教會,劃分爲若幹教區,每個教區轄有若幹教會和附屬團體,教區和教會設有專職僧侶。如美國佛教會擁有六十個獨立教會和四十個分支,這些教會按照美國地理分布分成八個區域,各區統轄大城市的教會並附有佛教婦女會、青壯年佛教會、星期日學校等。歐美的寺院不單是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商業社交活動、文化娛樂的中心。

  佛教在現時代所出現的這些新情況,既是佛教複興發展的契機,同時也是弘傳戒律、令佛法久住的暗礁。現在,印度等南傳佛教國家,在形式上還是嚴格勵行持戒生活,中國的僧侶同樣如此,包括中國的在家居士,認真的人還是保持著五戒。但日本佛教就有其獨特之處。

  在古代,日本也是以國法的形式來命令僧衆守持戒律的,嚴禁僧人飲酒食肉,至德川時代,還是如此。但至明治以後,僧人卻可以自由地食肉帶妻,與世俗人一般,終於形成今日的無戒佛教。如明治五年(公元一八七二年) ,政府明確規定允許僧侶食葷、娶妻、蓄發。翌年又承認僧尼有蓄發、食葷、婚姻和還俗的自由。如今日本佛教已演變爲居家佛教,即僧侶得以享受一般公職人員的權利,過著同樣的家庭世俗生活。這一佛教世俗化的變化,反映了日本佛教的特殊體製。

  佛法如何在當今日益通俗化的世界中發揚光大,這是許多當代高僧大德和佛學家關注、沈思的焦點。縱觀世界佛教,盡管爲了適應時代的嬗變,對傳統佛教的思想內容和修持方法作了不同程度的調整和改變,但仍有許多大德高僧和有識之上在大聲疾呼,呼籲僧界要重視律行,以戒爲師,使佛法久住世間。如中國佛教協會大力提倡人間佛教思想,但明確指出:「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 (趙樸初《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那種以爲提倡人間佛教思想就應重視對戒律的修學,顯然對當今的佛法精神缺乏正確理解,致使戒德衰頹,正法焉能久住

  淨戒下修,僧伽的莊嚴形象複何存在

  中國佛教協會爲挽頹風,對目前大陸某些寺院濫收徒衆、濫傳戒法的現象曾再叁提出整饬意見,並於一九八四年四月頒發了「關於漢族寺廟剃度傳戒問題的決議」 ,要求漢族佛教寺廟剃度傳戒要遵守佛製,如法如律。一九八九年又頒布了「漢傳佛教寺廟共住規約通則」和「漢傳佛教寺廟管理試行辦法」兩個文件,這對於僧衆和合共住、如法修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一九九二年初召開的「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由趙

  樸初居士提出在學僧教育中貫徹「學修」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的原則,逐步消除一些學僧信仰淡化、戒律松弛的弊病。

  近幾年來,大陸各寺院濫傳戒法的現象有所減少,依律說戒、誦戒之風、結夏安居之製也在許多寺院開始恢複,許多寺院在戒學道風方面邁出了可喜的步伐。與此同時,海外許多高僧大德也在爲恢複律製、護持佛法而奔走呼號。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於一九八八年在美國洛杉矶創立「北美第一大寺」——西來寺,旨在使佛法西傳,溝通東西方文化,使佛教在世界各大洲發揚光大。

  並於同年十一月舉行「叁壇大戒」的傳戒活動,這是中國佛教首次在不同國度(西方國家—美國)的傳戒。這次傳戒的特色是:來自不同的國度(來自中國、臺灣、美國、韓國、日本、泰國、法國、德國、香港、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西藏、尼泊爾、錫蘭、越南等十六個國家)的不同人士,在同一時空,各自穿著南北朝傳統的僧服,近叁百位的青年戒子,均以歡喜的心情,依著佛陀律製,在此北美最具佛教文化聖地的西來寺,求受清淨戒法。

  再者,此次的求法戒子,教育程度亦高,有心理學博士、電腦碩士、大專院校程度的比比皆是,可見僧伽素質的日益提高,更顯示佛教由亞洲至美洲,由東半球至西半球的蓬勃推展。

  另一特色是,此次戒法傳授以多種語言文字來教授,除了戒律課程外,還有來自中國、美國、錫蘭、西藏、越南等高僧,以多種語言講授、翻譯法要。而此次戒師的戒臘皆在叁十年以上,集合了南北傳高僧,每位都是學德兼備高僧。

  一九九O年,上海龍華寺夏季傳戒大法會也有臺灣、香港、新加坡、美國等海外僧尼大德前來學戒傳法,使戒法相融,東西交滙。

  而一九九一年叁月至六月在佛光山舉行長達叁個月九十天的羅漢期戒會,更是創下了中國佛教史上戒期最爲長久的新記錄。

  此次戒會儀軌莊嚴殊勝,具有諸多特色,如:戒期最長,戒師最殊勝,戒子最優秀,課程最豐富,儀禮最如法,規炬最嚴謹,設備最齊全,戒會最清淨等八大特色。

  佛陀說:戒在則法在,法在則佛在。僧伽有責任將佛陀所證悟的正法傳揚於世,因此要成就能夠荷擔如來家業,成爲衆生意命所依怙的僧寶,求受叁壇大戒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了。

  相信在海峽兩岸、東西各方佛教界人士的攜手同心、共同努力下,一定會使律製長存、佛法永恒。

  樹立佛教的莊嚴形象,使正法久住世間,這是每一個佛弟子義不容辭的職責,而學習戒律、嚴淨昆尼,不但能防非止惡、規範行爲、淨化自身,而且也是令佛法久住世間的根本保證。持戒可以成就一切功德,由於遵行戒法的緣故,可以斷除自己的煩惱業障,可以使有慚愧心的人內心甯靜,可以製罰或滅摟難以調伏的人。僧團由此而得清淨健全,自然可以令世間不信仰佛法者升起敬信之心,已經信仰佛法者,可使其信心更加堅固。僧團清淨,信衆增多,佛法便可以周流普遍,這樣便可以達到「昆尼久住、正法久住」的目的。由此看來,戒律的重要關系個人的修持、僧團的和合、世人的教化、正法的興衰。所以,要想使佛教久住世間,僧團和合,必須重視律製的推行,必須推行律製的教育,使每一位信佛者都要受戒、學戒並且持戒。像《華嚴經》所說:一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於禁戒,則是如來所贊歎。」

  同時,在現代社會,設使人人能勤修戒定慧,斷滅貪瞠癡,通達無染無我,難舍能舍,難忍能忍,自然淨除我見我所,那麼不論造作任何作務,都能經常抱持著菩提心,隨順衆緣都下離自性,不虛棄人生,不懈怠放逸,孜孜律儀,念念定慧,難行能行,潔身自尊,摒棄世俗貪欲。人人如此,便可使社會安甯、民風淳厚,對於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勤儉樸素、誠實做人的一切世間法,自然能一一持守,從而根治今日的殺盜淫妄、欺詐掠奪、追逐物欲、奢侈腐化的種種頹風。

  總之,只要佛教界大衆一心,同心同德,去除我執私利,超越時代潮流的弊病,就可以使佛光普照,佛法長存。千百年的佛教弘傳史證明:僧團愈是行持謹嚴,威儀濟濟,愈是受越來越多人的崇信:佛教愈是海衆和合、戒相莊嚴,愈能走向世界,爲現代文明和世界和平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四分律 解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