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分律 解说▪P2

  ..续本文上一页撷大小乘戒律,创建禅律,与律寺分离别立禅居,创十方丛林制,订「百丈清规」,於律学是一重大创伤。明三峰法师在《弘戒法仪》中说:「禅人忽律而重心,戒师执相而遗体,自戒坛一闭,仪法尽亡。」寥寥数语,揭示了当时律宗衰落的景象。

  这样,一部中国佛教史,关於弘律传戒的记载,在份量上就显得那么轻。律宗的衰败亦是意料中事。中国佛教虽不尽如律而行,仍能延续至今者,因为佛教的经论之中,处处都有戒律的强调,比如《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大涅槃经》、 《法华经》、《遗教经》等等。即使在「百丈清规」中,仍有许多地方是依据《四分律》而作的。所以,中国佛教虽不严於律制的遵守,但却没有违背戒律的根本精神,这是值得庆幸的事。

  本来,佛教的根本精神是依法不依人的,只要依照律制而行,佛法自可历久长新。可是反观中国佛教,历代以来,往往是依人不依法的,如能出现几位大祖师,以祖师作为佛教的中心,佛教便兴;如果数十年乃至数百年间,没有一个祖师出现,佛教也就跟著衰微下去。如律宗的几次兴盛,即是与唐代的道宣,宋代的允堪、元照,明末的古心、寂光,近代的弘一、慈舟律师的发心弘律分不开的。

  佛教本以佛法为中心,中国佛教,却以祖师为中心,所以佛教史上弘律持戒的状况,总是不能尽如人意。所幸近年来,有心人士感於教团纪律之不足,纷纷投注於教育,培育僧材,如台湾的星云、圣严等诸位大师,对兴学育才,不遗余力。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相信经过教育的薰陶,僧团步上更有纪律,让禅宗的道场安心参禅,让律宗的道场能专心学律,让净土的道场能一心念佛,破除腐化以经济为目的的经忏,各道场肩负起净化人心,宗教的神圣责任。

  现在谈到学律持戒,虽然没有人公开反对,但有许多问题需要澄清,需要有正知正见。首先,认为戒律是两千年前制定的,现在持守这些戒律是不合时宜的。目前僧众多有改革戒律的呼声。认为鉴於中印风俗民情不同,其中有许多律仪难以相应,另外,时代在变化,佛教也要有所变化,要认识教制的目的性和机宜性,及时舍弃不合时宜的执著,兴所应兴,革所应革,才能光大佛教的慧命(参见台湾《菩提树》杂志第四四九期和中国佛教协会《法音》杂志一九九三年第三期刊登的有关讨论文章) 。

  今天佛教界应该是面对这一现实的时候了。应当承认,要以死板的条文来硬生生地加在每一时代的每一个弟子身上,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也是一件不合理的事。但因为律为佛制,千百年来,无人敢作取舍之辨。事实上,如果真的遵照全部律文来持守,确也有多方面的困难,所以戒律本身就有「随方昆尼」的说法,也有「小小戒可舍一的原则。

  近代弘一大师也同意舍微细戒的遗教,但是他认为,制限多寡,人各随力,约最低标准而言:止持之中四弃、十三僧残、二不定法,悉应精持:作持之中,结僧界、受戒、忏罪、说戒、安居、自恣等,亦易行耳。所以只要不违背律制的原则,即可随方应用,自然也可以随著时代的潮流而应用,唯其如何随方随时应用者,则必须熟习戒律之後,方可灵活圆融,方可不违律制的原则。时代有新旧,律制的精神则是历久而常新的。

  其次,认为戒不容易持,这种畏难情绪,在家众和出家众是一样的,而尤以出家众律仪繁琐细碎,更易令人起望戒生畏的心理。人们一般仅知道《四分律》中规定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其实,差不多在每一条的戒相之中,又多有开、遮、持、犯的分别:同时,开、遮、持、犯,各各又有轻重等级:同样犯一条戒,由於动机、方法、结果等的不同,犯罪的轻重及忏罪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戒律的条文固然是戒,凡不在条文中而仍违反了佛法原则的,也都算是犯戒。所以要研律持戒就必须付出耐心和苦心,从繁复的戒名目之中,培养出持戒的精神和弘戒的悲愿来,而不应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再次,认为持戒是小行小节。千百年来,大乘佛教盛行中国,街谈乘急戒缓,流风所及,以至视无戒为正常,以有戒为拘执,视比丘戒法为小乘,而以学大乘佛法自居,於是舍小而取大,并以此为口实,谓是大上不拘小节。以上畏戒、轻戒的心理,严重侵蚀著出家信众。

  其实,任何一种宗教,都有其严格的禁律条文。戒律是佛法的基础,戒律是佛法的寿命,放眼中国佛教的现状,不欲宣扬久住则已,若欲宣扬久住,自利化他,研习戒学,注重律行,实为振兴中国佛教的唯一有效之路。出家僧众若不持守戒律,无异就是斩断佛法寿命。所以不欲住持佛法则已,若欲住持佛法,就不能下恪守佛教戒律。

  灵芝元照律师在《资持记》卷三中曾说:「且戒必可轻,汝何必登坛而受

  律必可毁,汝何必削发染衣

  是则轻戒全是自轻,毁律还成自毁。」学律持戒的目的,在自身方面,自然是希望「尽无穷之生死,截无边之业非,破无始之昏惑,证无上之法身。」 (《资持记》)同时,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使「昆尼久住、佛法久住」 ,这是每一位佛弟子都应担当的责任。

  佛陀制戒,意在摄僧,僧团和合,如法如律,则是正法久住的希望所寄。所以要扭转末法时代律行不严的颓败气象,抵御当今时代道德腐败、罪恶孳生的潮流的冲击,一定要严持昆尼,以戒为师。至於戒律中究竟哪些是不合时宜的,哪些是无法行得通的,而这些不合时宜、行不通的戒法对於佛法有什么关联,依据「小小戒可舍」的原则,这些戒法可不可以放弃:在戒法中,哪些是必须遵守的,哪些应坚持不懈;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佛教徒怎样行事才算是符合时代性,如何修持才算是适应新潮流。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由发心弘律的高僧大德和有识之士们冶静地进行讨论研究。

  律法弘传与佛教世界化

  佛教的世俗化和世界化已经成为当今佛教发展的两大主题。

  佛教自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在印度诞生之後,广泛流传於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近代又传播至欧美等国家。如今佛教已经成为影响广泛的世界性宗教之一,全球信仰佛教的人数大约在五亿左右,佛教对许多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生活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为了适应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其形式和内容都有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是:有些传统的佛教派别衰落了,有些则得到了急遽的发展,如律宗趋於式微,而禅宗及密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无论在传统流行的地区或者新开展的欧美地区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蔚为世界性的信仰和研究热潮,并且出现了一些国际性的组织。

  另外,在佛教内外各个派别之间与基督教一样开展了对话、协作,彼此互相影响,互为祉补,甚至融不一体,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佛教或改良佛教。例如印度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新佛教就与传统的佛教有著明显的差异。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後兴起的新兴宗教中某些佛教派别在信仰和组织上都摄取过西方流行的一些思潮和活动形式。

  佛教传人欧美後,为了适应西方的社会生活方式,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和调整。有些教派按照基督教的方式把寺院改称为教会,划分为若干教区,每个教区辖有若干教会和附属团体,教区和教会设有专职僧侣。如美国佛教会拥有六十个独立教会和四十个分支,这些教会按照美国地理分布分成八个区域,各区统辖大城市的教会并附有佛教妇女会、青壮年佛教会、星期日学校等。欧美的寺院不单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商业社交活动、文化娱乐的中心。

  佛教在现时代所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既是佛教复兴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是弘传戒律、令佛法久住的暗礁。现在,印度等南传佛教国家,在形式上还是严格励行持戒生活,中国的僧侣同样如此,包括中国的在家居士,认真的人还是保持著五戒。但日本佛教就有其独特之处。

  在古代,日本也是以国法的形式来命令僧众守持戒律的,严禁僧人饮酒食肉,至德川时代,还是如此。但至明治以後,僧人却可以自由地食肉带妻,与世俗人一般,终於形成今日的无戒佛教。如明治五年(公元一八七二年) ,政府明确规定允许僧侣食荤、娶妻、蓄发。翌年又承认僧尼有蓄发、食荤、婚姻和还俗的自由。如今日本佛教已演变为居家佛教,即僧侣得以享受一般公职人员的权利,过著同样的家庭世俗生活。这一佛教世俗化的变化,反映了日本佛教的特殊体制。

  佛法如何在当今日益通俗化的世界中发扬光大,这是许多当代高僧大德和佛学家关注、沈思的焦点。纵观世界佛教,尽管为了适应时代的嬗变,对传统佛教的思想内容和修持方法作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变,但仍有许多大德高僧和有识之上在大声疾呼,呼吁僧界要重视律行,以戒为师,使佛法久住世间。如中国佛教协会大力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但明确指出:「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 (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那种以为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就应重视对戒律的修学,显然对当今的佛法精神缺乏正确理解,致使戒德衰颓,正法焉能久住

  净戒下修,僧伽的庄严形象复何存在

  中国佛教协会为挽颓风,对目前大陆某些寺院滥收徒众、滥传戒法的现象曾再三提出整饬意见,并於一九八四年四月颁发了「关於汉族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 ,要求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要遵守佛制,如法如律。一九八九年又颁布了「汉传佛教寺庙共住规约通则」和「汉传佛教寺庙管理试行办法」两个文件,这对於僧众和合共住、如法修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一九九二年初召开的「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由赵

  朴初居士提出在学僧教育中贯彻「学修」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的原则,逐步消除一些学僧信仰淡化、戒律松弛的弊病。

  近几年来,大陆各寺院滥传戒法的现象有所减少,依律说戒、诵戒之风、结夏安居之制也在许多寺院开始恢复,许多寺院在戒学道风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与此同时,海外许多高僧大德也在为恢复律制、护持佛法而奔走呼号。

  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於一九八八年在美国洛杉矶创立「北美第一大寺」——西来寺,旨在使佛法西传,沟通东西方文化,使佛教在世界各大洲发扬光大。

  并於同年十一月举行「三坛大戒」的传戒活动,这是中国佛教首次在不同国度(西方国家—美国)的传戒。这次传戒的特色是:来自不同的国度(来自中国、台湾、美国、韩国、日本、泰国、法国、德国、香港、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西藏、尼泊尔、锡兰、越南等十六个国家)的不同人士,在同一时空,各自穿著南北朝传统的僧服,近三百位的青年戒子,均以欢喜的心情,依著佛陀律制,在此北美最具佛教文化圣地的西来寺,求受清净戒法。

  再者,此次的求法戒子,教育程度亦高,有心理学博士、电脑硕士、大专院校程度的比比皆是,可见僧伽素质的日益提高,更显示佛教由亚洲至美洲,由东半球至西半球的蓬勃推展。

  另一特色是,此次戒法传授以多种语言文字来教授,除了戒律课程外,还有来自中国、美国、锡兰、西藏、越南等高僧,以多种语言讲授、翻译法要。而此次戒师的戒腊皆在三十年以上,集合了南北传高僧,每位都是学德兼备高僧。

  一九九O年,上海龙华寺夏季传戒大法会也有台湾、香港、新加坡、美国等海外僧尼大德前来学戒传法,使戒法相融,东西交滙。

  而一九九一年三月至六月在佛光山举行长达三个月九十天的罗汉期戒会,更是创下了中国佛教史上戒期最为长久的新记录。

  此次戒会仪轨庄严殊胜,具有诸多特色,如:戒期最长,戒师最殊胜,戒子最优秀,课程最丰富,仪礼最如法,规炬最严谨,设备最齐全,戒会最清净等八大特色。

  佛陀说:戒在则法在,法在则佛在。僧伽有责任将佛陀所证悟的正法传扬於世,因此要成就能够荷担如来家业,成为众生意命所依怙的僧宝,求受三坛大戒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了。

  相信在海峡两岸、东西各方佛教界人士的携手同心、共同努力下,一定会使律制长存、佛法永恒。

  树立佛教的庄严形象,使正法久住世间,这是每一个佛弟子义不容辞的职责,而学习戒律、严净昆尼,不但能防非止恶、规范行为、净化自身,而且也是令佛法久住世间的根本保证。持戒可以成就一切功德,由於遵行戒法的缘故,可以断除自己的烦恼业障,可以使有惭愧心的人内心宁静,可以制罚或灭搂难以调伏的人。僧团由此而得清净健全,自然可以令世间不信仰佛法者升起敬信之心,已经信仰佛法者,可使其信心更加坚固。僧团清净,信众增多,佛法便可以周流普遍,这样便可以达到「昆尼久住、正法久住」的目的。由此看来,戒律的重要关系个人的修持、僧团的和合、世人的教化、正法的兴衰。所以,要想使佛教久住世间,僧团和合,必须重视律制的推行,必须推行律制的教育,使每一位信佛者都要受戒、学戒并且持戒。像《华严经》所说:一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於禁戒,则是如来所赞叹。」

  同时,在现代社会,设使人人能勤修戒定慧,断灭贪瞠痴,通达无染无我,难舍能舍,难忍能忍,自然净除我见我所,那么不论造作任何作务,都能经常抱持著菩提心,随顺众缘都下离自性,不虚弃人生,不懈怠放逸,孜孜律仪,念念定慧,难行能行,洁身自尊,摒弃世俗贪欲。人人如此,便可使社会安宁、民风淳厚,对於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勤俭朴素、诚实做人的一切世间法,自然能一一持守,从而根治今日的杀盗淫妄、欺诈掠夺、追逐物欲、奢侈腐化的种种颓风。

  总之,只要佛教界大众一心,同心同德,去除我执私利,超越时代潮流的弊病,就可以使佛光普照,佛法长存。千百年的佛教弘传史证明:僧团愈是行持谨严,威仪济济,愈是受越来越多人的崇信:佛教愈是海众和合、戒相庄严,愈能走向世界,为现代文明和世界和平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分律 解说》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