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部分是不一樣的。兩種心情混在一起時,他就搞糊塗了,到底我是愛那個人呢?還是恨那個人?所以貪愛與嗔恨之心決不會同時生起,但貪愛與嗔恨之間,取舍不定時,則産生愚癡。
(叁)、癡:既是無明,于諸事理迷惑,是非不明,事理無知。對四聖谛、叁寶的實、德、能(真實、功德、自能修成),不能信受。既是說對于真理的實、叁寶的功德、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這叁件事情迷惑,沒有信心;或是對一件事不知分辨對與錯,這都是愚癡。比如說你愛某人,是愛他的優點與美德;你嗔某人,是討厭他的缺點。這使你混淆,把兩件事當作一件事,不知是對或是錯,不能明辨是非,就産生愚癡。實際上世間的種種事物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但你要美滿、美好,好的你要,壞的你不要,好壞在一起時,不能分辨是非,而産生不知取舍,結果不知如何是好,這就是愚癡。
我們對事理不明白,不知曉,這也可說是愚癡。當我們愚癡時,往往會做出各種傻事,比如看到人受病苦的折磨,我們可憐他,認爲反正他是要死了,不如把他人道毀滅,讓他早日解脫,這就是愚癡。因爲我們不明白病苦中有因果業報,決不會因爲斷了他的命就可以解脫。今生他要受如此病苦,這世逃不掉的,這使對事理不明白而産生的愚癡。
(四)、慢:把自己和別人相對比,內心産生高傲的心理,稱爲慢。慢有許多種,最普通的一種就是“自尊心”。當你比別人差時,事情做不成功,失敗了,別人嘲笑你,有滿心的你就産生苦惱,認爲你與他平等,這就是慢。衆生“慢”的心理可分叁種情況來看:
(1)、你的地位、名譽比他人高,而你也認爲比他人高。
(2)、你的地位、名譽與他人平等,而你卻認爲比他人高。
(3)、你的地位、名譽比他人低,而你卻認爲與他人平等或比他人高。
慢的産生是把自己與他人作對比而産生的。比如人有汽車,我沒有,認爲他人沒什麼了不起,我只是不要買罷了,這就是慢--與人平等,卻認爲自己比他人了不起。再比如:來這兒聽法的信徒都是平等的,假設這其中有一位是大學生,他可能會認爲自己是大學生而起慢心--比他人高,自己也認爲比他人強。但他回到家裏,進了廚房,他的媽媽可能就會說:你這個大學生有什麼了不起,不會煮也不會炒,還是我比較行(慢)--比他人低,確認爲比他人強。所以慢心的生起是以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相比,而生起高慢之心。
(五)、疑:對于諸真理常猶豫不決。曆史記載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修道成佛,解脫生死,你卻認爲有煩惱怎麼能夠解脫生死呢?對此真理産生不信的心理,稱爲疑。此懷疑使我們不能接受真理,並非真理不可讓人懷疑,而是我們對于任何事物都存有懷疑之心,這是一種煩惱。比如我告訴你們我的俗姓是“蘇”,有人聽了就相信,但有些人聽了就會産生“是不是姓蘇啊?”此懷疑之心,就是他內心的一種煩惱。有再打個比方:“美國太空人已登上月球。”有人聽了就産生“是不是真的呀?”他根本不想去尋找答案,不去了解,就直接産生懷疑,這種“疑”的心理狀態,就是煩惱。我們對某些事理,再還沒有真正了解之前是可以持有懷疑的態度。當我們真正徹底明了後,就能接受、相信它,這種懷疑的態度佛法可接受。
在佛經中說:如果一個人沒證悟初果,他對四聖谛、叁寶多少會有疑問。這疑問我們可以保留,但因此而妨礙我們證悟初果。有些人說他對某種修行方法深信不疑,但經過一段長時間的修行後,如果沒有證悟,就會生起疑問,懷疑起來。這並不表示當初他對某修行法門沒有懷疑,而是他的疑心被信心遮蓋住。“疑心”是一個很深的煩惱,它是根本煩惱之一。例如:有人對“四念處”這個修行法有信心,他用十多年去修學,但沒有什麼成就,就懷疑此修行法;因爲沒證悟,更懷疑那些證悟者修行證悟的成果是否是真實的,這就是疑的煩惱。一般很深的“疑”煩惱凡夫是不容易發現的,除非我們面對修行、煩惱等磨練的時候,才可知道我們對佛法的道理是否是深信不疑。證初果者斷戒禁取見、我見,對世間看得很清楚,對佛法就毫無懷疑了。
(六)、不正見:對于因果道理等起不正確之知見。
(1)、身見:執著世間有個身心是我,稱爲“我執”。我執有兩種:在行爲方面的我執就是“我慢”;在思想方面的我執稱爲“我見”,也叫做“身見”。我執並非是聽完無我,相信無我,也確定無我的道理是正確後,就無此煩惱,而是放下我見的煩惱罷了。我執中的“我慢”是我們內心中根深蒂固的煩惱,碰到任何一件事物,我們就有一個心境內、外的對立,外面的是外境,裏面的是我。因爲有我執就會生起貪生怕死之念頭,就會起貪、嗔、癡等煩惱。譬如對“無我”的道理深信不疑的人,被人用刀子威脅時,他會怕死,此怕死的行爲不是我見,而是我慢。“我慢”不可憑聽講道理來破除,它必須以修道來斷除;“我見”是一種思想上的煩惱,它可通過明了無我的道理,就可破除之。
(2)、邊見:由于身見對于我生起斷、常見,稱爲“邊見”。先有我見,才有邊見。執著世間有一個永恒的我,認爲我死後一了百了,什麼都沒了,稱爲“斷見”。
(3)、邪見:謗無因果(業因果)、無作用(轉世、父母),無事實(佛、阿羅漢)。謗無因果,起種種邪見。認爲作善無善報,做惡也無惡報,此是無果。有些人認爲人的出生是“無因”的,就是由父母生出來;死後一了百了,既是“無果”。有些人認爲殺死雞鴨無需受報,雞鴨是生下來讓人吃的,此屬于“無果”。世間有叁世,既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但他不相信,此既是“無作用”;對佛陀所說的叁寶、四聖谛等,以爲“無事實”,而加以毀謗。
(4)、戒禁取見:執持不正確之戒律。有人持牛戒,以爲牛吃草沒殺害生命,就認爲也應該吃草;有些人認爲牛是幹淨的,所以吃牛肉不吃豬肉,這些都是“戒禁取見”。
(5)、見取見:執取諸見爲已見,認爲此見是最優勝的,最正確的,而生起鬥爭,稱爲“見取見”。執取前面四個見,認爲是最正確的,也是見取見;比如你認爲人死了一了百了,此是“邊見”中的“斷見”,而你卻執著這種見解是正確的,這個執著稱爲“見取見”。世間人往往執著自己的思想、知見是正確的,別人的是錯誤的,乃至執著正確的知見是對的,亦是見取見的煩惱在作怪,並非我見。
這六根本煩惱中的貪、嗔、癡稱爲叁毒。貪、嗔、癡、慢、疑爲“五鈍使”(思惑)要修道才能斷除。不正見中的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稱爲“五利使”(見惑)要見道才能斷除。五鈍使和五利使合稱爲十惑。
二、隨煩惱:
隨煩惱就是隨著根本煩惱而生起之煩惱,共有二十個。
(一)、小隨煩惱:行相互違,各別生起。
(1)、忿:對現前逆境,不能忍受,起嗔心。
(2)、恨:對過去逆境起嗔心,念念不忘,不舍而起嗔心。比如說,現在人家罵你,你再做其他事務,不理會他,過後在想起就生起嗔恨之心。脾氣暴躁的人,忿心所容易生起;豪爽粗礦的人,生氣後就沒事了,忿心所比較多,懷恨心少;城府很深的人,遇到逆境是忿少,他不出生色,但懷恨在心。有些人現在你講他幾句,他若無其事,但過後越想越恨。中國人講女人懷恨叁年,意思就是說女人把事情挂在心上,念念不忘,就是恨的心理。
(3)、惱:有了忿恨後,越想越苦惱,身心煩躁惱熱,心跳加速,熱血沸騰,並以粗暴言行騷擾他人,或疾言厲色的怒罵別人,使他人也苦惱。
(4)、害:惱後就無悲愍及愛心,常以打殺、恐嚇等侵損逼害衆生。就好像他對我不仁,我就對他不義。
惱與害之差別:有些人“害”的煩惱少,被人欺負,只會在那而“惱”罷了,即使他很苦,也不敢害人,這種人就是有良知,有慈悲心者,他沒能力反抗,因爲不敢害人。反之有一些人,他有害的煩惱,苦惱之後就要去對付別人,這就是由“惱”轉爲“害”;有些人很殘酷,路過見到一些貓、狗等小動物,他都無緣無故地踢一腳,這是沒有惱,但是有害的心理,沒有慈悲心;看到蛇、蟑螂就一定要打死;看見蟑螂討厭是因爲惱、忿、恨,所以打;但是看見青蛙也要打死,那就是害的心。這世間就是有一些沒有慈悲心的人,經常損害別人。
(5)、嫉:即妒忌,不能忍受他人之成就、優勝而起嗔心。有些人妒忌別人的名譽、地位、財富等。妒忌別人比自己漂亮;別人的孩子比自己的聰明;別人做事有成就被贊歎,而令你生起妒忌等等。此煩惱是與他人無關,沒人惹你,是自己不能忍受別人比你優越,而生起妒忌的心理。
(6)、诳:虛僞的誇大,或是以言行假裝有才德,爲求名利來欺騙他人。比如有人問一個問題,你不會,但爲了表示你的學問淵博,你就不自量力的亂答;或是原本你無能力,卻假裝自己有能力辦事。甚至無德之徒以種種虛假的行爲表現,讓人家以爲他有德行,此亦稱爲诳。此煩惱有欺騙他人的心理。
(7)、谄:以言行隱藏過失,並奉承他人,以免名利有損。這是爲了取信于別人,拍馬屁也是一種谄。小孩子做錯事後,往往爲了怕被打而表現乖,這, 就是谄的心態。
(8)、覆:覆並不是心的善、惡,而是後悔做錯了事,但隱藏不願讓人知道,恐怕損己之名利。例如凡戒後,心想還好沒人知道,這就是覆的煩惱。
谄與覆之不同:覆是隱藏自己的過失,不願人知,他並沒有對他人有特別的意圖;谄是當你知道某人能給你利益,就隱藏自己的過失,以便對方相信你,希望能從那兒得到好處。
(9)、驕:對自己的成就染著喜悅。漂亮的女人,大多數都是心高氣傲:甚至有些只有幾分姿色的女人打扮的漂漂亮亮後,就高傲起來;或是有些人會縫衣、理發,事成後,就到處誇耀,對于自己的成就染著,內心歡喜,這就是…
《佛學基礎知識 (廣超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