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P10

  ..續本文上一頁願樂位、見位、修位、究竟位。茲列表說明如下:

  ┌願樂位 願樂信解,自利利他,此當十信、十住、十行、

  四 │ 十回向,爲第一阿僧祇劫所修。┐

  ─┤見位 爲見道位,此當初地。 ├ 爲第二阿僧祇劫所修。

  位 │修位 爲修道位,此當二至七地。 ┘

  └究竟位 漸進至于佛地,此當八地至妙覺,爲第叁阿僧祇劫所修。

  【四等】 四平等心,亦即慈悲喜舍之四無量心。

  【四相】 1.生相、住相、異相、滅相。生相即由無而有;住相即成長之形;異相即衰老變壞;滅相即最終滅亡。此生住異滅四相,遷流不息,此滅彼生,此生彼滅。2.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見我人四相條。

  【四倒】 見四顛倒條。

  【四塵】 色、香、味、觸。

  【四修】 淨土宗所立。一、恭敬修,又名尊重修,即至心恭敬禮念彼佛和聖像,無有懈退;二、無余修,即福德和智慧二種資糧,具修而無缺少;叁、無間修,即勇猛精進,無有間斷;四、長時修,即數十年如一日,到死方休。

  【四智】 1.法相宗所立四種如來的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是轉有漏的前五識所成,爲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衆生的智慧;妙觀察智是轉有漏的第六識所成,爲佛觀察諸法及一切衆生根器而應病予藥與轉凡成聖的智慧;平等性智是轉有漏的第七識所成,爲佛通達無我平等的道理,而對一切衆生起無緣大悲的智慧;大圓鏡智是轉有漏的第八識所成,爲佛觀照一切事相理性無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淨圓明,洞徹內外,如大圓鏡,洞照萬物。2.指羅漢的四智,即悟四谛之智,證羅漢的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我生已盡是苦谛之智,梵行已立是滅谛之智,所作已辦是道谛之智,不受後有是集谛之智。

  【四依】 1.指行四依,即冀掃衣、常乞食、樹下坐、腐爛藥。此四種法,是入道之緣,是上根利器之所依止,故名行四依。2.指法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

  【四取】 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欲取是貪欲取著色聲香味觸等五塵之境;見取是妄計取著五蘊之法爲我見邊見等;戒取是取著執行非理之禁戒;我語取是取著發自我見我慢等之說法。

  【四洲】 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東勝身洲其狀如半月形,其人身形勝故,名勝身洲;南贍部洲其狀上大下小,略如吾人之面,亦稱南閻浮提,閻俘即贍部樹,此洲有此樹故名,吾人的世界,即在此洲;西牛貨洲其狀周圓,其地多牛,以牛爲貨易,故名牛貨;北俱盧洲其狀方正,此洲人壽皆千歲,衣食自然,惟無佛法,故列爲八難之一。

  【四界】 即地水火風四大。

  【四衍】 四乘。衍就是乘的意思。

  【四欲】 情欲、色欲、食欲、淫欲。

  【四道】 四條通向涅槃的道路,即一、加行道,謂先于叁賢四善根位加力而行叁學之位。二、無間道,謂加行功德成就而發正智,爲正斷煩惱之位,因不爲惑而間隔,故名無間道。叁、解脫道,無間道後而生一念之正智,爲真正證悟真理之位,因是解脫煩惱之正智,故名解脫道。四、勝進道,解脫道之後更進一步,爲定慧增長之位。

  【四衆】 1.指佛說法時聽者共有四衆,即一、發起衆,發起講經的人;二、當機衆,常時跟著佛的人,如千二百五十人是;叁、影響衆,如他方來助佛宣揚佛法的菩薩;四、結緣衆,如一般下根的薄福衆生。2.指出家之四衆,即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3.指僧俗四衆,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四教】 1.指化法四教,即叁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以上藏通別圓四教,是化益衆生的法門,故名爲化法。見化法四教條。2.指化儀四教,即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以上四教,是教化衆生的儀式,故名爲化儀。見化儀四教條。

  【四障】 惑障、業障、報障、見障。惑障就是貪嗔癡慢疑等之思惑;業障就是身口意叁業所造成之惡業;報障就是叁惡趣所受之苦報;見障就是各種顛倒執著與邪見。

  【四漏】 欲漏、有漏、無明漏、見漏。漏是煩惱的別名。

  【四曼】 四種曼荼羅。一、大曼荼羅,指佛菩薩之莊嚴色身而言,如雕刻塑繪之像皆是,若廣義言之,則十界有情之身乃至萬法色相,都是大曼荼羅。二、叁昧耶曼荼羅,指佛菩薩所持之標幟而言,若廣義言之,則攝一切器世間。叁、法曼荼羅,指佛菩薩之種子及真言等而言,又佛菩薩之名號,經典之文義,推而至于一切言語、文字、名稱、記號,都是法曼荼羅。四、羯磨曼荼羅,指佛菩薩之一切威儀動作而言,若廣義言之,則吾人乃至萬物之業用動作皆是。

  【四論】 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

  【四緣】 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因緣是種子與現行,相薰習義,爲生果的原因;等無間緣是前念與後念,必須次第相續而起, ,體用齊等,而無間斷;所緣緣之上緣字是攀緣之義,心識爲能緣,境界爲所緣,心心所法,仗境方生,即見相二分,俱起爲緣;增上緣是謂于此法,增強其力用,使其得生。在這四緣中,色法的生起但須因緣及增上緣,心法的生起,則須四緣具足。

  【四魔】 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煩惱魔指貪嗔癡等習氣能惱害身心;五陰魔指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斷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壞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是。

  【四墮】 即殺盜淫妄等四波羅夷罪。

  【四機】 人天機、二乘機、菩薩機、佛機。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人天機;厭惡生死欣求涅槃是二乘機;先人後己慈悲仁愛是菩薩機;于一切諸法觀中道實相,以頓斷諸惑而出生死是佛機。

  【四難】 值佛難、說法難、聞法難、信受難。

  【四覺】 本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本覺是衆生本來具足的覺悟;相似覺是始覺之初發類似真覺的覺悟,在別教是叁賢位,在圓教是十信位;隨分覺是隨斷一分無明而隨得一分的覺悟,在別教是十地,在圓教是十住以上;究竟覺是至極究竟的真覺,也就是如來至高無上的覺悟。

  【四微】 色香味觸四種極微分子。此四微是色法(物質)的元素,依此四微而成地水火風四大。

  【四谛】 又稱四聖谛。見四聖谛條。

  【四谛十六行相】 小乘行者修叁賢至四善根的暖位,已徹見四谛真理,更進而達頂位,須觀四谛十六行相,每一谛皆有四種行相,要一一觀之分明方可。茲將四谛十六行相列表說明如下:

  ┌苦:(觀此身是苦)

  │空:(觀因緣所生故空。)

  ┌苦 谛─┤無常:(觀因緣假成,故生滅無常。)

  │ └無我:(觀因緣假成,故無我體。)

  │ ┌集:(觀招集苦果。)

  四 │ │因:(觀苦果之因。)

  谛 │集 谛─┤生:(觀苦果生,相繼存在。)

  十 │ └緣:(觀諸緣成就苦果。)

  六─┤ ┌滅:(觀諸漏已盡,生死斷滅。)

  行 │ │靜:(觀叁毒皆無,此心不亂,有明照作用,故靜。)

  相 │滅 谛─┤妙:(觀出離叁界,無諸憂患,故妙。)

  │ └離:(觀一切災害,皆已遠離。)

  │ ┌道:(觀八正道,可至涅槃。)

  │ │如:(道契正理,故如。)

  └道 谛─┤行:(由此萬行,以趣涅槃。)

  └出:(由此聖道,以出生死。)

  【四生】 胎生、卵生、濕生、化生。胎生是在母胎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如人類是;卵生是在卵殼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如鳥類是;濕生是依靠濕氣而受形的生命;如蟲類是,化生是無所依托,只憑業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諸天和地獄及劫初的人類是。

  【四生百劫】 謂聲聞乘行人,快則四生的加行才能獲得道果,慢則要一百劫的加行才能獲得道果。

  【四向】 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向是正向其果位邁進的意思。見四向四果條。

  【四向四果】 一、須陀洹向及須陀洹果,須陀洹華譯爲入流,即入聖人之流,此位須斷盡叁界八十八使見惑方能證得。當未斷盡時皆爲向,已斷盡爲果。二、斯陀含向及斯陀含果,斯陀含華譯爲一來,謂其當于欲界的天上人間,各來受生一次,此位斷盡叁界見惑外,須更斷欲界思惑前六品,方能證得,當斷一至五品時皆爲向,已斷盡第六品爲果。叁、阿那含向及阿那含果,阿那含華譯爲不來,謂不再來欲界受生死,此位須斷盡叁界見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能證得,當斷盡七八品時皆爲向,已斷盡第九品爲果。四、阿羅漢向及阿羅漢果,阿羅漢華譯爲殺賊,應供,不生等義,謂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此位須斷盡叁界見惑,及欲界九品思惑,並色無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能證得,未斷盡上二界七十二品時皆爲向,已斷盡則爲果。

  【四大】 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以堅硬爲性,水以潮濕爲性,火以溫暖爲性,風以流動爲性。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體的毛發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利等是潮濕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

  【四大種】 四大是地水火風,因它們周遍于一切色法,所以叫做大,又能生出一切的色法,所以叫做種。

  【四大分散】 地、水、火、風能造作一切的色法(物質),所以叫做四大,人們的肉身,就是由地、水、火、風之堅、濕、暖、動等性所構成的。此四大種性如果不調和,肉身就會散壞分散。

  【四大本空】 四大是地水火風,爲一切萬法的原素,一切萬法均由此四大合成,四大分散,萬法即歸于壞滅,四大所成的一切法,沒有真實的自體,所以說四大本空。

  【四大名山】 普陀山、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此四大山都在中國,爲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爲觀音菩薩的道場,五臺山爲文殊菩薩的道場,峨眉山爲普賢菩薩的道場,…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