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P11

  ..續本文上一頁九華山爲地藏菩薩的道場。

  【四大不調】 謂身體上地水火風不調和,系生病的別名。

  【四大部洲】 在須彌山四周有四個大洲,東邊的叫東勝身洲,南邊的叫南贍部洲(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地方),西邊的叫西牛貨洲,北邊的叫北俱盧洲。見四洲條。

  【四大部經】 禅林以華嚴、涅槃、寶積、般若四經爲四大部經。

  【四大弟子】 佛弟子中以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摩诃迦葉等爲四大弟子。

  【四大菩薩】 文殊、普賢、觀音、地藏。

  【四分】 唯識宗對于心境的關系,認爲由主觀的識,用以了別客觀的現象,可以分作四分來解釋,即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由識所變現的外境;見分就是能緣境的見照作用,自緣其所變的相分;自證分就是證知見分者;證自證分就是自證分的內向作用,由返照的結果,證知其自證分者。

  【四分宗】 南山之四分律宗。

  【四分律】 即小乘的律藏,初分所明的是比丘戒法,第二分是比丘尼戒法,第叁分是安居自恣等法,第四分是房舍等法。第叁分及第四分內,又分爲二十犍度。茲列表說明如下:

  ┌初分前部──────────────僧戒本───────┬止持

  四 │ │

  分─┤初分後部至第二分前部────────尼戒本───────┘

  律 │

  └第二分後部至第四分─────────二十犍度───────作持

  【四王】 指四天王。須彌山腰,住著四天王,各護一洲,因稱護世四天王天,其天即名四王天,是六欲天的第一重,東爲持國天,南爲增長天,西爲廣目天,北爲多聞天。

  【四王忉利】 四王天與忉利天。

  【四行】 菩提、福德、智慧、羯磨。

  【四行相】 觀苦谛之苦、空、無常、無我等之四種行相。

  【四佛土】 見四土條。

  【四佛知見】 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四住】 四住地的簡稱。見四住地條。

  【四住地】 簡稱四住,即叁界內的見思煩惱。一、見一切住地,是將叁界的見惑,彙集爲一地,故名見一切。二、欲愛住地,是欲界的思惑。叁、色愛住地,是色界的思惑。四、有愛住地,是無色界的思惑。

  【四法】 1.指法寶中的四法,即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是佛所說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诠的義理;行是依理而起修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證的覺果。2.指菩薩修行的四法,即不舍菩提心、不舍善知識、不舍堪忍愛樂、不舍阿練若。3.指信、解、行、證。

  【四法界】 華嚴宗所立,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世間萬法差別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體,爲萬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萬法,故萬法即是真如,理體事相,互融互具,無礙通達,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無礙法界;諸法互攝,重重無盡,不相妨礙,一多相即,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相應,名事事無礙法界。

  【四法界觀】 觀四法界的行法。

  【四法印】 小乘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叁法印,加上大乘的諸法實相印,合稱爲四法印。

  【四法不壞】 正受心、金剛、佛舍利、光音天宮殿。因此四法不會毀壞,故謂四法不壞。

  【四事】 1.衣服、飲食、臥具、湯藥。2.房舍、衣服、飲食、湯藥。

  【四事法門】 入禅思門、入智慧門、入總持門、入辯才門。入禅思門是菩薩將要說法時,先入于禅定以觀察衆生的根機;入智慧門是菩薩將要說法時,先以智慧照了義理,以令聽者生起法喜的心;入總持門是菩薩將要說法時,對諸善法持之不使忘失,對諸惡法持之不使産生,以此心生衆生之善及遮止衆生之惡;入辯才門是菩薩將要說法時,對一切佛法的義理,辯說無礙,以便開發一切衆生的心,共入正道。

  【四空】 又名四無色,即無色界的四空處。見四空處條。

  【四空天】 又名空處天,即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等四天。此四天但有定果色,無業果色,故無身質,又正報無有色蘊,依報亦無國土宮殿,故曰無色界。

  【四空定】 又名四無色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空無邊處定是修行人心想出離患難重重的色(色蘊物質)的牢籠,于是舍色想而緣無邊的虛空,做到心與空無邊相應;識無邊處定是行人又厭棄外在的虛空,于是舍虛空而緣內在的識,做到心與識無邊相應;無所有處定是行人又厭棄其識,而觀心識無所有,做到心與無所有相應;非想非非想處定是無粗想(非想)又非無細想(非非想),做到無所愛樂與清淨無爲的境界。

  【四空處】 又名四無色,或無色界,即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乃修四空處定的人所得的正報,因此四處的衆生于五蘊中無色蘊,只有受想行識的四蘊,亦即無物質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無依報的國土宮殿,故名無色界,或四空處。

  【四德】 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種德,即常、樂、我、淨。常者,涅槃之體,恒常不變,沒有生滅;樂者,涅槃之體,永遠寂滅、安閑、受用、無絲毫的煩惱;我者,涅槃之體,得大自在,沒有絲毫的束縛;淨者,涅槃之體,解脫一切的垢染,非常清淨。

  【四德處】 慧德處、實德處、舍德處、寂滅德處。慧德處是謂由于聽聞正法而生出大智慧;實德處是謂有了大智慧才能見到真谛的空理;舍德處是謂見了空理便能舍掉煩惱;寂滅德處是謂舍掉了煩惱心才能得到寂滅的境界。

  【四德樂邦】 具有四種德的安樂世界,即涅槃的境界,因涅槃的境界具有常樂我淨的四德。

  【四禅】 見四禅天條。

  【四禅天】 色界諸天分爲四禅,即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一、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爲初禅,即梵衆、梵輔、大梵等叁天,此叁天已不須段食,故無鼻舌二識,惟有樂受,與眼耳身叁受相應,喜受與意識相應。二、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名爲二禅,即少光、無量光、光音等叁天,此叁天無前五識,僅有意識,因之惟有喜舍二受,與意識相應。叁、安穩心中,歡喜畢具,名爲叁禅,即少淨、無量淨、遍淨等叁天,此叁天識受皆與二禅略同,但意識怡悅之相,較爲淨妙。四、前五識俱無,亦無喜受,僅有舍受,與意識相應,名爲四禅,即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等九天。根據大涅槃經說,初禅天人,因他們心中有粗細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災;二禅天人,他們對于禅定,生喜樂心,所以外面有水災;叁禅天人,他們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風災;惟獨第四禅,所有內外過患,一切均無,所以諸災不能到達那裏。

  【四禅定】 四種修之可以生到色界四禅天的禅定。見四禅天條。

  【四禅八定】 四禅是色界的四種禅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禅與無色界的四無色定。

  【四聖】 佛、菩薩、緣覺、聲聞。因此四者都是聖人,故稱四聖。

  【四聖谛】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滅谛、道谛。苦谛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叁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說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癡無明,和貪欲嗔恚等煩惱的掀動,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結果才會招集種種的痛苦;滅谛是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樂、寂靜的境界;道谛是說明人要修道才能證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種,主要是指修習八正道。此四聖谛括盡了世出世間的兩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茲列表說明如下:

  ┌苦 谛(迷的果,即苦果)┐

  四 │集 谛(迷的因,即苦因)┘─────世間的因果

  聖─┤

  谛 │滅 谛(悟的果,即樂果)┐

  └道 谛(悟的因,即樂因)┘─────出世間的因果

  【四重】 見四重禁條。

  【四重禁】 又名四重罪、四棄、四波羅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盜戒、犯殺人戒、犯大妄語戒。

  【四重罪】 見四重禁條。

  【四重八重】 比丘戒的四波羅夷罪與比丘尼戒的八波羅夷罪。

  【四重五逆】 四重罪與五逆罪。

  【四食】 四種長養支持身命的東西。一、段食,即普通物質的食糧;二、觸食,即感官與外境的接觸;叁、識食,即知覺;四、思食,即思想或意志。

  【四食時】 一、天食時,即清晨,清晨是諸天的食時;二、佛食時,即午時,午時是叁世諸佛如法的食時,過午則非時食;叁、畜生食時,即日暮,日暮是畜生的食時;四、鬼神食時,即昏夜,昏夜是鬼神的食時。

  【四增盛】 在增劫時期有四種的增盛,即壽量增盛(人壽由千歲增至八萬歲)、有情增盛(人口由萬人增至無數量)、資具增盛(谷物果實等非常富饒)、善品增盛(人人皆修十善及諸道品)。

  【四加行】 四善根的別名。見四善根條。

  【四不生】 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不自生是法不由自因生;不他生是法不由他因生;不共生是法不由自他之共因生;不無因生是法不由無因而生。

  【四不退】 1.淨土門所立。一、位不退,既修得的位次不退失;二、行不退,于所修的行法不退失;叁、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轉;四、處不退,生西方淨土的人不更退墮穢土。2.法相宗所立。一、信不退,是十信位之第六信,從此不生邪見;二、位不退,是十住位之第七住,從此不入二乘;叁、證不退,是初地以上,所證得之法不退失;四、行不退,是八地以上,有爲和無爲之行皆能修持。

  【四不可得】 常少不可得、無病不可得、長壽不可得、不死不可得。

  【四不可輕】 一、太子雖小,當爲國王,故不可輕。二、蛇子雖小,毒能殺人,故不可輕。叁、小火雖微,能燒山野,故不可輕。四、沙彌雖小,能得聖而有神通,是最不可輕。

  【四不可說…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