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九华山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四大不调】 谓身体上地水火风不调和,系生病的别名。
【四大部洲】 在须弥山四周有四个大洲,东边的叫东胜身洲,南边的叫南赡部洲(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地方),西边的叫西牛货洲,北边的叫北俱卢洲。见四洲条。
【四大部经】 禅林以华严、涅槃、宝积、般若四经为四大部经。
【四大弟子】 佛弟子中以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叶等为四大弟子。
【四大菩萨】 文殊、普贤、观音、地藏。
【四分】 唯识宗对于心境的关系,认为由主观的识,用以了别客观的现象,可以分作四分来解释,即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相分就是由识所变现的外境;见分就是能缘境的见照作用,自缘其所变的相分;自证分就是证知见分者;证自证分就是自证分的内向作用,由返照的结果,证知其自证分者。
【四分宗】 南山之四分律宗。
【四分律】 即小乘的律藏,初分所明的是比丘戒法,第二分是比丘尼戒法,第三分是安居自恣等法,第四分是房舍等法。第三分及第四分内,又分为二十犍度。兹列表说明如下:
┌初分前部──────────────僧戒本───────┬止持
四 │ │
分─┤初分后部至第二分前部────────尼戒本───────┘
律 │
└第二分后部至第四分─────────二十犍度───────作持
【四王】 指四天王。须弥山腰,住著四天王,各护一洲,因称护世四天王天,其天即名四王天,是六欲天的第一重,东为持国天,南为增长天,西为广目天,北为多闻天。
【四王忉利】 四王天与忉利天。
【四行】 菩提、福德、智慧、羯磨。
【四行相】 观苦谛之苦、空、无常、无我等之四种行相。
【四佛土】 见四土条。
【四佛知见】 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四住】 四住地的简称。见四住地条。
【四住地】 简称四住,即三界内的见思烦恼。一、见一切住地,是将三界的见惑,汇集为一地,故名见一切。二、欲爱住地,是欲界的思惑。三、色爱住地,是色界的思惑。四、有爱住地,是无色界的思惑。
【四法】 1.指法宝中的四法,即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是佛所说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诠的义理;行是依理而起修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证的觉果。2.指菩萨修行的四法,即不舍菩提心、不舍善知识、不舍堪忍爱乐、不舍阿练若。3.指信、解、行、证。
【四法界】 华严宗所立,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体,为万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万法,故万法即是真如,理体事相,互融互具,无碍通达,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无碍法界;诸法互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相应,名事事无碍法界。
【四法界观】 观四法界的行法。
【四法印】 小乘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加上大乘的诸法实相印,合称为四法印。
【四法不坏】 正受心、金刚、佛舍利、光音天宫殿。因此四法不会毁坏,故谓四法不坏。
【四事】 1.衣服、饮食、卧具、汤药。2.房舍、衣服、饮食、汤药。
【四事法门】 入禅思门、入智慧门、入总持门、入辩才门。入禅思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先入于禅定以观察众生的根机;入智慧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先以智慧照了义理,以令听者生起法喜的心;入总持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对诸善法持之不使忘失,对诸恶法持之不使产生,以此心生众生之善及遮止众生之恶;入辩才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对一切佛法的义理,辩说无碍,以便开发一切众生的心,共入正道。
【四空】 又名四无色,即无色界的四空处。见四空处条。
【四空天】 又名空处天,即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等四天。此四天但有定果色,无业果色,故无身质,又正报无有色蕴,依报亦无国土宫殿,故曰无色界。
【四空定】 又名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空无边处定是修行人心想出离患难重重的色(色蕴物质)的牢笼,于是舍色想而缘无边的虚空,做到心与空无边相应;识无边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外在的虚空,于是舍虚空而缘内在的识,做到心与识无边相应;无所有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做到心与无所有相应;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无粗想(非想)又非无细想(非非想),做到无所爱乐与清净无为的境界。
【四空处】 又名四无色,或无色界,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乃修四空处定的人所得的正报,因此四处的众生于五蕴中无色蕴,只有受想行识的四蕴,亦即无物质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无依报的国土宫殿,故名无色界,或四空处。
【四德】 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种德,即常、乐、我、净。常者,涅槃之体,恒常不变,没有生灭;乐者,涅槃之体,永远寂灭、安闲、受用、无丝毫的烦恼;我者,涅槃之体,得大自在,没有丝毫的束缚;净者,涅槃之体,解脱一切的垢染,非常清净。
【四德处】 慧德处、实德处、舍德处、寂灭德处。慧德处是谓由于听闻正法而生出大智慧;实德处是谓有了大智慧才能见到真谛的空理;舍德处是谓见了空理便能舍掉烦恼;寂灭德处是谓舍掉了烦恼心才能得到寂灭的境界。
【四德乐邦】 具有四种德的安乐世界,即涅槃的境界,因涅槃的境界具有常乐我净的四德。
【四禅】 见四禅天条。
【四禅天】 色界诸天分为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须段食,故无鼻舌二识,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二、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即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之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三、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即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此三天识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较为净妙。四、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仅有舍受,与意识相应,名为四禅,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根据大涅槃经说,初禅天人,因他们心中有粗细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灾;二禅天人,他们对于禅定,生喜乐心,所以外面有水灾;三禅天人,他们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风灾;惟独第四禅,所有内外过患,一切均无,所以诸灾不能到达那里。
【四禅定】 四种修之可以生到色界四禅天的禅定。见四禅天条。
【四禅八定】 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
【四圣】 佛、菩萨、缘觉、声闻。因此四者都是圣人,故称四圣。
【四圣谛】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兹列表说明如下:
┌苦 谛(迷的果,即苦果)┐
四 │集 谛(迷的因,即苦因)┘─────世间的因果
圣─┤
谛 │灭 谛(悟的果,即乐果)┐
└道 谛(悟的因,即乐因)┘─────出世间的因果
【四重】 见四重禁条。
【四重禁】 又名四重罪、四弃、四波罗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盗戒、犯杀人戒、犯大妄语戒。
【四重罪】 见四重禁条。
【四重八重】 比丘戒的四波罗夷罪与比丘尼戒的八波罗夷罪。
【四重五逆】 四重罪与五逆罪。
【四食】 四种长养支持身命的东西。一、段食,即普通物质的食粮;二、触食,即感官与外境的接触;三、识食,即知觉;四、思食,即思想或意志。
【四食时】 一、天食时,即清晨,清晨是诸天的食时;二、佛食时,即午时,午时是三世诸佛如法的食时,过午则非时食;三、畜生食时,即日暮,日暮是畜生的食时;四、鬼神食时,即昏夜,昏夜是鬼神的食时。
【四增盛】 在增劫时期有四种的增盛,即寿量增盛(人寿由千岁增至八万岁)、有情增盛(人口由万人增至无数量)、资具增盛(谷物果实等非常富饶)、善品增盛(人人皆修十善及诸道品)。
【四加行】 四善根的别名。见四善根条。
【四不生】 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不自生是法不由自因生;不他生是法不由他因生;不共生是法不由自他之共因生;不无因生是法不由无因而生。
【四不退】 1.净土门所立。一、位不退,既修得的位次不退失;二、行不退,于所修的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四、处不退,生西方净土的人不更退堕秽土。2.法相宗所立。一、信不退,是十信位之第六信,从此不生邪见;二、位不退,是十住位之第七住,从此不入二乘;三、证不退,是初地以上,所证得之法不退失;四、行不退,是八地以上,有为和无为之行皆能修持。
【四不可得】 常少不可得、无病不可得、长寿不可得、不死不可得。
【四不可轻】 一、太子虽小,当为国王,故不可轻。二、蛇子虽小,毒能杀人,故不可轻。三、小火虽微,能烧山野,故不可轻。四、沙弥虽小,能得圣而有神通,是最不可轻。
【四不可说…
《佛学常见辞汇 (四画~六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