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常见辞汇 (四画~六画)▪P12

  ..续本文上一页】 一、生生不可说,藏教说能生之因缘,所生之诸法,俱为实有,故云生生;二、生不生不可说,通教说能生所生之当体即空,故云生不生;三、不生生不可说,别教说真如不生之理,生十界差别之事,故云不生生;四、不生不生不可说,圆教说真如之理与十界之事无二,故云不生不生。上述四者之所以说不可说,那是因为此四教之理,只可以智证,不可以言说,其理本来是无说的。

  【四不可思议】 世界不可思议、众生不可思议、龙不可思议、佛土境界不可思议。

  【四天下】 须弥山东南西北之四大洲,又名四天下。

  【四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四天王天】 四天王所居住的天界,在须弥山腰,六欲天之第一重。

  【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四念住】 又名四念处。见四念处条。

  【四念处】 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四正勤】 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四正胜】 与四正勤同。

  【四神足】 又名四如意足,是三十七道品中四正勤所修的行品,也就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欲神足是欲望成就,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

  【四无明】 一、缠无明,缠即缠缚,谓由于此无明之惑的缠缚,使人不能出离生死;二、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长时随逐眠伏于第八阿赖耶识中;三、相应无明,谓意识缘于六尘之境,识与境相应,而起无明烦恼;四、独头无明,又名不共无明,谓未有六尘之境相对,而意识独缘想六尘之境,因识与境不相应,无明独起,所以叫做独头无明。

  【四恶趣】 又名四恶道,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四邪命】 四种的邪命食。比丘不乞食,亦不弘法,但作不如法之事,以维持其生命,叫做邪命。一、种值田园,和合汤药,名下食。二、仰观星宿,推测盈虚,名仰口食。三、谄媚豪贵,游说四方,名方口食。四、以咒术呼召鬼神,以及卜卦、算命、看相为业者,名维口食。

  【四梵行】 又名四梵住,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因此四心为生于梵天的资粮,故名四梵行。

  【四吠陀】 梨俱吠陀、沙磨吠陀、夜柔吠陀、阿阇婆吠陀。梨俱吠陀是宗教的赞歌,沙磨吠陀是祭祀仪式的颂文,夜柔吠陀是祭祀仪式的歌词,阿阇婆吠陀是俗世相传的咒术。吠陀是明智的意思。

  【四阿含】 四部阿含经,即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

  【四善根】 1.指小乘之暖、顶、忍、世第一法。声闻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之后,接著须修四谛观。当无漏智火将生,心中光明启发之时,名为暖位;进而智慧增长,达于顶点,名为顶位;再进而明四谛之理,其心坚住,决定不移,名为忍位;更进而到达有漏智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之中,最为殊胜,名为世第一法。3.指大乘之暖、顶、忍、世第一法。以佛觉为己心,如火欲燃,名为暖;以自心成佛,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印持无所取之境,顺忍所无取之心识,名为忍(暖位以佛觉为己心,顶位以自心为佛境,忍位则觉于中道);由此更进,则迷觉两忘,中边不立,虽未至初地见道之出世间,然已到世间的最后边际,纵属有漏,但在世间已是第一,名世第一。在此大乘暖、顶、忍、世第一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寻思观,观所取空,后二位修四如实智,观能所二取皆空。

  【四熏习】 无明熏习、妄心熏习、妄境界熏习、净法熏习。

  【四烦恼】 与末那识时常相应的四种根本烦恼,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

  【四威仪】 行、住、坐、卧。

  【四归法】 归佛、归法、归僧、归戒。

  【四识住】 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因上述四蕴为识所依所住,故名为识住。

  【四颠倒】 1.指凡夫的四倒,即一、常颠倒,无常认为有常;二、乐颠倒,以苦当作乐;三、净颠倒,以不净为净;四、我颠倒,无我认为有我。2.指二乘的四倒,即一、无常颠倒,于涅槃之常而计无常;二、无乐颠倒,于涅槃之乐而计无乐;三、无我颠倒,于涅槃之我而计无我;四、无净颠倒,于涅槃之净而计无净。

  【四摄法】 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布施摄是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爱语摄是随著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利行摄是修菩萨道者,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摄是修菩萨道者,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此四摄法,使众生爱我敬我信我,然后方能听我劝导,修行佛道。

  【四寻思】 一、名寻思,即推求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实。二、事寻思,即推求五阴等事,皆系心识上变似的相分,因缘所成,离识非有,无有自性。三、自性假立寻思,即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四、差别假立寻思,即推求诸法名或事的差别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实。行者对此四法,寻求思察,皆假有实无,名四寻思观。

  【四寻思观】 在大乘三贤和十圣的中间,尚须经过四加行,作为进入初地的准备,所谓四加行者,即修四寻思观,修之能得四如实智。见四寻思条。

  【四无畏】 又名四无所畏,无畏是教化他人的心没有惧怕。有佛四无畏与菩萨四无畏二种。见佛四无畏或菩萨四无畏条。

  【四无量心】 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四无碍智】 又名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四无碍解】 见四无碍智条。

  【四无碍辩】 见四无碍智条。

  【四无阂智】 与四无碍智同。

  【四种人】 顺流者、逆流者、中住者、得度者。顺流者是顺著生死而流转的人;逆流者是发奋去除烦恼以截断生死之流转的人;中住者是大乘行者为度有情而出生入死,住于其中;得度者是精修涅槃之法而得度到彼岸的人。

  【四种死】 人死亡的四种因由,即寿尽财不尽死(寿命尽而死),财尽寿不尽死(因贫困而饥死冻死),寿尽财尽死(因贫困与寿命尽而死),寿不尽财不尽死(即各种的横死)。

  【四种我】 凡夫妄计之我、外道之神我、三乘之假我、法身之大我。

  【四种往生】 正念往生、狂乱往生、无记往生、意念往生。正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而得往生;狂乱往生是人在生时作恶多端,临终时见到地狱之猛火一时俱来苦逼,于狂乱中,忽然遇到善知识教他作一声或十声之念佛,即得往生;无记往生是人于平日发心皈命于佛,到临终时,虽然心神衰弱而成为无记(非善非恶),不能念佛,但是乘著他以前念佛的功德而得往生;意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虽然不能出声念佛,但中意念阿弥陀佛,一样可以往生。

  【四种念诵】 1.一、音声念诵,即发声念诵;二、金刚念诵,即声在唇齿之间;三、三摩地念诵,即定心一境而观真言之文字;四、真实念诵,也是定心一境而观文字的实相。2.一、音声念诵;二、三摩地念诵;三、金刚念诵;四、降魔念诵。以上三者与上述相同,而降魔念诵是内住悲心,外现嗔怒的一种高声念诵。

  【四种涅槃】 法相宗所立。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虽有种种的烦恼,但其自性清净,湛如虚空,离诸一切分别之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圣者能亲证,其性原是寂静。二、有余依涅槃,即生死之因与惑业虽尽,但犹余有漏依身之苦果。三、无余依涅槃,即不但生死之因与惑业已尽,同时连依身之苦果亦灭,使之毕竟不生。四、无住处涅槃,是断所知障所显的真如,所知障为智之障,二乘人因有所知障,不明白生死涅槃无差别的道理,所以固执生死为可厌,涅槃为可欣,佛断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时,对生死与涅槃无厌欣之情,因有大智,故住于生死,因有大悲,故不住于涅槃,以利乐尽未来际之有情,故谓之为无住处,利乐之用虽常起,而亦常寂,故称为涅槃。

  【四种资粮】 福德资粮、智德资粮、先世资粮、现法资粮。福德资粮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资粮即由修习正观而得之妙智,亦即六度中之第六度;先世资粮即由宿世积集之善根,在今生自然而有之福智资粮;现法资粮即在今生所修习之福智资粮。

  【四种轮王】 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在增劫人寿由十岁增至二万岁时,铁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洲;人寿增至四万岁时,铜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洲及东胜身洲二大洲;人寿增至六万岁时,银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洲及东胜身洲与西牛货洲三大洲;人寿增至八万四千岁时,金轮王出现,统辖四天下了。

  【四种平等】 相…

《佛学常见辞汇 (四画~六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