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非相平等、因果平等、我无我平等、人与所修法平等。
【四种布施】 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笔施是见人发心书写经文,以笔施之,助成善缘;墨施是见人书写经文,以墨施之,助成善缘;经施是刊印佛经,送人读诵;说法施是说法使人听了修因证果。
【四种成佛】 又名四满成佛。见四满成佛条。
【四种观行】 观因缘、观果报、观自身、观如来身。这是修行忏悔的人,为了灭除自己的罪业,方便而修的四种观行。
【四种行人】 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四种总持】 法总持、义总持、咒总持、忍总持。法总持又名闻总持,即对佛的教法闻持不忘;义总持是对诸法的义理总持不失;咒总持是菩萨依定起咒,持咒神验,袪除众生的灾患;忍总持是菩萨凭著实智,忍持法的实相而不忘失。
【四种缘起】 万法缘起,有四种不同的见解:小乘教主张业感缘起,说一切万法都是由于业力的感应而生起。大乘始教主张阿赖耶缘起,说阿赖耶识含藏万法的种子,一切根身器界,皆由其生起。大乘终教主张真如缘起,说由于真如随缘,才会生出万法来。一乘圆教则主张法界缘起,说遍法界的一切事物,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现未来,都尽成一大缘起。
【四种佛土】 1.唯识论立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变化身等四佛身,而佛土亦有四,即法性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变化土。此中法性土是无色无相的理土,自受用土是实佛自托的报土,他受用土是为初地以上的菩萨所示现的净土,变化土是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示现的佛土。2.指天台宗所说的四种佛土。见四土条。
【四种庄严】 见四种璎珞庄严条。
【四种三昧】 一、常坐三昧,又名一行三昧,即以九十日为一期,独居静室,结跏趺坐,舍诸杂念,专系念法界,若遇疲倦疾病睡盖等障,当专称一佛名,以求加被,而念念不离此三昧。二、常行三昧,又名般舟三昧,亦以三月为期,绕行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时,由佛威力,三昧力,及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佛。三、半行半坐三昧,即以七日为期,持咒旋绕,思惟实相,或依法华经,于三七日间,或行读此经,或坐读此经皆可。四、非行非坐三昧,亦名随自意三昧,其法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作观,不拘期限,但观自心,念起则加觉照,而除灭之。
【四种三昧耶】 即杀盗淫妄之四波罗夷,因是诸佛所不可越的戒法,所以叫做三昧耶。
【四种阿含经】 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
【四种璎珞庄严】 一、戒璎珞庄严,即以戒律庄严法身;二、三昧璎珞庄严,即以禅定庄严法身;三、智慧璎珞庄严,即以智慧庄严法身;四、陀罗尼璎珞庄严,陀罗尼是总持的意思,即能总持善法以庄严法身。菩萨将以上四法庄严法身,好像世间的璎珞庄严人身,故名璎珞庄严。
【四十八愿】 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时,于世自在王佛所建立的誓愿。第一无三恶趣愿,第二不更恶趣愿,第三悉皆金色愿,第四无有好丑愿,第五宿命智通愿,第六天眼智通愿,第七天耳智通愿,第八他心智通愿,第九神境智通愿,第十速得漏尽愿,第十一住正定聚愿,第十二光明无量愿,第十三寿命无量愿,第十四声闻无数愿,第十五眷属长寿愿,第十六无诸不善愿,第十七诸佛称扬愿,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第十九来迎引接愿,第二十系念定生愿,第二十一三十二相愿,第二十二必至补处愿,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第二十四供具如愿愿,第二十五说一切智愿,第二十六那罗延身愿,第二十七所须严净愿,第二十八见道场树愿,第二十九得辩才智愿,第三十智辩无穷愿,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第三十二国土严饰愿,第三十三触光柔软愿,第三十四闻名得忍愿,第三十五女人往生愿,第三十六常修梵行愿,第三十七人天致敬愿,第三十八衣服随愿愿,第三十九受乐无染愿,第四十见诸佛土愿,第四十一诸根具足愿,第四十二住定供佛愿,第四十三生尊贵家愿,第四十四具足德本愿,第四十五住定见佛愿,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第四十七得不退转愿,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
【四姓阶级】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是古印度的宗教徒,具有最高的权威;刹帝利是和婆罗门同样被人尊敬的王族;吠舍是指一般工农商阶级;首陀罗是被人使役的奴隶。
【四寻思观】 名寻思、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名寻恩谓推求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实;事寻思谓推求五阴等事,皆系心识上变似的相分,因缘所成,离识非有,无有自性;自性假立寻思谓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差别假立寻思谓推求诸法名或事的差别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实。行者对以上四法寻求思察,皆假有实无,名四寻思观,修此四寻思观,能得四如实智。
【四满成佛】 信满成佛、解满成佛、行满成佛、证满成佛。于十信之满位,决定信诸法之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名为信满成佛;于十住之满位,深解法性,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想,心无所怖,亦无所欣,是名解满成佛;于十地之满心,能除一切无明诸惑,菩提之愿行皆具足,是名行满成佛;于妙觉之佛地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可思议之胜妙功德,是名证满成佛。
【四类出家】 一、身出家心不出家,即身虽为僧伽,但心犹有顾惜爱恋。二、身在家心出家,即虽在家受用妻子,但却不耽染欲乐。三、身心俱出家,即在任何欲境中心都无顾惜爱恋。四、身心俱不出家,即不但受用妻子,而且深生耽染。
【四事供佛】 饮食、衣服、卧具、汤药。
【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此四弘誓愿是菩萨所立,凡是大乘行者皆宜牢记和实践。
【四如意足】 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三、进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四、慧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四如实智】 见四如实观条。
【四如实观】 大乘行人在三贤和十圣之间,尚须经过四加行,作为进入初地的准备,所谓四加行,即修四寻思观,能得四如实智。行者对四寻思寻求思察,以此推求之观为因,而生即可决定之智,不惟了知所取所缘之四寻思中的名等四法,是自心所变,假有实无,且也了知能取能缘的名等四法,亦为假有实无,谓之四如实观,或四如实智。如实者,谓恰如真如实性,毕竟不可得。
【布萨】 华译净住,或长养。出家之法,每半月(十五日与廿九日或三十日)集僧说戒经,使比丘住于净戒中,能长养善法;在家之法,于六斋日持八戒以增长善法。
【布萨日】 每月十五日与廿九日或三十日之两日,是行布萨法之日。
【布施】 以自己的财物,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即一、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布施偈】 又名三轮清净偈,三轮是能施、所施、施物,清净是对于三轮无念无所得。心地观经所说的布施偈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今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
【布施摄】 四摄之一,即以布施的方法去摄受他人。
【布施波罗蜜】 即六波罗蜜中之檀波罗蜜。见波罗蜜条。
【布袋和尚】 五代梁时浙江奉化县布袋和尚,常露腹欢喜,手执布袋,禅机幽默,所以被称为布袋和尚,相传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外凡】 二凡之一。见二凡条。
【外典】 佛教以外的典籍。
【外空】 谓身外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假不实,为十八空之一。
【外教】 佛法以外的宗教或教法。
【外道】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弘忍】 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湖北蕲州黄梅县人,俗姓周,传法于六祖惠能,七十四岁圆寂,谥号大满禅师。
【外缘】 外在的助缘,亦即四缘中之增上缘。
【外护】 指供给我衣服饮食的亲属檀越,为二护之一。
【外护善知识】 指供给我衣食所须以使我安心修道的善友,为三善知识之一。
【外无为】 谓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口不取味,身不触细滑,意不妄念,也就是不为外境所动心的意思。
【尼戒】 比丘尼所受持的戒律。本来只有三百四十一戒,后来南山律师加上七灭诤,便成为三百四十八戒,普通都说尼戒为五百,那是指大数而言,实际上只有三百四十八。
【弘誓】 弘大的誓愿。
【弘愿】 弘大的誓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
【永生】 即涅槃,因涅槃为不生之法,由于不生,所以不灭,而不灭就是永生。
【永劫】 极长的时期。劫是梵语劫波的简称,是计算世界成坏相的名词。
【永不现行位】 在十地中由第八地至佛果之间,无漏心任运,诸烦恼不生,故有此名,又功德刹那增进,所以又叫做刹那增进位。
【末法】 佛法分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正法时期一千年,像法时期一千年,末法时期一万年。现在正是末法时期,即佛法进入了微末的时期。见正像末条。
【末那识】 八识中之第七识;华译思量,又译作意,它恒常在审察,恒常在思量,在审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阿赖耶识为我,因为有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跟著它,故我执的成见很深,许多烦恼便是这末那识的执著而生起的。
【本心】 自己本来的心。
【本位】 本来的位子,也就是本来的身。
【本地】 本来的地位。
【本师】 根本的教师。佛教以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教师,其余为受业之师。
【本教】 根本的教法,如一乘教是,为二教之一。
【本惑】 又名根本惑,或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
《佛学常见辞汇 (四画~六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