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一、生生不可說,藏教說能生之因緣,所生之諸法,俱爲實有,故雲生生;二、生不生不可說,通教說能生所生之當體即空,故雲生不生;叁、不生生不可說,別教說真如不生之理,生十界差別之事,故雲不生生;四、不生不生不可說,圓教說真如之理與十界之事無二,故雲不生不生。上述四者之所以說不可說,那是因爲此四教之理,只可以智證,不可以言說,其理本來是無說的。
【四不可思議】 世界不可思議、衆生不可思議、龍不可思議、佛土境界不可思議。
【四天下】 須彌山東南西北之四大洲,又名四天下。
【四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四天王天】 四天王所居住的天界,在須彌山腰,六欲天之第一重。
【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四念住】 又名四念處。見四念處條。
【四念處】 又名四念住,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身念處是觀身不淨;受念處是觀受是苦;心念處是觀心無常;法念處是觀法無我。此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爲體,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四正勤】 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此四正勤就是精進,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以策勵身口意,斷惡生善。
【四正勝】 與四正勤同。
【四神足】 又名四如意足,是叁十七道品中四正勤所修的行品,也就是用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願皆得,故名如意足。欲神足是欲望成就,勤神足是精進無間,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觀神足是心不馳散。
【四無明】 一、纏無明,纏即纏縛,謂由于此無明之惑的纏縛,使人不能出離生死;二、隨眠無明,謂無明煩惱長時隨逐眠伏于第八阿賴耶識中;叁、相應無明,謂意識緣于六塵之境,識與境相應,而起無明煩惱;四、獨頭無明,又名不共無明,謂未有六塵之境相對,而意識獨緣想六塵之境,因識與境不相應,無明獨起,所以叫做獨頭無明。
【四惡趣】 又名四惡道,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
【四邪命】 四種的邪命食。比丘不乞食,亦不弘法,但作不如法之事,以維持其生命,叫做邪命。一、種值田園,和合湯藥,名下食。二、仰觀星宿,推測盈虛,名仰口食。叁、谄媚豪貴,遊說四方,名方口食。四、以咒術呼召鬼神,以及蔔卦、算命、看相爲業者,名維口食。
【四梵行】 又名四梵住,即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因此四心爲生于梵天的資糧,故名四梵行。
【四吠陀】 梨俱吠陀、沙磨吠陀、夜柔吠陀、阿阇婆吠陀。梨俱吠陀是宗教的贊歌,沙磨吠陀是祭祀儀式的頌文,夜柔吠陀是祭祀儀式的歌詞,阿阇婆吠陀是俗世相傳的咒術。吠陀是明智的意思。
【四阿含】 四部阿含經,即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
【四善根】 1.指小乘之暖、頂、忍、世第一法。聲聞乘行人修五停心觀及四念處觀之後,接著須修四谛觀。當無漏智火將生,心中光明啓發之時,名爲暖位;進而智慧增長,達于頂點,名爲頂位;再進而明四谛之理,其心堅住,決定不移,名爲忍位;更進而到達有漏智的最終點,在世間有情之中,最爲殊勝,名爲世第一法。3.指大乘之暖、頂、忍、世第一法。以佛覺爲己心,如火欲燃,名爲暖;以自心成佛,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爲頂;印持無所取之境,順忍所無取之心識,名爲忍(暖位以佛覺爲己心,頂位以自心爲佛境,忍位則覺于中道);由此更進,則迷覺兩忘,中邊不立,雖未至初地見道之出世間,然已到世間的最後邊際,縱屬有漏,但在世間已是第一,名世第一。在此大乘暖、頂、忍、世第一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尋思觀,觀所取空,後二位修四如實智,觀能所二取皆空。
【四熏習】 無明熏習、妄心熏習、妄境界熏習、淨法熏習。
【四煩惱】 與末那識時常相應的四種根本煩惱,即我癡、我見、我慢、我愛。
【四威儀】 行、住、坐、臥。
【四歸法】 歸佛、歸法、歸僧、歸戒。
【四識住】 色識住、受識住、想識住、行識住。因上述四蘊爲識所依所住,故名爲識住。
【四顛倒】 1.指凡夫的四倒,即一、常顛倒,無常認爲有常;二、樂顛倒,以苦當作樂;叁、淨顛倒,以不淨爲淨;四、我顛倒,無我認爲有我。2.指二乘的四倒,即一、無常顛倒,于涅槃之常而計無常;二、無樂顛倒,于涅槃之樂而計無樂;叁、無我顛倒,于涅槃之我而計無我;四、無淨顛倒,于涅槃之淨而計無淨。
【四攝法】 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布施攝是對于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愛語攝是隨著衆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令他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以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利行攝是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于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爲,感化衆生共修佛道,以達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攝是修菩薩道者,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而度化之。菩薩濟度衆生,必須先行此四攝法,使衆生愛我敬我信我,然後方能聽我勸導,修行佛道。
【四尋思】 一、名尋思,即推求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實。二、事尋思,即推求五陰等事,皆系心識上變似的相分,因緣所成,離識非有,無有自性。叁、自性假立尋思,即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獨立性,皆不可得。四、差別假立尋思,即推求諸法名或事的差別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實。行者對此四法,尋求思察,皆假有實無,名四尋思觀。
【四尋思觀】 在大乘叁賢和十聖的中間,尚須經過四加行,作爲進入初地的准備,所謂四加行者,即修四尋思觀,修之能得四如實智。見四尋思條。
【四無畏】 又名四無所畏,無畏是教化他人的心沒有懼怕。有佛四無畏與菩薩四無畏二種。見佛四無畏或菩薩四無畏條。
【四無量心】 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與一切衆生樂,名慈無量心;拔一切衆生苦,名悲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名喜無量心;如上叁心,舍之而不執著,或怨親平等,不起愛憎,名舍無量心。因此四心普緣無量衆生,引生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則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四無礙智】 又名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即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說無礙。法無礙智是通達諸法的名字,分別無滯;義無礙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達無礙;詞無礙智是通曉各種言語,能隨意演說;樂說無礙是辯說法義,圓融無滯,爲衆生樂說自在。
【四無礙解】 見四無礙智條。
【四無礙辯】 見四無礙智條。
【四無閡智】 與四無礙智同。
【四種人】 順流者、逆流者、中住者、得度者。順流者是順著生死而流轉的人;逆流者是發奮去除煩惱以截斷生死之流轉的人;中住者是大乘行者爲度有情而出生入死,住于其中;得度者是精修涅槃之法而得度到彼岸的人。
【四種死】 人死亡的四種因由,即壽盡財不盡死(壽命盡而死),財盡壽不盡死(因貧困而饑死凍死),壽盡財盡死(因貧困與壽命盡而死),壽不盡財不盡死(即各種的橫死)。
【四種我】 凡夫妄計之我、外道之神我、叁乘之假我、法身之大我。
【四種往生】 正念往生、狂亂往生、無記往生、意念往生。正念往生是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而得往生;狂亂往生是人在生時作惡多端,臨終時見到地獄之猛火一時俱來苦逼,于狂亂中,忽然遇到善知識教他作一聲或十聲之念佛,即得往生;無記往生是人于平日發心皈命于佛,到臨終時,雖然心神衰弱而成爲無記(非善非惡),不能念佛,但是乘著他以前念佛的功德而得往生;意念往生是人臨命終時,雖然不能出聲念佛,但中意念阿彌陀佛,一樣可以往生。
【四種念誦】 1.一、音聲念誦,即發聲念誦;二、金剛念誦,即聲在唇齒之間;叁、叁摩地念誦,即定心一境而觀真言之文字;四、真實念誦,也是定心一境而觀文字的實相。2.一、音聲念誦;二、叁摩地念誦;叁、金剛念誦;四、降魔念誦。以上叁者與上述相同,而降魔念誦是內住悲心,外現嗔怒的一種高聲念誦。
【四種涅槃】 法相宗所立。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即雖有種種的煩惱,但其自性清淨,湛如虛空,離諸一切分別之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聖者能親證,其性原是寂靜。二、有余依涅槃,即生死之因與惑業雖盡,但猶余有漏依身之苦果。叁、無余依涅槃,即不但生死之因與惑業已盡,同時連依身之苦果亦滅,使之畢竟不生。四、無住處涅槃,是斷所知障所顯的真如,所知障爲智之障,二乘人因有所知障,不明白生死涅槃無差別的道理,所以固執生死爲可厭,涅槃爲可欣,佛斷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時,對生死與涅槃無厭欣之情,因有大智,故住于生死,因有大悲,故不住于涅槃,以利樂盡未來際之有情,故謂之爲無住處,利樂之用雖常起,而亦常寂,故稱爲涅槃。
【四種資糧】 福德資糧、智德資糧、先世資糧、現法資糧。福德資糧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資糧即由修習正觀而得之妙智,亦即六度中之第六度;先世資糧即由宿世積集之善根,在今生自然而有之福智資糧;現法資糧即在今生所修習之福智資糧。
【四種輪王】 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在增劫人壽由十歲增至二萬歲時,鐵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洲;人壽增至四萬歲時,銅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洲及東勝身洲二大洲;人壽增至六萬歲時,銀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洲及東勝身洲與西牛貨洲叁大洲;人壽增至八萬四千歲時,金輪王出現,統轄四天下了。
【四種平等】 相…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