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漏落于叁惡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煩惱之法就叫做有漏法,而世間的一切有爲法,都是有煩惱的有漏法。
【有漏因】 指招感叁界果報的業因,包括五逆十惡五戒十善等是。
【有漏果】 有漏業因所招感的果報,如人間天上乃至于地獄等是。
【有漏禅】 有漏的禅定,也就是不究竟的禅定,如四禅、四無色定、四梵行等是。
【有漏斷】 以有漏的道法去斷除煩惱,如凡夫修行有漏的六行觀以斷除七十二品之修惑是。
【有漏智】 又名世俗智,即帶有煩惱的智慧。
【有漏善法】 帶有煩惱的善法,如五戒十善是。
【有漏淨土】 依有漏心而變現的國土。
【有余土】 方便有余土的簡稱,四土之一,爲無明未盡的人所生的國土,亦即斷除了世界之煩惱的聖者(阿羅漢)死後所生的地方,在叁界之外。依小乘的說法,阿羅漢得了無余涅槃之後,即畢竟不生,不會再有生處,但是大乘卻認爲阿羅漢不是畢竟不生,當他們把叁界的生死斷盡了,便生到界外的有余土去,因此小乘所說的無余涅槃,其實還是有余涅槃。
【有余涅槃】 1.依小乘的說法,阿羅漢惑業已盡,生死已了,而身體尚在,名有余涅槃,或有余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雖盡,但還余有漏的依身在,待到依身亦亡,則名無余涅槃,或無余依涅槃。2.依大乘的說法,菩薩變易生死之因盡,叫做有余涅槃,要到變易生死之果盡,獲得佛之常身後,才叫做無余涅槃。3.就大小相對說,小乘的無余涅槃,因尚有惑業苦之殘余,故叫做有余;至于大乘的無余涅槃,因究竟而無殘余,故叫做無余。
【有余依涅槃】 簡稱有余涅槃。見有余涅槃條。
【有想天】 在一切的天中,除了無想天與非想非非想天之外,其他都是有想天。
【有想無想】 有想與無想的衆生。
【有所得】 有法可得的意思。
【有覆無記】 非善非惡,謂之無記,第八識是無覆無記,第七識是有覆無記,有覆即有染汙之義,因爲它有四煩惱相應而起,所以有染汙。
【有體施設假】 二假之一,即在無名的事物上施設一個假名的意思。
【有覺有觀叁昧】 叁叁昧之一。見叁叁昧條。
【次第緣】 又名等無間緣。見四緣條。
【次第叁觀】 修天臺空假中叁觀,先從假入空,次從空入假,後乃雙離空假,入中道第一義觀,名次第叁觀。
【死有】 四有之一。見四有條。
【死相】 人死亡時的相狀。由死亡時的相狀可以驗知其人將來投生之處。瑜伽論立死相有六驗,即一、若作善之人將死時,先自足冷至臍,臍上猶溫,而後氣盡者,即生人中;二、若作善之人,頭頂皆溫,而後氣盡者,即生天上;叁、若自頂冷至臍,腰下猶溫,而後氣盡者,即生餓鬼中;四、若自頂冷至膝,膝下猶溫,而後氣盡者,即生畜趣中;五、若自頂冷至足,足底猶溫,而後氣盡者,即生地獄中;六、若羅漢聖人要入涅槃,或心或頂數日皆溫。
【死魔】 死亡使人在這一生中無法再繼續修行佛法,故謂死爲魔。四魔之一。
【汙染】 爲汙垢所染。
【汙家】 比丘拿東西送給在家人,希望得到的人生起報恩的心,可是不得到的人便很不高興,這樣有傷平等施心,這情形叫做汙家,是比丘所應當心的行爲。
【灰河地獄】 十六遊增地獄之一。
【灰身滅智】 二乘人斷了叁界的煩惱之後,便入于火光叁昧中,燒身滅心,而歸于空寂無爲的涅槃境界,這也是二乘行者的最終目的。
【牟尼】 華譯爲寂,或寂默,或寂靜等。
【牟尼王】 寂靜之王,爲佛的尊號。
【牟尼仙】 修寂靜行的仙人的通稱。
【牟尼業】 一切聖者寂靜的勝業。
【百劫】 一百個大劫。
【百苦】 叁界二十五有,各有生住異滅四相,合之便是百苦。生住異滅就是無常,無常就是苦。
【百丈】 指唐時洪州百丈山懷海禅師,他始創禅門的規式,即百丈清規是。
【百丈野狐】 有一老人,在百丈禅師處聽法,對百丈說:昔我住此山,有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我答他:“不落因果”,以此錯誤,五百世墮野狐身,請和尚爲我下一轉語,師說:你問吧,老人便問,師答:“不昧因果”,老人大悟說:今我已脫野狐身,明日在山後,乞依亡僧之例焚化我身。
【百界】 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十界,每界各具十界,乘之便是百界。
【百界千如】 天臺宗認爲一切法,都是真如實相,或名爲如,或稱如是。十法界中,一、外顯的形相,名如是相;二、內具的理性,名如是性;叁、所具的體質,名如是體;四、由體所生的力用,名如是力;五、所造的作業,名如是作;六、由作所種的因,名如是因;七、助因生果的助緣,名如是緣;八、由緣發生的結果,名如是果;九、所招的報應,名如是報;十、以上相爲本,報爲末,最後的歸趣即究竟,名如是本末究竟。十界中的每一界,情與無情,色心萬法,皆具此十如是。但此十法界的每一界,又皆具有十界,所以才能昨日地獄,今日人間,他日畜生,再他日聲聞緣覺等。十界各具十界,則成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名具有上述的十如,則成千如,此百界千如,是天臺對于萬法的觀感。
【百衲衣】 很多補綴的衣,亦即僧衣。
【百八鍾】 晨昏各打大鍾一百○八下,以驚醒一百○八煩惱。
【百一供身】 又名百一物,或百一衆具,百是指比丘于叁衣六物之外的種種雜具。在許多的雜具中,比丘只能蓄留一種,謂之百一供身,一種以外的,叫做長物。比丘的根性有叁品,上品只蓄叁衣,中品加蓄百一,下品加蓄長物。
【百一衆具】 與百一供身同。
【百八煩惱】 一百○八種煩惱。與百八結業同。
【百八結業】 又名百八煩惱,即一百○八種煩惱,結是煩惱的別名,由煩惱而生的種種惡業,叫做結業。百八者,叁界之見惑有八十八使,修惑有十使,合稱爲九十八隨眠,再加上無慚、無愧、嫉、悭、悔、睡眠、掉舉、昏沈、嗔忿、覆等十纏,便成爲一百○八。
【百光遍照王】 大日如來。
【竹園】 竹林精舍。
【竹林精舍】 又名竹園,爲頻婆娑羅王建築以供佛說法的道場,在王舍城,也是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廟。
【老苦】 四苦之一。見四苦條。
【老婆】 親切叮咛之義。
【老婆禅】 親切叮咛之禅。
【耳根】 六根之一。見六根條。
【耳識】 六識之一。見六識條。
【肉山】 比丘虛受信衆的布施,死後成爲一座大肉山,以償還其債。
【肉心】 肉團心,即心髒。
【肉眼】 人間肉身之眼,爲五眼之一。
【肉燈】 割肉燃燈以供養佛。
【肉身菩薩】 又名生身菩薩,即此父母所生之身已是菩薩。
【自力】 衆生自己修行的力量。
【自在】 1.進退無礙的意思。2.指吾人的心完全脫離了煩惱的系縛而通達無礙。
【自在天】 見大自在天條。
【自在王】 大日如來的尊稱。
【自性】 諸法各自有其不改變不生滅的自性,故一切現象的本體或一切心相的性體,叫做自性。
【自性行】 四種性行之一。
【自性戒】 又名本性戒,即不待佛製,自性便可受持的戒,如十善戒是。
【自性身】 四身之一。見四身條。
【自性叁寶】 自性本具的叁寶,如衆生具有靈明覺照的佛性爲佛寶,其性常寂圓淨爲法寶,有融妙和樂義爲僧寶。
【自性彌陀】 自性就是彌陀。依心性的道理說,自他本來是不二的,念佛人不生不滅的心性與彌陀佛不生不滅的心性毫無差異,故念彌陀即是念自性之佛。
【自性清淨心】 又名如來藏心,吾人本具的心,自性清淨,離一切的妄染,故雲自性清淨心。
【自性五分法身香】 見五分法身香條。
【自相】 一切事物,皆有自共二相。見共相條。
【自相空】 十八空之一。
【自恣】 僧衆于七月十五日,結夏安居已畢,便在大會中,任由衆人恣舉自己所犯之罪,並對著其他比丘作忏悔,叫做自恣,又名隨意,即可以任由他人隨意檢舉自己的罪過。
【自恣日】 指結夏安居的最後一日。
【自恣犍度】 二十犍度之一。
【自調】 聲聞緣覺的修行方法,其方法是自調自淨自度。智度論說:“求福德皆爲自調自淨自度。持戒是自調,修禅是自淨,智慧是自度。複次,自調者正語正業正命,自淨者正念正定,自度者正見正思惟正方便。”
【自調自淨自度】 見自調條。
【自證】 親自證悟和體驗。
【自證身】 五種法身中之法界身及四種法身中之自性身。
【自證分】 見四分條。
【自心佛】 自己心裏的佛。因自己的本性,原是與佛一樣的。
【自體分】 與自證分同。
【自乘果】 叁乘各自的聖果。
【自比量】 因明叁量之一。見叁量條。
【自行化他】 又叫做自利利他,即一方面自己修行一方面又教化他人。
【自受自用】 見報身條。
【至教量】 又名聖教量、正教量、聲量等,爲叁量之一。見叁量條。
【至德具足益】 謂信仰阿彌陀佛而念佛的人,現世就能具足無上的功德。
【舌舌】 諷誦經偈時,因爲念得很快,所以將文字的聲音省略,如念南無阿彌陀佛,只念做南無佛是。
【舌相】 佛叁十二相之一。佛有廣長舌相,此相乃是表示多生多世都不妄語。
【舌根】 六根之一。見六根條。
【舌識】 六識之一。見六識條。
【行】 指身口意的造作。
【行人】 修行的人。
【行法】 修行的方法。
【行果】 修行與果報。
【行者】 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頭發修行的人。
【行苦】 叁苦之一。見叁苦條。
【行相】 行事的相狀。行相有粗有細,如前六識的行相粗而易知,第八識的行相細而難明。
【行腳】 禅僧爲了尋師訪友及求證佛法而到處旅行。
【行舍】 行是修行,舍是舍棄,即修行人應舍棄我相和法相,亦即行一步舍一步的修善。
【行陰】 五蘊中之行蘊。
【行教】 偏重于修行的教法。
【行業】 1.身口意所造作的業。2.可以召感苦果的善惡行爲。
【行解】 修行和知解。
【行樹】 成列的樹林。
【行願】 1.實行和心願。2.實踐自己的願望。
【行證】 修行和證悟。
【行蘊】 五蘊之一。見五蘊條。
【行供養】 修行善法以供養諸佛。
【行不退】 永不退失菩薩的大行。
【行滿成佛】 見四滿成佛條。
【行境十佛】 修行圓滿而證得無上境界的十種佛,即願佛、業報佛、住持佛(又名正覺佛)、法界佛、心佛、叁昧佛、性佛(又名本性佛)、如意佛(又名隨樂佛)。
【衣】 指出家人所穿的袈裟。
【衣法】 衣指出家人的袈裟,法指正法,內傳法以印證宗門的佛心宗旨,外傳衣以表示師承的信實無虛。
【衣缽】 衣指袈裟,缽是出家人用來盛施主供養食物的應器,二者都是出家人重要的法物,並可作師承的信證,衣缽的授受即代表著心法的接受。
【西天】 指印度,因印度在中國的西方。
【西牛貨洲】 位在須彌山西方的大洲名,因其地多牛,以牛爲貨易,故名爲牛貨。
【西方淨土】 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西方同居土】 指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因其土凡夫與佛菩薩共同居住。
【伎樂】 音樂。
【任運】 任法之自然運動,不加人工的造作。
【吉祥天】 吉祥天女。
【吉祥坐】 坐相之一,即先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再以右足置于左腿上的一種坐法。
【吉祥忏法】 金光明忏法的別名,因金光明忏法是以吉祥天爲道場之主。
【同體大悲】 謂佛的法身,與衆生的法身是共同的,自己和他人,沒有分別,視他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