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頂經 題解

  題解

  《金剛頂經》是梵文本十萬頌十八會的通稱,是金剛界的本經,爲密教所依叁部根本經典之一。

  此經又名《攝大乘現證經》、《金剛頂瑜伽真實大教王經》、《大教王經》,全稱《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該經題的意思有多種解釋。一般說來,金剛是譬喻,表示一切如來法身如金剛一樣堅固不壞,無有生滅,無始無終;由于此經在一切大乘法中最爲尊上,好像人的頭頂,所以稱爲金剛頂。

  一切如來,在經中有叁個意思:一指大日如來;二指大日、不動、寶生、阿彌陀、不空成就五如來;叁指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真實,是說如來已證得如實理、如實知,遠離一切虛假。因爲此經所說顯、密教義,涵攝一切大乘教法,所以稱爲攝大乘。現證,即立刻證得佛菩提之意。

  此經廣泛宣說金剛界佛部(以大日如來爲部主)、金剛部(以不動如來爲部主)、寶部(以寶生如來爲部主)、蓮華部(以阿彌陀如來爲部主)、羯磨部(以不空成就如來爲部主)五部和身口意叁密以及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法界體性智五智成佛等意,理事具足,窮盡了諸佛的本意,因此稱作大教王經。

  一般認爲,《金剛頂經》在印度出現的年代,略晚于《大日經》,約在七世紀末葉。産生于東南印度。最初流傳于德幹高原、西南印度等地,後隨密教的發展而向南印度和東北印度傳播,大約在八世紀初始成爲密教修習的主要儀軌。

  根據密教傳統說法及有關經錄記載,此經的梵本共有叁種本子:㈠廣本,又名無量頌本,但僅是傳說,未見流通。㈡大本,即十萬頌本。相傳爲金剛智從龍智所學,將欲傳到中國來,而因海風漂沒,中途失去。㈢略本,爲四千頌本。大本《金剛頂經》,共計十萬頌十八會,合叁百卷。我國不曾有全譯本,但節譯本爲數不少,從唐至宋,前後共有十九種左右。

  其中以唐代不空譯本爲最多,共有十二種,分別是:《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一卷,相當于十八會中的初會和第六會,兼雜有其他各會的內容;《金剛頂叁十七尊分別聖位經》一卷,相當于初會之初品;《金剛頂壽命陀羅尼經》一卷、《金剛頂壽命陀羅尼儀軌經》一卷,以上二經相當于初會第二品;《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昧耶經》一卷、《金剛頂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會普賢修行念誦儀軌》一卷,以上二經相當于第六會;《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秘密修行念誦儀軌》一卷,相當于第十叁會;《金剛頂勝初瑜伽中略出大樂金剛薩埵念誦儀軌》一卷、《金剛頂勝初瑜伽普賢念誦法》一卷、《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一卷,以上叁經相當于第八會;《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二卷,其內容基本上與《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相同;《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叁卷,相當于初會初品的全譯。

  唐代金剛智所譯《金剛頂經》節本有叁種:一名爲《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四卷,相當于初會的略說,兼雜有其他會的內容;一名爲《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只經》二卷,內容涵攝十八會的總體思想;另一名爲《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叁摩地法》一卷,相當于初會初品所說一印曼茶羅的內容。唐善無畏所譯僅一種,題爲《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相當于初會第四品。唐罽賓叁藏般若所譯亦一種,題爲《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叁卷,相當于初會初品的內容。

  北宋施護所譯兩種:一名爲《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叁昧大教王經》叁十卷,等于初會四品的全譯;另一名爲《佛說一切如來金剛叁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七卷,相當于第十五會。北宋法賢所譯一種,題爲《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叁昧大教王經》七卷,相當于第六會。

  在上述所有節譯本中,最著名的是不空所譯叁卷本的《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金剛智所譯四卷本的《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以及施護所譯叁十卷本的《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叁昧大教王經》。這叁個譯本都可以稱作《金剛頂經》,但通常所說的是指不空的譯本。

  這裏選錄的,就是不空所譯叁卷本的《金剛頂經》。所用的本子是《頻伽藏》本。此爲日本入唐八家(「東密」五人;空海、圓行、常曉、宗叡、惠運。「臺密」叁人:最澄、圓仁、圓珍)「請來本」與高麗本和中國宋、元、明本及靈雲本校勘後所用的本子。

  不空所譯叁卷本的《金剛頂經》,是十八會中初會初品〈金剛界品〉的全譯,主要內容可以分爲以下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說初品中有六曼茶羅,即金剛界大曼茶羅。又說大日如來受用身以五相——通達本心、修菩提心、成金剛心、證金剛身、五佛圓滿——現證成等正覺。

  第二部分:說陀羅尼曼茶羅具有叁十七尊,並都住波羅蜜形,廣說入曼茶羅儀軌,爲弟子授四種眼,說四種法。

  第叁部分:說微細金剛曼茶羅也具有叁十七尊,並于金剛杵中各持定印,廣說入曼茶羅儀軌,使弟子的心得以勝任、調柔和自在無礙。同時說微細金剛定,修四靜慮法、四無量心及叁解脫門。

  第四部分:說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茶羅也具有叁十七尊,各持標幟供養而住。再說入曼茶羅法,相互說受十六大供養法。

  第五部分:說四印曼茶羅法,弟子受四種速成就法。

  第六部分:說一印曼茶羅,如果持誦大日如來真言和金剛薩埵名號,即具有十七尊。同時也說入曼茶羅儀軌,給弟子授共行法,修習集本尊叁摩地。

  順便提一下初會其他叁品的大致內容,第二品〈降叁世品〉,說的是十種曼茶羅,其中有大佛頂、光聚佛頂及一字頂輪法等;第叁品〈遍調伏品〉,說六種曼茶羅,其中有蓮華部觀自在法;第四品〈一切義成就品>,也說六種曼茶羅,其中有寶部虛空藏法。

  當然,叁卷本的《金剛頂經》與大本十萬頌相比,幾乎微不足道,但它的內容基本囊括了大本所闡述的主要思想。未選錄的部分占絕大多數,除初會外,還有十七會。它們分別是:第二會<一切如來秘密主瑜伽>、第叁會<一切如來教集瑜伽>、第四會<降叁世金剛瑜伽>、第五會<世間出世間金剛瑜伽>、第六會<大安樂不空叁昧耶真實瑜伽>、第七會<普賢瑜伽>、第八會<勝初瑜伽>、第九會<一切如來集會拏吉尼戒網瑜伽>、第十會<大叁昧耶瑜伽>、第十一會<大乘現證瑜伽>、第十二會<叁昧耶最勝瑜伽>、第十叁會<大叁昧耶真實瑜伽>、第十四會<如來叁昧耶真實瑜伽>、第十五會<秘密集會瑜伽>、第十六會<無二平等瑜伽>、第十七會<如虛空瑜伽>和第十八會<金剛寶冠瑜伽>。

  然而,這些內容都與密教的修行儀軌和以大日如來爲受用身,宣揚「五佛顯五智」等思想有關。十七會中,差不多每會都說曼茶羅儀軌,而第二會、第十六會等則以說實相義理爲主,即是比較明顯的例子。

  雖然《金剛頂經》的節譯本有多種,但譯者卻只有不空、金剛智、善無畏、罽賓叁藏般若、施護和法賢六人。這裏逐一作簡要的介紹。

  不空(Amoghavajra,公元七O五--七七四年),名智藏、不空智,灌頂號爲不空金剛。本爲北天竺婆羅門族。幼年失怙,出家拜金剛智爲師。後隨同來中國(一說爲西域人,幼年隨舅父到內地)。開元十二年(公元七二四年),他二十歲,于洛陽廣福寺受具足戒。此後數十年間學習佛教律儀和漢文、梵文經論,並開始參與金剛智的譯場,傳授五部密法。而且常隨金剛智往返于東、西兩京之間。

  開元二十九年(公元七四一年),唐玄宗诏許金剛智和弟子回國。但金剛智從長安到洛陽時即生病,並于同年八月圓寂。不空奉其遺命,仍想前往天竺。但此時,他又接到玄宗命令,讓他赍送國書去師子國(今斯裏蘭卡)。

  于是,他率領弟子含光、惠(上“鞏”下“言”)等叁十七人,于十二月上昆侖舶(一說爲天寶二年,即公元七四叁年),取道诃陵國(今爪哇中部地區),在一年內即到達師子國。師子國王因不空是大唐來使,隆重接待,把他安置在佛牙寺。不空遂依止普賢阿阇黎,請求開壇重受灌頂。他和弟子含光、惠(上“鞏”下“言”)等同時入壇,受「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和「大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建壇法,前後叁年。期間,不空學無常師,並廣求密教經藏和各種經論,覓得《金剛頂瑜伽經》等八十部、大小乘經論二十部,共一千二百卷。

  天寶五年(公元七四六年),不空攜所得經論返回長安。最初,他奉诏在淨影寺從事譯經和開壇灌頂。他曾被召入宮中,建立曼茶羅,爲皇帝灌頂。天寶九年(公元七五0年),又奉旨返還本國。但不空到韶州時得病,遂不果行。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叁年)因西平郡王哥舒翰的奏請,玄宗又降诏將不空追回。他回長安不久,又奉诏前往河西。還在武威住開元寺,從事譯經灌頂。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七五六年)征召不空入朝,住興善寺開壇灌頂。後來長安被安祿山攻陷,不空仍秘密派人和肅宗通消息。因此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肅宗還都後,不空備受禮遇,他廣譯顯密經典,傳法灌頂。

  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不空上表請搜訪經夾加以修補,並翻譯傳授,被勅許將長安慈恩、薦福等寺,東京聖善、長壽等寺,以及附近各縣的寺舍、村坊,凡是舊日玄奘、義淨、善無畏、菩提流支等所帶來的梵夾,都集中于大興善寺,加以修補和翻譯。永泰元年(公元七六五年),唐代宗賜號「特進試鴻胪卿大廣智叁藏」。特進,是唐代官名,爲文散官之第二階,相當于正二品;試,即試用;鴻胪卿,即鴻胪寺之主官,主要職掌賓客及祭祀禮儀之事。可見禮遇之隆。

  晚年,不空遣弟子含光到五臺山造金閣寺和玉華寺,此後該地遂成密教之重心。大曆九年(公元七七四年),不空入滅,世壽七十,谥號「大辯正廣智不空叁藏和尚」。其譯本密教類的有《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論》、《叁十七尊出生義》、《金剛頂經義訣》、《…

《金剛頂經 題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頂經 1 卷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