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金刚顶经》是梵文本十万颂十八会的通称,是金刚界的本经,为密教所依三部根本经典之一。
此经又名《摄大乘现证经》、《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大教王经》,全称《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该经题的意思有多种解释。一般说来,金刚是譬喻,表示一切如来法身如金刚一样坚固不坏,无有生灭,无始无终;由于此经在一切大乘法中最为尊上,好像人的头顶,所以称为金刚顶。
一切如来,在经中有三个意思:一指大日如来;二指大日、不动、宝生、阿弥陀、不空成就五如来;三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真实,是说如来已证得如实理、如实知,远离一切虚假。因为此经所说显、密教义,涵摄一切大乘教法,所以称为摄大乘。现证,即立刻证得佛菩提之意。
此经广泛宣说金刚界佛部(以大日如来为部主)、金刚部(以不动如来为部主)、宝部(以宝生如来为部主)、莲华部(以阿弥陀如来为部主)、羯磨部(以不空成就如来为部主)五部和身口意三密以及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法界体性智五智成佛等意,理事具足,穷尽了诸佛的本意,因此称作大教王经。
一般认为,《金刚顶经》在印度出现的年代,略晚于《大日经》,约在七世纪末叶。产生于东南印度。最初流传于德干高原、西南印度等地,后随密教的发展而向南印度和东北印度传播,大约在八世纪初始成为密教修习的主要仪轨。
根据密教传统说法及有关经录记载,此经的梵本共有三种本子:㈠广本,又名无量颂本,但仅是传说,未见流通。㈡大本,即十万颂本。相传为金刚智从龙智所学,将欲传到中国来,而因海风漂没,中途失去。㈢略本,为四千颂本。大本《金刚顶经》,共计十万颂十八会,合三百卷。我国不曾有全译本,但节译本为数不少,从唐至宋,前后共有十九种左右。
其中以唐代不空译本为最多,共有十二种,分别是:《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一卷,相当于十八会中的初会和第六会,兼杂有其他各会的内容;《金刚顶三十七尊分别圣位经》一卷,相当于初会之初品;《金刚顶寿命陀罗尼经》一卷、《金刚顶寿命陀罗尼仪轨经》一卷,以上二经相当于初会第二品;《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一卷、《金刚顶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会普贤修行念诵仪轨》一卷,以上二经相当于第六会;《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一卷,相当于第十三会;《金刚顶胜初瑜伽中略出大乐金刚萨埵念诵仪轨》一卷、《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念诵法》一卷、《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一卷,以上三经相当于第八会;《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二卷,其内容基本上与《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相同;《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三卷,相当于初会初品的全译。
唐代金刚智所译《金刚顶经》节本有三种:一名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四卷,相当于初会的略说,兼杂有其他会的内容;一名为《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只经》二卷,内容涵摄十八会的总体思想;另一名为《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一卷,相当于初会初品所说一印曼茶罗的内容。唐善无畏所译仅一种,题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相当于初会第四品。唐罽宾三藏般若所译亦一种,题为《诸佛境界摄真实经》三卷,相当于初会初品的内容。
北宋施护所译两种:一名为《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等于初会四品的全译;另一名为《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七卷,相当于第十五会。北宋法贤所译一种,题为《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相当于第六会。
在上述所有节译本中,最著名的是不空所译三卷本的《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金刚智所译四卷本的《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以及施护所译三十卷本的《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这三个译本都可以称作《金刚顶经》,但通常所说的是指不空的译本。
这里选录的,就是不空所译三卷本的《金刚顶经》。所用的本子是《频伽藏》本。此为日本入唐八家(「东密」五人;空海、圆行、常晓、宗叡、惠运。「台密」三人:最澄、圆仁、圆珍)「请来本」与高丽本和中国宋、元、明本及灵云本校勘后所用的本子。
不空所译三卷本的《金刚顶经》,是十八会中初会初品〈金刚界品〉的全译,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说初品中有六曼茶罗,即金刚界大曼茶罗。又说大日如来受用身以五相——通达本心、修菩提心、成金刚心、证金刚身、五佛圆满——现证成等正觉。
第二部分:说陀罗尼曼茶罗具有三十七尊,并都住波罗蜜形,广说入曼茶罗仪轨,为弟子授四种眼,说四种法。
第三部分:说微细金刚曼茶罗也具有三十七尊,并于金刚杵中各持定印,广说入曼茶罗仪轨,使弟子的心得以胜任、调柔和自在无碍。同时说微细金刚定,修四静虑法、四无量心及三解脱门。
第四部分:说一切如来广大供养羯磨曼茶罗也具有三十七尊,各持标帜供养而住。再说入曼茶罗法,相互说受十六大供养法。
第五部分:说四印曼茶罗法,弟子受四种速成就法。
第六部分:说一印曼茶罗,如果持诵大日如来真言和金刚萨埵名号,即具有十七尊。同时也说入曼茶罗仪轨,给弟子授共行法,修习集本尊三摩地。
顺便提一下初会其他三品的大致内容,第二品〈降三世品〉,说的是十种曼茶罗,其中有大佛顶、光聚佛顶及一字顶轮法等;第三品〈遍调伏品〉,说六种曼茶罗,其中有莲华部观自在法;第四品〈一切义成就品>,也说六种曼茶罗,其中有宝部虚空藏法。
当然,三卷本的《金刚顶经》与大本十万颂相比,几乎微不足道,但它的内容基本囊括了大本所阐述的主要思想。未选录的部分占绝大多数,除初会外,还有十七会。它们分别是:第二会<一切如来秘密主瑜伽>、第三会<一切如来教集瑜伽>、第四会<降三世金刚瑜伽>、第五会<世间出世间金刚瑜伽>、第六会<大安乐不空三昧耶真实瑜伽>、第七会<普贤瑜伽>、第八会<胜初瑜伽>、第九会<一切如来集会拏吉尼戒网瑜伽>、第十会<大三昧耶瑜伽>、第十一会<大乘现证瑜伽>、第十二会<三昧耶最胜瑜伽>、第十三会<大三昧耶真实瑜伽>、第十四会<如来三昧耶真实瑜伽>、第十五会<秘密集会瑜伽>、第十六会<无二平等瑜伽>、第十七会<如虚空瑜伽>和第十八会<金刚宝冠瑜伽>。
然而,这些内容都与密教的修行仪轨和以大日如来为受用身,宣扬「五佛显五智」等思想有关。十七会中,差不多每会都说曼茶罗仪轨,而第二会、第十六会等则以说实相义理为主,即是比较明显的例子。
虽然《金刚顶经》的节译本有多种,但译者却只有不空、金刚智、善无畏、罽宾三藏般若、施护和法贤六人。这里逐一作简要的介绍。
不空(Amoghavajra,公元七O五--七七四年),名智藏、不空智,灌顶号为不空金刚。本为北天竺婆罗门族。幼年失怙,出家拜金刚智为师。后随同来中国(一说为西域人,幼年随舅父到内地)。开元十二年(公元七二四年),他二十岁,于洛阳广福寺受具足戒。此后数十年间学习佛教律仪和汉文、梵文经论,并开始参与金刚智的译场,传授五部密法。而且常随金刚智往返于东、西两京之间。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七四一年),唐玄宗诏许金刚智和弟子回国。但金刚智从长安到洛阳时即生病,并于同年八月圆寂。不空奉其遗命,仍想前往天竺。但此时,他又接到玄宗命令,让他赍送国书去师子国(今斯里兰卡)。
于是,他率领弟子含光、惠(上“巩”下“言”)等三十七人,于十二月上昆仑舶(一说为天宝二年,即公元七四三年),取道诃陵国(今爪哇中部地区),在一年内即到达师子国。师子国王因不空是大唐来使,隆重接待,把他安置在佛牙寺。不空遂依止普贤阿阇黎,请求开坛重受灌顶。他和弟子含光、惠(上“巩”下“言”)等同时入坛,受「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和「大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建坛法,前后三年。期间,不空学无常师,并广求密教经藏和各种经论,觅得《金刚顶瑜伽经》等八十部、大小乘经论二十部,共一千二百卷。
天宝五年(公元七四六年),不空携所得经论返回长安。最初,他奉诏在净影寺从事译经和开坛灌顶。他曾被召入宫中,建立曼茶罗,为皇帝灌顶。天宝九年(公元七五0年),又奉旨返还本国。但不空到韶州时得病,遂不果行。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因西平郡王哥舒翰的奏请,玄宗又降诏将不空追回。他回长安不久,又奉诏前往河西。还在武威住开元寺,从事译经灌顶。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七五六年)征召不空入朝,住兴善寺开坛灌顶。后来长安被安禄山攻陷,不空仍秘密派人和肃宗通消息。因此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肃宗还都后,不空备受礼遇,他广译显密经典,传法灌顶。
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不空上表请搜访经夹加以修补,并翻译传授,被勅许将长安慈恩、荐福等寺,东京圣善、长寿等寺,以及附近各县的寺舍、村坊,凡是旧日玄奘、义净、善无畏、菩提流支等所带来的梵夹,都集中于大兴善寺,加以修补和翻译。永泰元年(公元七六五年),唐代宗赐号「特进试鸿胪卿大广智三藏」。特进,是唐代官名,为文散官之第二阶,相当于正二品;试,即试用;鸿胪卿,即鸿胪寺之主官,主要职掌宾客及祭祀礼仪之事。可见礼遇之隆。
晚年,不空遣弟子含光到五台山造金阁寺和玉华寺,此后该地遂成密教之重心。大历九年(公元七七四年),不空入灭,世寿七十,谥号「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其译本密教类的有《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三十七尊出生义》、《金刚顶经义诀》、《…
《金刚顶经 题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