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顶经 题解▪P2

  ..续本文上一页理趣经》、《金刚顶十八会指归》、《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等;显教类的有《仁王般若经》、《密严经》、《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大方广如来藏经》、《大圣文殊师利赞佛法身礼》等,共七十多部,一百二十余卷。

  金刚智(Vajrabodhi,公元六六九——七四一年),南天竺摩赖耶国人,属婆罗门种姓。十岁出家于那烂陀寺,礼寂静智为师,学习声明。年十五,往西天竺,学习法称的「因明」,后又回那烂陀寺。二十岁时,受具足戒。此后广学大小乘律,又学《百论》、《十二门论》、《般若灯论》等。二十八岁于迦毗罗卫从胜贤钻研《瑜伽师地论》、《唯识论》、《辩中边论》。年三十一,往南天竺,从龙智七年,承事供养,修习《金刚顶瑜伽经》等密教典籍。从此,专心于密乘。后游师子国,登楞伽山,参礼佛迹。

  后又返回南天竺,应国王之请,到中国传法,途经师子国,搭乘波斯商船,至室利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唐开元七年(公元七一九年),携弟子不空到达中国。次年至洛阳,后入长安。先住在慈恩寺,不久移至荐福寺。每于所住之寺,建大曼茶罗坛场,广度四众弟子。从开元十一年(公元七二三年)至十九年(公元七三一年)九年间,他先后译出《金刚顶瑜伽略出念诵经》、《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等密教经典。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七四一年)入寂于洛阳广福寺。唐玄宗勅谥「国师」称号,唐代宗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赐号「大弘教三藏」。

  善无畏(Subhakarasimha,公元六三七——七三五年),与金刚智、不空并称「开元三大士」。原为中天竺摩揭陀国人,是释迦牟尼季父甘露饭王的后裔。年十三,继乌茶国王位,后让位于兄长,于那烂陀寺出家,从以禅、密著名的长老达摩掬多修学密法,受到掬多的赏识,将总持瑜伽三密及诸印契完全传授给他,并接受灌顶,号为三藏。他又周行各地,递礼圣迹,方便教化。八十岁左右,始遵师命,东行弘法,经北印度迦湿弥罗、乌苌等国,到达素叶城,应突厥可汗之请,讲《毗卢遮那经》。再经天山北路,抵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

  唐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到长安,受玄宗礼遇,被尊为「国师」。起先住兴福寺南塔院,后迁往西明寺。次年奉诏开始译经。先于西明寺菩提院译出《虚空藏菩萨求闻持法》一卷。同时,开始寻访未译的密典梵本。先有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沙门无行求法,游历南海、东天竺、中天竺各地,曾住大觉寺、那烂陀寺闻法,并搜求梵本。学毕回国,途经北天竺病逝。所携梵本由同行者带回中国,存于长安华严寺。善无畏与一行同去选取前未曾翻译的密教典籍数种。数年后,善无畏随玄宗至洛阳,继续译经。开元二十三年(公元七三五年)因病示寂于洛阳大圣善寺,年九十九。

  他先后译出《大毗卢遮那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苏悉地羯罗经》、《苏婆呼童子请问经》、《苏悉地羯罗供养法》等密教重要经籍,并讲述《大日经》要义,由弟子一行撰成《大日经疏》二十卷,流行于世。善无畏是中国汉地密教的开山,功不可没。

  罽宾三藏般若,生卒年不详。他身材魁梧,持戒谨严。于唐玄宗末年(天宝十——十四年,即公元七五一——七五五年)来华。在京师充当义学沙门。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七八五——八O四年),般若译出乌茶国王所进献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后分四十卷。当时德宗曾赐紫衣,以示褒奖。唐宪宗亦崇信佛法,于元和五年(公元八一O年)诏令工部侍郎归登、孟简、刘伯刍、萧俛等协助三藏般若从事译经工作。

  他先译出唐高宗时留下的梵本《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宪宗亲自作序,冠于经首,并赐帛奖励,译场中的证义沙门亦有赏赐。后来,三藏般若又于醴泉寺译出密教典籍《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共三卷。以上诸经,后均由僧人玄畅于大中年间(公元八四七——八五九年)奏请入藏。

  施护(公元

  ——一O一七年),生于北天竺迦湿弥罗,是乌填曩国帝释宫寺僧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九八O年),与天息灾(后更名法贤)一同来到汴京(今河南开封)。朝廷为之设立译经院,请他们主持译场,从而恢复了自唐代元和六年(公元八一一年)以来中断已久的译经事业。宋太宗还亲自作<新译三藏圣教序>,冠于各经之首。宋咸平四年(公元一OO一年),法贤、法天先后辞世,译场遂由施护一人主译,惟净等人助译。

  景德五年(公元一OO八年),施护等人建议将宋代所译经卷,继唐《开元》、《贞元》两种经录之后,重编新的经录。得到采纳,后由译场赵安仁、惟净、杨亿等人编成《大中祥符法宝总录》二十二卷。施护的翻译,一直持续到天禧元年(公元一O一七年)病故为止。同时,与法贤、法天等人培养了惟净、澄珠、文一等中国的译经僧。

  他的译经功绩是十分出色的,不但译出大本《金刚顶经》十八会初会的全四品,题为《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而且又译出十八会第十五会《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七卷等,同时还翻译了诸如龙树的《六十颂如理论》、《大乘二十颂论》,陈那的《佛母般若圆集要义论》,三宝尊的《释论》等不少显教方面的论著。

  法贤(公元

  ——一OO一年),原名天息灾,是中天竺惹兰陀难国密林寺僧。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九八O年)来中国。后与法天、施护等人参酌密教仪轨,布置坛场。场内设金刚界的种子圆坛,分布诸尊,称为「大法曼茶罗」。每日用香、华、灯等供养。坛外安排译场职事的座位,从事翻译工作。法贤共译经十余部,其中较著名的有《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是大本《金刚顶经》十八会的第六会)、《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二十卷和《大乘庄严宝王经》、《三身梵赞》、《圣金刚手菩萨一百八名梵赞》、《曼殊室利菩萨吉祥伽陀》、《八大灵塔梵赞》、《犍椎梵赞》等。

  总之,《金刚顶经》作为密教的根本经典之一,对于印度密教的产生和发展,曾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传入中国后又与《大日经》一起,直接促成了中国汉地密教的建立和发展变化。同时,通过日本等国佛教僧侣的中介,传入朝鲜和日本,尤其是对于日本真言宗的奠基和兴盛,产生过极重要的作用。虽然,此经多说曼茶罗仪轨,比较少有义理的阐述,但其中的内容却相当丰富,涉及面广,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掘。

  

  

《金刚顶经 题解》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金刚顶经 1 卷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