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頂經 題解▪P2

  ..續本文上一頁理趣經》、《金剛頂十八會指歸》、《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等;顯教類的有《仁王般若經》、《密嚴經》、《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大方廣如來藏經》、《大聖文殊師利贊佛法身禮》等,共七十多部,一百二十余卷。

  金剛智(Vajrabodhi,公元六六九——七四一年),南天竺摩賴耶國人,屬婆羅門種姓。十歲出家于那爛陀寺,禮寂靜智爲師,學習聲明。年十五,往西天竺,學習法稱的「因明」,後又回那爛陀寺。二十歲時,受具足戒。此後廣學大小乘律,又學《百論》、《十二門論》、《般若燈論》等。二十八歲于迦毗羅衛從勝賢鑽研《瑜伽師地論》、《唯識論》、《辯中邊論》。年叁十一,往南天竺,從龍智七年,承事供養,修習《金剛頂瑜伽經》等密教典籍。從此,專心于密乘。後遊師子國,登楞伽山,參禮佛迹。

  後又返回南天竺,應國王之請,到中國傳法,途經師子國,搭乘波斯商船,至室利佛逝國(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唐開元七年(公元七一九年),攜弟子不空到達中國。次年至洛陽,後入長安。先住在慈恩寺,不久移至薦福寺。每于所住之寺,建大曼茶羅壇場,廣度四衆弟子。從開元十一年(公元七二叁年)至十九年(公元七叁一年)九年間,他先後譯出《金剛頂瑜伽略出念誦經》、《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等密教經典。

  開元二十九年(公元七四一年)入寂于洛陽廣福寺。唐玄宗勅谥「國師」稱號,唐代宗追贈「開府儀同叁司」,並賜號「大弘教叁藏」。

  善無畏(Subhakarasimha,公元六叁七——七叁五年),與金剛智、不空並稱「開元叁大士」。原爲中天竺摩揭陀國人,是釋迦牟尼季父甘露飯王的後裔。年十叁,繼烏茶國王位,後讓位于兄長,于那爛陀寺出家,從以禅、密著名的長老達摩掬多修學密法,受到掬多的賞識,將總持瑜伽叁密及諸印契完全傳授給他,並接受灌頂,號爲叁藏。他又周行各地,遞禮聖迹,方便教化。八十歲左右,始遵師命,東行弘法,經北印度迦濕彌羅、烏苌等國,到達素葉城,應突厥可汗之請,講《毗盧遮那經》。再經天山北路,抵西州(今新疆吐魯番東南)。

  唐開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到長安,受玄宗禮遇,被尊爲「國師」。起先住興福寺南塔院,後遷往西明寺。次年奉诏開始譯經。先于西明寺菩提院譯出《虛空藏菩薩求聞持法》一卷。同時,開始尋訪未譯的密典梵本。先有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沙門無行求法,遊曆南海、東天竺、中天竺各地,曾住大覺寺、那爛陀寺聞法,並搜求梵本。學畢回國,途經北天竺病逝。所攜梵本由同行者帶回中國,存于長安華嚴寺。善無畏與一行同去選取前未曾翻譯的密教典籍數種。數年後,善無畏隨玄宗至洛陽,繼續譯經。開元二十叁年(公元七叁五年)因病示寂于洛陽大聖善寺,年九十九。

  他先後譯出《大毗盧遮那神變加持經》(即《大日經》)、《蘇悉地羯羅經》、《蘇婆呼童子請問經》、《蘇悉地羯羅供養法》等密教重要經籍,並講述《大日經》要義,由弟子一行撰成《大日經疏》二十卷,流行于世。善無畏是中國漢地密教的開山,功不可沒。

  罽賓叁藏般若,生卒年不詳。他身材魁梧,持戒謹嚴。于唐玄宗末年(天寶十——十四年,即公元七五一——七五五年)來華。在京師充當義學沙門。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七八五——八O四年),般若譯出烏茶國王所進獻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後分四十卷。當時德宗曾賜紫衣,以示褒獎。唐憲宗亦崇信佛法,于元和五年(公元八一O年)诏令工部侍郎歸登、孟簡、劉伯刍、蕭俛等協助叁藏般若從事譯經工作。

  他先譯出唐高宗時留下的梵本《本生心地觀經》八卷。憲宗親自作序,冠于經首,並賜帛獎勵,譯場中的證義沙門亦有賞賜。後來,叁藏般若又于醴泉寺譯出密教典籍《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共叁卷。以上諸經,後均由僧人玄暢于大中年間(公元八四七——八五九年)奏請入藏。

  施護(公元

  ——一O一七年),生于北天竺迦濕彌羅,是烏填曩國帝釋宮寺僧人。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九八O年),與天息災(後更名法賢)一同來到汴京(今河南開封)。朝廷爲之設立譯經院,請他們主持譯場,從而恢複了自唐代元和六年(公元八一一年)以來中斷已久的譯經事業。宋太宗還親自作<新譯叁藏聖教序>,冠于各經之首。宋鹹平四年(公元一OO一年),法賢、法天先後辭世,譯場遂由施護一人主譯,惟淨等人助譯。

  景德五年(公元一OO八年),施護等人建議將宋代所譯經卷,繼唐《開元》、《貞元》兩種經錄之後,重編新的經錄。得到采納,後由譯場趙安仁、惟淨、楊億等人編成《大中祥符法寶總錄》二十二卷。施護的翻譯,一直持續到天禧元年(公元一O一七年)病故爲止。同時,與法賢、法天等人培養了惟淨、澄珠、文一等中國的譯經僧。

  他的譯經功績是十分出色的,不但譯出大本《金剛頂經》十八會初會的全四品,題爲《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叁昧大教王經》叁十卷,而且又譯出十八會第十五會《一切如來金剛叁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七卷等,同時還翻譯了諸如龍樹的《六十頌如理論》、《大乘二十頌論》,陳那的《佛母般若圓集要義論》,叁寶尊的《釋論》等不少顯教方面的論著。

  法賢(公元

  ——一OO一年),原名天息災,是中天竺惹蘭陀難國密林寺僧。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九八O年)來中國。後與法天、施護等人參酌密教儀軌,布置壇場。場內設金剛界的種子圓壇,分布諸尊,稱爲「大法曼茶羅」。每日用香、華、燈等供養。壇外安排譯場職事的座位,從事翻譯工作。法賢共譯經十余部,其中較著名的有《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叁昧大教王經》七卷(是大本《金剛頂經》十八會的第六會)、《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二十卷和《大乘莊嚴寶王經》、《叁身梵贊》、《聖金剛手菩薩一百八名梵贊》、《曼殊室利菩薩吉祥伽陀》、《八大靈塔梵贊》、《犍椎梵贊》等。

  總之,《金剛頂經》作爲密教的根本經典之一,對于印度密教的産生和發展,曾起到過重要的影響。傳入中國後又與《大日經》一起,直接促成了中國漢地密教的建立和發展變化。同時,通過日本等國佛教僧侶的中介,傳入朝鮮和日本,尤其是對于日本真言宗的奠基和興盛,産生過極重要的作用。雖然,此經多說曼茶羅儀軌,比較少有義理的闡述,但其中的內容卻相當豐富,涉及面廣,值得我們去研究和發掘。

  

  

《金剛頂經 題解》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金剛頂經 1 卷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