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思想研究 第二章 涅槃思想的展開▪P8

  ..續本文上一頁者間的特徵差異。第一義就需補說,始完全诠明,否則就難以令人首肯。因爲小乘的涅槃,亦同樣講寂滅,其寂滅義並未標明是著重於本性寂滅抑非本性寂滅,判別者自然無法輕率遽斷。且大小乘共同遵守的「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 一偈,亦同是解答證寂滅的法則,既是共同遵守的法則,那麼,何以小乘的涅槃是非本性寂滅義,大乘的涅槃是本性寂滅義呢

  此差別當在對這首偈的理解,有其深淺之不同而來。小乘佛教所理解的,乃在於「生滅滅已」之「滅已」一點,以爲寂滅性,必須待生滅法滅後,而得一「寂滅」 。大乘佛教則在生滅法之本身,以爲生滅本身所顯之「滅已」 ,其當體即是寂滅。因是,一在於脫離生死,而後證人寂滅,一在於即生滅中而證人寂滅。循是了解,則對《法華玄論》第一義之「小乘之涅槃,滅生死而涅槃,大乘之涅槃,生死本來涅槃也」 。便當了然其判別之所自,亦即由是而知其何以有本性寂滅與非本性寂滅之差異。從相見體,從體顯相,均在當下之間,如雲:「悟則菩提,迷則衆生」,此亦只在一念之間之轉變耳。以此而談大乘涅槃,則當知其異於小乘之意義何在。不過大乘湼盤思想並非僅止於一端,再與小乘對待來看(此所謂小乘亦只是一攏統的說法,嚴格說來,部派佛教若是小乘之異詞,則小乘佛教同樣亦有各種不同的學派所表現的涅槃意義。)可作爲上述的本性寂滅與非本性寂滅的分別,但在大乘本身而言,它另有其學術上的不同的特義。當部派時代結束之後,印度佛教史上,便接著産生了以般若爲依的空觀思想,當空觀思想達至了某種高度,立又刺激了另一部分大乘學者,以瑜伽爲依的「勝有」思想。此即傳統上所謂的空有二宗。由於兩者對勝義谛的判認所下的定義不同,則其對佛陀的涅槃思想,自然亦有其所界定的新義不一。在末特立章則專述之前,且就此緒論的次第分別一述。

  ㈠中觀的畢竟性空之涅槃

  中觀的性空思想,在中國佛教的判教上,有人曾將其判爲始教,或者又稱爲性宗。瑜咖一派,則被判爲終教,或又稱爲相宗(38)。此種判別是否得當,姑且不論,但就此一判別的含義看,可推知其在判教者的心目中,大乘教義的展開,並非僅止於此二系。事實上,佛教曆史的發展,亦不止於停在此二派思想的階段,然就印度的大乘思想而言,此二派思想確屬早期的全面。至若晚期的密宗,已經外敵的攙入,多已變質。雖亦有其獨自的涅槃觀念,卻非純佛教思惟的,本文暫且從略。

  中論思想,原就諸法之寂滅性而講,其對於寂滅之究竟處,即名之爲空,或名畢竟空義。涅槃的實義,以《中論》言之,即是畢竟空性。如中(觀涅槃品)雲:

  無得亦無至,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是說名涅槃。 (大正叁十·頁叁十四)此不斷不常,不生不滅,在《中論》的解釋,即是諸法之空性,由於諸法本性空,故才「無得亦無至,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 。《中論》之觀空,非如小乘之觀空從分析諸法下手(39),而是從諸法之當體直下觀空,故其言生滅,亦即言聖谛,言聖谛亦即言生滅,二法一如。寂滅與生滅則更複如此,二相一體而已。小乘需舍脫生滅,始可見寂滅無爲,中觀則於生滅中即見寂滅無爲。(觀四谛品)偈頌雲:

  若一切法不空,則無有生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谛之法。

  空,便是寂滅之體,「若一切法不空」 ,換言之,就是若一切非寂滅,則無有生滅。准此義解,謂寂滅即是生滅之體,當亦不誤。一切法依空而住,依空而立,見此空性,即見涅槃性。於是,小乘佛教的消極靜止面的空寂義,一到了龍樹大師,便成了積極的活潑潑的空性義了。在此一空性上,也就顯出了「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湼盤」之妙用及其精神。這在《中論·觀四谛品》和(觀涅槃品)中各有一偈,可作此一精神的注腳。同時也顯示了中觀的涅槃真義所在。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這是即俗谛而得涅槃之證。俗谛,自然包括了生死和煩惱。接著更進一步彰顯涅槃空體的意義說:

  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觀涅槃品),大正叁十·頁叁十六。)這是一至高的積極意義。不過此一至高積極意義所顯的涅槃思想,實非一般人士所能了解的。同品中並特別聲明雲:

  世尊知是法,其深微妙相,非鈍根所及,是故不欲說。

  鈍根,以傳統的說法,是指二乘人物的,實際上,此可泛說到一般人的。鈍根人,執著生死和涅槃爲二際者,欲其當下觀空而知此乃是「無毫厘差別」者,這不僅是不可能的,也將是很危險的,因爲若說二際果真無差別,在鈍根人看來,便以爲涅槃也仍是凡夫的生死法,而不知真正空義之所在了。於是一來,又成顛倒了,故此,龍樹大師再叁警告說:

  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觀四谛品>)

  不善捉毒蛇者,就難免爲毒蛇所害,這是警告鈍根人士對於理解二際無差別的畢竟空義,所應當注意的地方。在《本事經》上和諸部派論說中,都承認涅槃的究竟處,是不可言說的,滅絕戲論的。龍樹菩薩亦同樣表示這層深義,在(觀涅槃品)最後的半偈中說:「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這表示寂滅義非於言說中可得,不但是涅槃性如此,即一切諸法亦如此。能了解這點,則當不會淺解「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的畢竟空義了。這是相當吃緊的,可是曆來許多荷擔如來家業的大德,都在這緊要處錯會了。(有關此層涅槃深義,筆者將在本書最末一章,另作申述的。在本章中只作材料的鋪排,指證出原典上所具有的涅槃含義。)

  其次,我們再徵引龍樹大師另一部代表作《七十空性論》(40),一些有關涅槃的理論,來看看他對此層涅槃深義一再的致意。

  問:佛說涅槃道,見生滅非空

  (由見生滅,佛說涅槃之道,非爲空性故。)

  答:此二互違故,所見爲顛倒。若謂佛說涅槃道,由見生滅非見空,然汝是見性生滅,並見互違故顛倒,須知生滅皆無性,相依而有故唯空。

  此答中後二句最明,「須知生滅皆無性,相依而有故唯空」 。生滅的當體便是空,空,也便是涅槃之性。涅槃之性,同時也就是諸法之自性,或萬物自體之寂滅處。此性與體,在中觀的用語中,都可叫做「空」。由此空義來了解涅槃,那麼我們對生滅與涅槃二法之深義,也就更加容易明了。

  問:若無有生滅,何滅名涅槃

  

  以大乘的眼光看,一切法,法法自如,涅槃常在,我們並不須從生滅之後,找一涅槃。也即不須待生滅滅已,始得寂滅之樂。這一問難,即在於執生滅之定相,及涅槃之滅相,均有一體存在,於是答曰:

  自性無生滅,此豈非涅槃

  

  這答語是簡明的,說自性本來無生無滅,那不就是涅槃麼

  諸法之自性——畢竟空,何曾生過,又何曾滅過,此不滅不生的自性,還難道說不是涅槃嗎

  後再釋之曰:

  若汝必執性生滅,難我何滅名涅槃,本無性生與性滅,即此我許爲涅槃。

  這真是最明快切當不過了。複再诠解說:

  若滅應成斷,異此則成常,涅槃非有無,故無生與滅。

  即生滅即涅槃這個問題,一般來說,的確是下易了解的。因爲在一般概念裏,若說離生滅而另有一個滅(涅槃)在,便意味著「滅」是一個實有的東西了,若說滅不離生滅,則生滅的本身,仍是生死,何來涅槃

  此所以空宗在這點上要特費唇舌,往返辯明。如答「滅應是有,是常住故」的問題:

  滅若常任者,離法亦仍有,離法此非有,離無法亦無。

  滅,不是常住的,如果是常住,離開了法亦應該存在。但實際上,宇宙間並不見有一事一物離開法還可以存在或常住(不變)的。所以「離法此非有」 ,可是假如沒有離「法」的東西存在,那麼「法」的生滅現象,就應是自然的了。 (此「自然」指印度無因論者的自然。)其本身也應是實在的,若如此,那又有什麼「滅」 (Nirodha)之真義存在呢

  因是,而又不得不辯正說:「離無法亦無」 。無,在此處是與有對待的。但第一個「無」字,也可說就是「滅」義,空義。離開滅或空,也就沒有「法」的存在。換句話說,也就等如中國佛教臺賢兩家所常談的「離體無相,離相無體」 一樣,兩者是不可分割的,從這一答辯看,那也就可以推知生滅與涅槃是如何「無有少差別一的了。以此二際無差別的涅槃和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有余無余涅槃相較,便可一目了然小乘與大乘之間的思想距離,是多麼遙遠了。同時也正可借此說明,大乘佛教的涅槃思想,乃系從阿昆達磨佛教的神秘或不可思議的境界,拉回到完完全全的真現實法來了(41),這便較有深厚根器的人,也就愈發容易把握住它的精神,和證人其寂滅的境界了。

  ㈡唯識的圓成實性之涅槃

  接著中觀學派興起的大乘思想,就是無著(Asamga) ,世親(Vassubandhu)一系的唯識學派。在唯識産生的背景來說,它原是和中觀學派對立的,由於思想的背景興起於對立的形勢,因此,它的主旨要點,顯然的,也就成了對立的一面了。這便是傳統上所謂的「空」「有」二宗之由來。中觀學派落在一「空」的思想原理,唯識學派則站在一「有」的思想法則。空與有,在大乘興起期的思想家們的心目裏,這原是兩種對諸法觀察的方法。一是著重於諸法本然的客觀性,所謂因緣和合的和合性。從因緣和合的本然去觀察,自然就會産生「空」此一普遍形式的客觀原理。一是著重於能觀察諸法宛然存在的主觀功能,故産生了諸法唯識性的認識真理。由於彼此的著重點不同,故形成了此一對待形式的曆史立場。但在思想的立論中心點上,卻非如此對待而相遣的。因爲中觀並非不講諸法之相(有——中觀家喜稱「幻有」) ,唯識亦並非不講諸法之體(空——唯識學者或稱此爲「境空」。幻有與境空…

《涅槃思想研究 第二章 涅槃思想的展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