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思想研究 第一章 涅槃思想的起源

  涅槃思想研究

  簡 序

  本書作者張故教授曼濤博士,爲我國唯一研究現代佛學理論之權威學者。畢生致力於佛教文化學術思想之搜研,夙以整理中國佛教文化之艱钜自任。於五年前獨資創設本「大乘文化出版社」,專門出版純學術性之現代佛學叢書,以廣閱讀。使凋敞長達百年之中國佛教文化,重現生機,其已編纂完成問世之百冊「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巨構,不獨對中國佛教文化學術思想,有啓迪導引之功,且對複興中華文化尤多貢,其功實不可沒。

  張故教授生平,除致力完成上述叢刊之艱钜編纂工作外,並著有學術性專書甚多,其中《思想、宗教、信仰》與《佛教思想文集》等書,均已陸續由本社出版,發行海內外,廣蒙中外學術、佛教兩界人士所推崇,佳評如潮。而其爲整理中國佛教文化之堅苦卓絕精神,尤爲我佛教界高儈信士所景仰,譽爲現代玄奘,誠非偶然。惜張故教授英年早逝,誠國家與佛教界之一大損失,令人悼念不已!

  本社爲繼續發揚張故教授末競志業,除改進出版業務,以爲我佛教、學術兩界提供服務外,茲應各方要求,決定就張故教授生前末及刊行之遺著中,慎選《湼盤思想研究》一書,先行出版以向讀者。

  本書爲張故教授畢生心力所聚,對湼盤思想有獨到之研究,足資參研。

  

  第一章 涅槃思想的起源

  第一節 緒言

  佛教的問題很多,但其中最根本的可說莫過於盤盤,這因爲盤盤原是佛教一個最高的理想,也是佛陀追求真理的目的所在;後世佛教的經論,對此闡說得特多,其因也即在是之故。佛教,假若舍去了涅槃,便可說已無價值可言,也無什麼目的可得。基於此,故本人對這一問題特感興趣,而欲予以作一較深之探究。且人之追求宗教,或任何一真理思想,似乎亦應先有一深刻之認識,而後再作實踐修證,始切實義。我之選擇「涅槃思想問題」作一專題研究,其用意原亦在斯,然心中最大之目的,則卻在爲解決許多學人對此一問題之誤解錯釋者而發,雖然在我未細心地探究此一問題之前,不見得會較某些學人了解得爲多,但在對大乘佛教思想之了解中,總覺得涅槃的意義,絕不至如西方一部分學者所了解的是什麼「虛無」,或中國儒家學者們所了解的是什麼「沈寂」。涅槃,在中西某些學者間,的確是被認爲無多大深遠意義的,其理境只不過是逃避現實人生的一種懸標,由於不時讀到此種似是而非的論調,致引起我久欲對這問題作一深刻而正確的探究。

  自然,要徹底地了解這一問題,也絕非易事,首先,我們就需要對釋迦佛陀所證之盤盤其具體理念,求一直接深切的了解。其次,必須從部派到大乘,從空有到各宗,乃至各經各論,都得作一精細的推察,始可獲得完備的解答。浮泛的說,佛教各經各論,各宗各派,都自有其獨特的意義,不可以混淆一味,此所謂應病與藥,隨機設教者是。然就深一層看來,所謂大乘小乘、各宗各派,無非共同發揮「盤盤」之深義。以思想史的觀點說,所有後出的經論,亦莫非是「涅槃」理念之多方展開。故欲真正把握「涅槃」一義,必須從釋迦佛陀的本身,及佛教全面的經論中去考察,才可完整地認清。且涅槃思想之出現,就人類文化産生的規律看,它又必須有它曆史的背景,及其社會因素。綜貫此曆史的背景和社會因素,便可進一步探出其思想淵源。此所以任何事物之産生,均有其因果規律;思想、文化之産生自亦不能例外。印度是一特別富有宗教色彩的民族,釋迦世尊既出自這樣一個民族,其思想當必然受此一民族文化之影響而後始創其自家的理念。當我們探討釋迦佛陀的思想之時,自然不可忘卻了他民族本身的古代文化。茲基於這一原則,乃特在未正式探討佛教的涅槃思想之前,首從古印度文化的思想說起,而在這一敍說中,又特側重它的思想傾向,以期探討出涅槃思想最原始的意義。

  一、印度思想的傾向

  印度本是一個極缺乏曆史觀念的國家,要想憑藉其史實記載,理清她清晰的面目和文化發展的過程,實是一相當困難之事。但好在還有些古代宗教聖典的保存,以及大量的佛典流在他國,使得後來的曆史學者,還可以從諸多宗教聖典的記載中,探出一些思想史的輪廓。近代的學者們,對有關古印度思想的發展,莫不以《奧義書》(Upanisaden)爲其考察之根據;中古以還,則以佛教典籍爲其探研之憑依。即實際說來,印度的曆史就其有文明開始,迄至後世,也可說只是一部宗教史而已,或說是一部宗教文化的發達史。從這點,我們對印度思想的特徵和傾向,當就可思過其半。

  根據一般學者的意見,大多認爲印度的文明,肇始於公元前一千五百年至一千年之間①;其思想也即在該一時期,昭露了莫大的曙光。代表此一時代的思想著作,即爲近代學界所特別重視的《梨俱吠陀》 (rgveda Samhita)十卷②。自後,印度思想的整個發展及傾向,便大多依據此一時期的思想而推演前進③。木村泰賢氏對印度思想的曆程,曾作了七個階段的分期,他稱《梨俱吠陀》的成立時代,爲天然神話時期,自思想方面言,又稱爲天啓時期。此後則分爲婆羅門時代(公元前一OOO——五OO年) ,教派興起時代(公元前五OO——二五O年),佛教隆盛時代(公元前二五O——公元五OO年),婆羅門教複興時代(公元五OO——一OOO年) ,印度教全派成立、回教侵入時代(公元一OOO——一五OO年) ,現時代(公元一五OO年——)④。此種劃分,就對於印度思想的檢討上,自是較爲便利的,但在史實上並不可以作爲定論。本文不在討論此種曆史發展的規劃,暫且不予置評。現僅就天然神話時期,至教派興起時代,其間思想的特別傾向處,略作一探述。

  通常,稱佛教以前的時代,統謂之古印度文化⑤。代表古印度思想的,有舉世著名的《奧義書》。細分之,則爲《四吠陀本集》、《梵書》、《奧義書》、《經書》等:合起來,亦可統稱做《奧義書》,或分爲新、舊《奧義書》⑥。要探索古印度思想的傾向,自然要以此作爲根據。

  《奧義書》的思想,總括了古印度文明底精華,也胚胎了中古時代産生的佛教⑦。就其中心思想的趨向看,無疑的乃是印度人一種特別發達的厭世觀。此種厭世觀,在新《奧義書》中及學派時代,更加顯著⑧。但它的由來,據考乃發端於梵書(Brahmana)時代⑨。其思想之萌芽,原系由死和彼岸兩個觀念而來,在吠陀時代,雅利安民族, 「本是一種樂天主義,和現世主義⑩。但至後來卻轉成了世界中一最富厭世色彩的民族」 ,這確是令人驚奇!然若細心地考察,則又可知其由來有故了。這原因是,遠在吠陀神話時代中,便已啓發了人們去追求一個離開現實的理想世界,如特尤斯(DYaus) 、婆樓那(Varuna)等神所居的天界(p),即被形容爲一光明的世界。布鹹(Pusan)邑神且能導死者的靈魂達於天國⑾。又謂最高處之中天,爲諸神和祖先所住的行樂之所。梨俱吠陀時代一部分人士的理想,便雲死後往生彼處。如有頌雲:「歸依神者,享受福樂,將至彼之安樂之鄉,是實昆紐簌所領之高天,彼爲我等之親族,彼處湧有甘露之泉。」⑿此種天國思想與其說是神話,勿甯說是當時印度人底理想世界的傾向,這頌中已經說明了彼處是安樂之鄉,彼處有甘露之泉,很顯明地這已完全把昆紐鉸神所領導的高天,構成了人們一個極向往的理想地方。並反應出當時人們的心理,已不以自身所處的現實世界,是美滿的地方;這可說初步地透出了雅利安民族底厭世的思想。再如烏舍(USaS)贊歌,更顯著地表現了它厭世的意識,如歎息衆生生命的消費,和人的生命短暫。木村氏評此說:「後來印度思想之一特質(厭世),殆已萌芽於此矣。」⒀據這些看來,以後印度思想的演變傾向於厭世,原來自有其本質上的淵源了。蓋神話之發達,不僅易促使人們産生豐富的想像,且自然地會爲人類展出一幅理想的藍圖,此藍圖一旦落於宗教的信仰中,不用說,便必然地將演成欣求神的世界,而厭離現世。此徵諸希伯來、猶太等地,也莫不皆然。

  雖是如此,但印度厭世思想的極端表現,仍在吠陀以後,特待彼岸、業、輪回、苦等思想成熟之際,厭世戚才普遍地熾然。

  彼岸問題,在印度思想中亦出現得特早,不但於《梵書》中曾數度提及,且在《梨俱吠陀》古聖歌裏,已屢屢出現。此觀念之形成,據奧登堡克(H·01denberg)氏的意見,是當時印度思想家們對世界運行的法則和人格的構造,發生了探究的興趣;於是,漸漸由思考的願望,及外在的要求,遂産生了這個彼岸觀念,同時加上祭事的發展,由祭事而對祖界天界,擬以想像,此觀念便迅速地成熟了⒁。繼彼岸接著産生的另一觀念,則是「再死」。再死,這本是原始民族問極流行的想像,但這想像中卻含有轉生的意義,與稍後《梵書》中産生的輪回思想,有著很深的影響關系。如說:「他死了,他們就把他置於積薪之上,他若從那兒到達了另一所存在,他便得到了第叁生。」⒂由再死聯想著不死,由不死而知求取解脫,這都是沿著一個傾向彼岸底觀念而來的,也都是以後印度思想家們共同探討的目的。關於此,《梵書》上記載甚多。

  不用說,不死這個觀念,和以後的涅槃思想,正有著密切的關聯。不死、再生,以及輪回、業等這些都連著一個(人類)共同的基本觀念構成的,此共同的基本觀念,便是人的死後存在問題,及如何存在的問題,這觀念是古印度思想家們特別注意到的,也是他們特別傾向而發揮的。由於這一傾向以致造成了後來《奧義書》中的涅槃思想。無疑的,湼盤觀念的産生,乃是統攝了整個古代印度思想家們所傾注的彼岸、不死、甘露、天界等種種理想的構劃,而予以一新的理念作其表象。

  正如達爾曼(Dammann)氏在他的大作(Nirvana s.I…

《涅槃思想研究 第一章 涅槃思想的起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