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P28

  ..續本文上一頁識及相應出俗谛名言而爲之安立的傳法。我們凡夫以爲有“我”,恐懼失去“我”,因無智慧,被業力所牽分斷生死,隔陰之迷等因緣所至,心識分別所緣,故才有六道輪回之苦。而這一切苦在佛菩薩等眼裏是不存在分別的,故聖人受諸苦不覺得爲苦。

  我們再從俗谛角度而論,人身爲道器,人身難得,相對畜牲餓鬼等類而言,自是善趣,其業障較輕,所以殺人與殺雞之罪業自會有輕重之分。比如五逆重罪中,殺父母、殺阿羅漢就比殺普通人罪重。這其實非常的好理解,就是在世俗中一個人如連父母也殺,自會受衆人唾棄,其業障之深可見而之。所以在俗谛中一切法都有其相對性,再則,在世俗中過失殺人與故意殺人的罪相也不同一樣。修行亦如此,對戒的毀犯在于發心的有無及大小。而我們從勝義谛的角度講,衆生平等,衆生亦與諸佛平等,因爲佛性一樣故。予實相中無二無別,迷時爲衆生,悟後爲佛。所謂罪業無自性(善業也一樣,善是修行的助緣和資糧),心滅罪亦滅,罪業是可恕可轉化的,因諸行無常故。所以當一個人心識淨化,空了,即是已徹底滅罪了。

  關于戒律的知見問題,我們其實還可以進一步往細處說一下。

  老實講,佛世尊當年所訂立的許多戒律都是有其“密意”的。正因爲對于門外漢、初學者、修行未達到一定次第者、所修法門不相應者,有些極有可能會誤導他們,引起他們誤解,甚致引起一些疑謗,所以在一般情況下都秘而不宣。比如出家人的戒律就比較嚴格而具體,這是因爲他們是專業的修行者,自然就要對自己實行較高的要求。既然修學有次第,自然戒律也會隨之而相應。就拿一些出家人“過午不食”來講,所謂過午不食即中午之後只喝水不吃任何食物。大家都知道,我們這樣的生命叫“飲食男女”。食和性是我們生命最基本的兩大特征,自然也是導致我們身不由己參予六道輪回的根本動力,我們這樣的生命,是因男女之愛欲而來到這個屬性的空間的,而出家人在主動斷欲的前提下,繼而從飲食上超越這種六道之根本習性,予智慧解脫自然大有裨益。

  能過午不食且又能斷欲者,一般身心都清明朗澈,氣脈通暢,故修行的障礙很小。再說,六道中另類的一種生命叫餓鬼,他們的飲食習慣是下午進食,有些因其業障深重而不能如意飲食,眼巴巴見我們進食,自會痛苦萬狀,故哪怕僅因慈悲情懷,一些修行人也樂意“過午不食”。其實對于任何修行人,若真敢從男女或飲食上入手修行,那也不失爲一種有效的途徑。佛門中常有高僧大德過午不食,夜不到單(即不臥床睡覺),卻能滿臉紅光,健康長壽。可見世俗生命的規則對他們並不起作用,他們的心已不染執于這些事相,待功夫漸入佳境後,自然就能超越這些粗重的六道習性。

  所以,我們生命的規則在于習性,不在于事相,其間並無統一不變的世俗道理。就像貴州人祖祖輩輩都吃辣,吃得再多也不易上火,而廣東人沾丁點兒辣味兒身體就立馬上火,有的喉嚨還腫得很厲害。不過,既然諸行無常,習性便是可以改變的了。像狼只吃肉,是典型的肉食動物,而被人類訓化成狗後則成了雜食動物,像寵物狗的飲食習性則更接近人類,什麼霜淇淋、奶油蛋糕都愛吃。大象、牛羊等只吃植物卻一樣有營養,且身體格外強健有力。一些修行人辟谷後自然斷食數載,精神能與天地相往來,可以與宇宙實行最精微的能量和物質的交換,身心一樣非常健康。所以,生命既沒有永恒不變的習性,也沒有統一固定的樣式,一切屬性規則都是因執取而成的習慣和習性。就拿我個人來講,我素食後就比食肉時身心都要健康和清明。

  當然,說到這裏我還要提醒大家的是,法無定法,都是緣起的産物,是法就總有一定的針對性。故而修行的法子很多,處處在在,點點滴滴都是下手處,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手段,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法子,不同境界有不同的修法,一切都要量力而行,各人的具體情況和機緣不一樣,我們均不可一概而論,更不可盲目效仿和執著。在實際的用功中,一個人尚有覺知能力已是殊勝,即在起心動念的當下,予一切不合法度的東西馬上覺知返照,提起正知正見,安駐于正念之中。這,便已是最核心最本質的“持戒”了,這就叫如法修行。當身戒無大的過患後,便能持心戒,若還能訓練自己起歇止妄念,淨化心識,那已是在修習禅定了。

  日常中,確實有一些習性痛下決心後便能糾正,但有一些生生世世都積重難返的根本習性則不可能一步到位(比如像飲食與男女),否則就會反彈更厲害,收得恰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我們修行要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走,初習者開始都不要過于違背常情、常態,要習慣于從自己心行上多下功夫,隨時看住自己的起心動念,學會放下,訓練自己不要執著和自我縱容。其實我們只要心不染著貪愛,許多習性自會慢慢摘除。尤其我們普通在家的修行者,別說來不來就從男女和飲食上大做文章了,我們若能點點滴滴洗滌心性,維系正知正見,慢慢剔除許多積習難返的不良習氣,就已是難能可貴的了。修行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別只盯著事態不放。一個人只要堅持如法地修持不已,用功漸深,功德漸長,許多事態漸漸便會有所改觀,到時候一切自然就會水到渠成了。

  33:佛弟子應該博學多聞

  皈依佛法僧叁寶,不皈依邪魔外道,是佛弟子必須恪守的信條。但有一些佛門弟子入佛修行後,並不能正確或到位地理解這一點,凡事都把自己同現實生活和衆生隔離開來,總以爲自己高高在上,犯不著再學習世俗知識和其他宗教方面的東西,繼而不堪與衆生結歡喜緣,動辄板著面孔與衆生論是非長短,沒有隨喜的心腸和善巧方便等等,這些都是些非常不妥當的。釋迦牟尼在世時曾要求弟子們學習“五明”:1、聲明,即聲韻學和語文學;2、工巧明,即一切工藝、技術、算學、曆數等;3、醫方明,即醫藥學;4、因明,即邏輯學、哲學;5、果明,宗教和佛學。

  “學處廣大,悲心懇切”是做菩薩的基本條件。

  大乘佛教號召難學能學,盡一切學。佛門不僅鼓勵佛弟子博學多聞,還認爲懷疑與比較是修行的第一步,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才有大悟。比較之後,我們才知道什麼是究竟的正法。禁止別人懷疑和進行比較是武斷與不自信的表現,這樣拒絕、回避一切而得出的信仰也不是真信仰,其道心也不會堅固。就像一些外道法師或邪教法師總是禁止其信徒排斥和拒絕別的書籍與學理,這是非常武斷的。而佛弟子舍利弗質疑佛的傳法時,佛還非常高興地說了一句:“善哉”。認爲這是誠實的表現。沒有心開意解時切不可自欺欺人,懷疑往往是悟入真理的動因之一。

  釋迦牟尼將化世的法門分爲五乘(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詳細情況請參閱相關佛典),人天乘(人道和天道)是修行佛學的基礎,也是一切宗教(邪教除外)、外道的共通法門,同時也是世俗各人文學科、自然科學所提倡的共通的善法。因此,真正的佛弟子不能排斥其他善法(這恰是入佛的基礎),若謗毀世俗科學、外道和其他宗教就更不應該了。因爲萬法圓融,世俗智慧、科學文明也好,外道氣功也罷,必有可取之長處,而且有的成就還非常高。從相對意義上講,它們都是有情衆生一定的智慧的産物,是究竟善法予世俗中的某種依托或體現。一樣是妙有真空,一樣是緣起性空。

  原本般若波羅蜜多溶于一切,好的修行者,不僅可以識別一切緣起法的不究竟之處,還能虛心學習它們的長處。善法不一定非依止“佛”這種語境出現,相反是“佛”的這種語義語境背後的東西同一切善法本身就是一體。《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說:“佛以法爲師,佛從法生;法是佛母……”可見法的尊貴並不下于佛。釋迦牟尼也得依法才得以解脫生死,乃于成佛。佛弟子當然也得依止于最究竟和根本的善法,才能得到究竟圓滿的果報。釋迦牟尼在兩千多年依法證悟成佛後所傳下的這個法,則是爲我們提供了這個究竟圓滿的可能性。于是,自此世上(我們這個時空)才有了“佛”及“佛法”這種語義下的概念名相。其內核卻是究竟的善法,是般若波羅密多。

  佛說過有一種修行境界的人叫“獨覺”,比阿羅漢境界還要高,可證“辟支佛”果位。這種人雖生生世世都可能無緣遇佛駐世,不曾聽聞佛的傳法,但他一直都堅持獨自修行,且能以“心法” 爲重,常觀“無常”,從而悟出了一定的善法(叫“十二因緣”),並證得了一定的智慧,所以叫“獨覺”。即獨自覺悟之義。如“獨覺”遇佛駐世則叫“緣覺”,得究竟善法後進步很快,成就也會更大。因此,佛門無門,萬法圓融,萬法歸宗,一個真正的佛弟子不僅不會謗毀、貶斥世俗科學和別的宗教,還會向一切宗教、外道氣功師、世俗科學虛心地學習,學人之長,補己之短。

  34:關于“在家人”

  世俗生活中,有些在家人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這本是好事,但也有一些不好的苗頭,比如有些人費了很大力氣來做功課,攢功德,其著眼點始終放在人天福報上,這真是太可惜了。要不就是修行稍有長進和效驗就很自以爲是,甚至把出家人也不放在眼裏。這些都是不如法的表現。

  我們常講,出家在家僅在于心的無住,心有染著,在家出家都修不出名堂來。所以我們執著于這些身份或現象上的分別並沒有意義,一個真正的如法者是不會這樣思考和判斷問題的。我們修行是爲了智慧解脫,傳法渡人也是爲了使他人智慧解脫,不是爲了爭高下和論是非長短。事情非常簡單,我執心是修行的大忌,無論怎樣,各人因果各人了,我們不用爲此喋喋不休地徒造口業。事實上從事專業修行的出家人要比在家人不容易得多。再說,諸行無常,予法不說斷滅相,如法與不如法是相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自己如法才是最爲重要的。

  在我所認識的一些在家人當中,有的還一直有著這種苦惱,似乎自己剛入佛修行時效驗頗強,相反堅持做了一段時間…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