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识及相应出俗谛名言而为之安立的传法。我们凡夫以为有“我”,恐惧失去“我”,因无智慧,被业力所牵分断生死,隔阴之迷等因缘所至,心识分别所缘,故才有六道轮回之苦。而这一切苦在佛菩萨等眼里是不存在分别的,故圣人受诸苦不觉得为苦。
我们再从俗谛角度而论,人身为道器,人身难得,相对畜牲饿鬼等类而言,自是善趣,其业障较轻,所以杀人与杀鸡之罪业自会有轻重之分。比如五逆重罪中,杀父母、杀阿罗汉就比杀普通人罪重。这其实非常的好理解,就是在世俗中一个人如连父母也杀,自会受众人唾弃,其业障之深可见而之。所以在俗谛中一切法都有其相对性,再则,在世俗中过失杀人与故意杀人的罪相也不同一样。修行亦如此,对戒的毁犯在于发心的有无及大小。而我们从胜义谛的角度讲,众生平等,众生亦与诸佛平等,因为佛性一样故。予实相中无二无别,迷时为众生,悟后为佛。所谓罪业无自性(善业也一样,善是修行的助缘和资粮),心灭罪亦灭,罪业是可恕可转化的,因诸行无常故。所以当一个人心识净化,空了,即是已彻底灭罪了。
关于戒律的知见问题,我们其实还可以进一步往细处说一下。
老实讲,佛世尊当年所订立的许多戒律都是有其“密意”的。正因为对于门外汉、初学者、修行未达到一定次第者、所修法门不相应者,有些极有可能会误导他们,引起他们误解,甚致引起一些疑谤,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都秘而不宣。比如出家人的戒律就比较严格而具体,这是因为他们是专业的修行者,自然就要对自己实行较高的要求。既然修学有次第,自然戒律也会随之而相应。就拿一些出家人“过午不食”来讲,所谓过午不食即中午之后只喝水不吃任何食物。大家都知道,我们这样的生命叫“饮食男女”。食和性是我们生命最基本的两大特征,自然也是导致我们身不由己参予六道轮回的根本动力,我们这样的生命,是因男女之爱欲而来到这个属性的空间的,而出家人在主动断欲的前提下,继而从饮食上超越这种六道之根本习性,予智慧解脱自然大有裨益。
能过午不食且又能断欲者,一般身心都清明朗澈,气脉通畅,故修行的障碍很小。再说,六道中另类的一种生命叫饿鬼,他们的饮食习惯是下午进食,有些因其业障深重而不能如意饮食,眼巴巴见我们进食,自会痛苦万状,故哪怕仅因慈悲情怀,一些修行人也乐意“过午不食”。其实对于任何修行人,若真敢从男女或饮食上入手修行,那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佛门中常有高僧大德过午不食,夜不到单(即不卧床睡觉),却能满脸红光,健康长寿。可见世俗生命的规则对他们并不起作用,他们的心已不染执于这些事相,待功夫渐入佳境后,自然就能超越这些粗重的六道习性。
所以,我们生命的规则在于习性,不在于事相,其间并无统一不变的世俗道理。就像贵州人祖祖辈辈都吃辣,吃得再多也不易上火,而广东人沾丁点儿辣味儿身体就立马上火,有的喉咙还肿得很厉害。不过,既然诸行无常,习性便是可以改变的了。像狼只吃肉,是典型的肉食动物,而被人类训化成狗后则成了杂食动物,像宠物狗的饮食习性则更接近人类,什么霜淇淋、奶油蛋糕都爱吃。大象、牛羊等只吃植物却一样有营养,且身体格外强健有力。一些修行人辟谷后自然断食数载,精神能与天地相往来,可以与宇宙实行最精微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身心一样非常健康。所以,生命既没有永恒不变的习性,也没有统一固定的样式,一切属性规则都是因执取而成的习惯和习性。就拿我个人来讲,我素食后就比食肉时身心都要健康和清明。
当然,说到这里我还要提醒大家的是,法无定法,都是缘起的产物,是法就总有一定的针对性。故而修行的法子很多,处处在在,点点滴滴都是下手处,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手段,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法子,不同境界有不同的修法,一切都要量力而行,各人的具体情况和机缘不一样,我们均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盲目效仿和执著。在实际的用功中,一个人尚有觉知能力已是殊胜,即在起心动念的当下,予一切不合法度的东西马上觉知返照,提起正知正见,安驻于正念之中。这,便已是最核心最本质的“持戒”了,这就叫如法修行。当身戒无大的过患后,便能持心戒,若还能训练自己起歇止妄念,净化心识,那已是在修习禅定了。
日常中,确实有一些习性痛下决心后便能纠正,但有一些生生世世都积重难返的根本习性则不可能一步到位(比如像饮食与男女),否则就会反弹更厉害,收得恰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我们修行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初习者开始都不要过于违背常情、常态,要习惯于从自己心行上多下功夫,随时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学会放下,训练自己不要执著和自我纵容。其实我们只要心不染著贪爱,许多习性自会慢慢摘除。尤其我们普通在家的修行者,别说来不来就从男女和饮食上大做文章了,我们若能点点滴滴洗涤心性,维系正知正见,慢慢剔除许多积习难返的不良习气,就已是难能可贵的了。修行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别只盯著事态不放。一个人只要坚持如法地修持不已,用功渐深,功德渐长,许多事态渐渐便会有所改观,到时候一切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33:佛弟子应该博学多闻
皈依佛法僧三宝,不皈依邪魔外道,是佛弟子必须恪守的信条。但有一些佛门弟子入佛修行后,并不能正确或到位地理解这一点,凡事都把自己同现实生活和众生隔离开来,总以为自己高高在上,犯不著再学习世俗知识和其他宗教方面的东西,继而不堪与众生结欢喜缘,动辄板著面孔与众生论是非长短,没有随喜的心肠和善巧方便等等,这些都是些非常不妥当的。释迦牟尼在世时曾要求弟子们学习“五明”:1、声明,即声韵学和语文学;2、工巧明,即一切工艺、技术、算学、历数等;3、医方明,即医药学;4、因明,即逻辑学、哲学;5、果明,宗教和佛学。
“学处广大,悲心恳切”是做菩萨的基本条件。
大乘佛教号召难学能学,尽一切学。佛门不仅鼓励佛弟子博学多闻,还认为怀疑与比较是修行的第一步,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才有大悟。比较之后,我们才知道什么是究竟的正法。禁止别人怀疑和进行比较是武断与不自信的表现,这样拒绝、回避一切而得出的信仰也不是真信仰,其道心也不会坚固。就像一些外道法师或邪教法师总是禁止其信徒排斥和拒绝别的书籍与学理,这是非常武断的。而佛弟子舍利弗质疑佛的传法时,佛还非常高兴地说了一句:“善哉”。认为这是诚实的表现。没有心开意解时切不可自欺欺人,怀疑往往是悟入真理的动因之一。
释迦牟尼将化世的法门分为五乘(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详细情况请参阅相关佛典),人天乘(人道和天道)是修行佛学的基础,也是一切宗教(邪教除外)、外道的共通法门,同时也是世俗各人文学科、自然科学所提倡的共通的善法。因此,真正的佛弟子不能排斥其他善法(这恰是入佛的基础),若谤毁世俗科学、外道和其他宗教就更不应该了。因为万法圆融,世俗智慧、科学文明也好,外道气功也罢,必有可取之长处,而且有的成就还非常高。从相对意义上讲,它们都是有情众生一定的智慧的产物,是究竟善法予世俗中的某种依托或体现。一样是妙有真空,一样是缘起性空。
原本般若波罗蜜多溶于一切,好的修行者,不仅可以识别一切缘起法的不究竟之处,还能虚心学习它们的长处。善法不一定非依止“佛”这种语境出现,相反是“佛”的这种语义语境背后的东西同一切善法本身就是一体。《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说:“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可见法的尊贵并不下于佛。释迦牟尼也得依法才得以解脱生死,乃于成佛。佛弟子当然也得依止于最究竟和根本的善法,才能得到究竟圆满的果报。释迦牟尼在两千多年依法证悟成佛后所传下的这个法,则是为我们提供了这个究竟圆满的可能性。于是,自此世上(我们这个时空)才有了“佛”及“佛法”这种语义下的概念名相。其内核却是究竟的善法,是般若波罗密多。
佛说过有一种修行境界的人叫“独觉”,比阿罗汉境界还要高,可证“辟支佛”果位。这种人虽生生世世都可能无缘遇佛驻世,不曾听闻佛的传法,但他一直都坚持独自修行,且能以“心法” 为重,常观“无常”,从而悟出了一定的善法(叫“十二因缘”),并证得了一定的智慧,所以叫“独觉”。即独自觉悟之义。如“独觉”遇佛驻世则叫“缘觉”,得究竟善法后进步很快,成就也会更大。因此,佛门无门,万法圆融,万法归宗,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不仅不会谤毁、贬斥世俗科学和别的宗教,还会向一切宗教、外道气功师、世俗科学虚心地学习,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34:关于“在家人”
世俗生活中,有些在家人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这本是好事,但也有一些不好的苗头,比如有些人费了很大力气来做功课,攒功德,其著眼点始终放在人天福报上,这真是太可惜了。要不就是修行稍有长进和效验就很自以为是,甚至把出家人也不放在眼里。这些都是不如法的表现。
我们常讲,出家在家仅在于心的无住,心有染著,在家出家都修不出名堂来。所以我们执著于这些身份或现象上的分别并没有意义,一个真正的如法者是不会这样思考和判断问题的。我们修行是为了智慧解脱,传法渡人也是为了使他人智慧解脱,不是为了争高下和论是非长短。事情非常简单,我执心是修行的大忌,无论怎样,各人因果各人了,我们不用为此喋喋不休地徒造口业。事实上从事专业修行的出家人要比在家人不容易得多。再说,诸行无常,予法不说断灭相,如法与不如法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己如法才是最为重要的。
在我所认识的一些在家人当中,有的还一直有著这种苦恼,似乎自己刚入佛修行时效验颇强,相反坚持做了一段时间…
《佛学的真实面目 (妙泽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