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的真实面目 (妙泽居士著)▪P29

  ..续本文上一页的功课后并无太明显的进步,心中烦恼依旧很重,慢慢也就起了退心。这说穿了还是不如法修行所造成的违缘。所谓修行,我们关键要明白一点,我们做功课是为了平心摄念,加固自己的福慧。日常中的点点滴滴才是修行的著手处,处处“观心”者才是真修行。我们的心一会儿执著于这个,一会儿染著产那个,起心动念全住于五光十色,沉迷于吃喝玩乐,要不就不断患得患失于世俗之回报,处处都不能放下自我,我们当然就难有进步了。而且佛门常说,不失初心,成佛有余。我们的失败就在于总是虎头蛇尾,不能持之以恒。

  说白了,修行就是这么一回实实在在的事,身体的一切神异功夫、人天福报等最终都靠不住,全是梦幻泡影。只有当我们有心求取智慧解脱时,至力于转心行时,我们的一切才会根本地得到改观。因此,我们进步与否,我们实在不用怨天尤人,只管扪心自问:我为何要学佛?为长寿?无病无灾?发财?出神异功夫?还是别的?各位,只有当我们生出了出离心,真心实意地想脱离六道轮回,想求取智慧解脱,我们一切的折腾才会化为进步与成功的“正因”。我这不是在断然否定人天福报和世俗生活,我是希望我们的“心”别住在上面,其实我们只要如法,一切自然都会得到好转,我们一定要分清主次。

  还有,我们凡事都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就想吃个大胖子。如矫枉过正了同样也是不如法的,而且有时还会更加不利于我们修行。佛门从来都不主张执著于苦行,因此我们修行首先也要懂得如何修身养生(但又不是贪著色法),因为身心不健康时,我们必意志涣散、心烦意乱,怎么可能修心入静?切莫执著于不吃药不打针,有病治病,随缘就份,千万不要让家人担忧我们。除非我们已非常善于入静养心,懂得自我调理,身心的一切境况才会自然到位。否则的话还是尽量不要违背常情为好。

  另外,我们在家人开初也不必硬要执著于吃长素(量力而行,依条件而定),虽然刻意坚持素食绝非坏事,但我们又不能因我们的不妥贴,导致家人及熟人朋友们因我们信仰佛法而疏离我们和佛学本身。比如某些人处处执著于不沾腥荤,连锅碗瓢盆也硬要同家人相隔离,成天弄得很“另类” 和神经质,导致大家都反感,这就非常的不妥当了。

  佛门提倡素食,一是为了慈悲和利于修行,二是实践证明素食更利于身心的双重健康,三是吃素者才能真正地戒杀业,所以吃素是有功德的。我们虽然可以像出家人一样严格要求自己,但我们也可以循序渐进。说白了,吃素真不应是一件徒增烦恼的举动,当一个人的身心已真实而具体地厌离了腥荤的话,那还是不断培植善心和攒积定慧功夫后的一种水到渠成的状态。我确实认识那种坚持修行,培植一定的菩提心后,突然一吃肉就呕吐腹泻,从此素食、身心却非常健康的在家人。并非是常人理解的那种非得刻意地执著于不吃肉、不沾腥荤才对。

  初入门的在家居士是可以吃“三净肉”的(关于此概念可翻阅相关书籍),尤其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该刻意违背常情,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因为每一种修行的层次与境界各自不同,都会有与之对应的规则和属性。就像对于男女,出家人专业修行则要断欲,而在家人则是提倡节欲,但绝不是完全禁欲。饮食与男女是我们的两大习性,所以很容易就成为了我们修行的下手处,讲白了,超越这两个薄弱环节我们便能脱离六道轮回。但反过来看我们又不能执著于事相,修行的台阶是一步一步地到位的,太执著了恰是大烦恼。修行的根本功夫是“心无所住”。我们“心”完全住于男女和饮食不对,完全住于断欲和吃素也不对。这是个矛盾的统一,我们应予好生把握。

  万法圆融,一切事与理本依一定的因缘、因果而存在,凡事要从“因”上著手改善,不必强行“倒果为因”,那不合符修行的本来。断了那样的“因” ,自然不会有那样的“果” 。修行人千切不能既不从自己的“心行” 下功夫,又在世俗生活中一味地生拉活扯,完全误读了佛法的义理。其实我们只要努力地如法修行,在生活中多培养善根福德,我们各方面的情形肯定会越来越好,凡事都有因必有果。况且,吃苦是了苦,了一分少一分,也不用太在意,过于计较个人的一切,比如生怕自己修不成,老是担心自己没有功德等都是不如法的,这些本身就悖于菩提心。

  修行是件非常朴素无华的事,我们须从心地基础上刺刀见红,须在实际的应境对人时大浪淘沙、千锤百炼。否则我们满脑子佛理,满口佛语都不会有什么实际意义,不好好修行,我们不过只是一个“佛油子”在耍贫嘴而已。

  见地是理,行愿同修证是事(即事相),我们修道没有进步没有证果,说穿了就是心理行为自己转不了。所以以行愿来讲,“行”才是真见地,行不到,见地没有用。所以才要讲行愿、行门之重要。所以我们应随时检点自己、随时检查自己的心理和思想。随时在检查自己心理行为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我们不要以为有个方法,有个气功,什么素食、感应,什么通气脉百病不生、什么境界,什么师傅等等,那都是不相干的。内因不在,外缘俱全也是百搭。一好俱好,一处到位,处处到位,修行者一定要学会在改观“因” 上做功夫。这个最大的“因”是内因,是我们自身的心行状态。

  心理和行为如果转变不了,光靠吃素、打坐,要想开慧,或根本地转变气脉,那都是不可能的。行愿不到,修证功夫也不会到。心理和行为的改变,比什么单纯地打坐、吃素、比修证到所谓的什么境界不知道要重要多少倍!而且,只要我们心理和行为纠正一天,我们的定力、打坐就随之进步一天,什么无贪、无欲、素食、通气脉、无病灭灾等等就是自然发生的事了。修行的关键是,我们必须在心理与行为上去追求进步,不要在功夫上去追求,否则那肯定是要重覆走弯路的。我们求功夫、转色身十年、八年,在各方面也不会有什么突破性进步,那还不如我们心理和行为转换半年来得殊胜,功到自然成。那时,我们的慈悲和智慧会自然升起,一切皆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请注意,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还有,修行既是要讲行愿,那我们在家修行者同样是需要发下大愿的,这同世俗中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达到某种目的而痛下决心、赌咒发誓是同样的道理。发了大愿后我们的信心会更加坚固,将利于我们坚持不懈地如法修行。佛门常说,正念一起,震动十方世界。一个有了求大智慧、大觉悟之心的人,有了修行证道的心愿和誓言,自然与“实相”达成了一种对应,当真是感天动地,那种浩然正气,仿佛就像一种资讯波、能量场的共振,一切诸佛菩萨,一切空间都会受到震动。

  发了愿必有行动。因为有行无愿行亦空,有愿无行是空愿。行动就是如法修行,就是历事练心和坚持做功课。当然,从相对层面上讲,见地、行愿与修证又是三位一体的。一个人就算没开悟见道,如对佛理理解较为正确(慧根较好者),他自然信仰真切,道心坚固,在行愿与修证方面的进步自然也会很快。相反,如果一个人学法久了仍无进步,怨天尤人,不善自我反省和总结,或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急功近利的心很重,总恨不得明天就成佛,眼高手低,不能持之以恒,就会老是重覆走弯路,弄来弄去又从终点回到起点,久了自己也没了信心。如此等等,都应从行愿上好好反省自己。

  正因为开悟见道、成就法身是第一步,佛法就不会来不来让我们成就什么色身(那是绝不可能先发生的事)。因此,佛法几乎不提倡和强调练气功,也没有一个法门让人贪著色法,或只追求转化色身。如一个人不肯从心行上下功夫,整日对这个虚幻的假和肉身瞎折腾,贪著于打坐入静换得的一点清明、灵虚的舒适劲儿(往往好景不长,日子久了生理欲望会更加炽盛,能超越出来的人微乎其微),那肯定是外道习气太重的原故。我们一定要努力克服掉“觉受与身见” 后,我们的修行才会生起真正的效验。真正如法者,自然会调身和平衡身心,业障下去了,身心自然会越来越健康无碍。

  佛门从来就强调处处在在、万事万物都是行门,是身体、心灵、精神与思想的试金石。这些心理和行为的功夫到了,只有先成为开悟见道者,成就法身之后,转色身才会成功。千切不可本末倒置!从不打坐做功夫的六祖慧能,凭什么一样明心见性、开悟见道?凭的就是行愿与心行。为什么许多高僧大德开悟见道后,还要去“安心”。安什么样的心?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修证佛法的人好好推究的地方。

  35:从大乘“六度法”说起

  大乘菩萨道的主要法门为六度法(即六种波罗蜜,第六种为其根本):

  1、布施:即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怖施三种。所谓无畏怖施,是见众生苦痛、恐怖、烦忧时应无条件尽量帮他从这种不良状态中解脱出来。在诸布施中,法布施最为殊胜。

  2、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无一净戒不持,无一善法不修,无一众生不渡。

  3、忍辱: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佛门认为能忍辱者恰是世上最勇敢的人,一个能超越和战胜自我的人,他一定有力量超越和战胜一切。

  4、精进:勇往直前、百折不挠,永不懈怠,持之以恒。

  5、禅定:外不著相,内如如不动,了了分明,摄心收念,心不随境转、不随境升灭。

  6、智慧:清明朗澈、自照照人,自觉觉他。

  (注:详细情况请阅读佛门相关经典)

  从具体的修持上讲,一切心法都不出于六度:以布施度唯我、悭贪、培植菩提心、攒积福慧资粮,以持戒度放逸、恶因,以忍辱度嗔恚、暴戾,以精进度懈怠,以禅定度散乱,以智慧度无明、愚暗。说到底,六度就是戒、定、慧三个总的法则之衍射。戒是禁戒,不造恶因,自无恶果,弘扬善业。禅定是正定,必须以定来对治散漫和妄心,一切智慧均是妄念风平浪静后才升起的。慧是慧照,惟智慧观照(观时不起分别心…

《佛学的真实面目 (妙泽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