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或妄想紛亂;心志高潔或卑下;心智下劣或優越;心力集中或散漫;心得解脫或心著系縛,他都要了了分明,知道自己的真正心意,知道它的特質與生起的因由。
他也要知道,一切心念,皆是生滅不定,無可執著。
他若能如是客觀地觀察自己心中一切的意念,知其真相及生滅的因由,他便對自己的心意成爲一位旁觀者,不再執著自己的心意,不再自作系縛地與它糾纏在一起。這樣,他的精神就從心意的高下優劣與清淨汙染中解放出來,得到徹底的解脫。
心念應如何住于世間諸法上呢?
善男子,衆生在使用一切用具、器皿、物質的時候,要知道皆是由四大種假合而成的。
在看到、接觸到一切有情、無情衆生的時候,他要知道,他們同是四大種假合而成。
他要知道,充滿虛空的叁千大幹世界,沒有一法,不是由四大種假合而成,緣聚則成、緣散則滅,時刻都在生滅不定中,絕無可執著。
他若能如是客觀地觀察諸法,知道它們永遠遷流不居、永無實體的事實,他便不再執著世間的一切法,不再自作系縛地與它們糾纏在一起。這樣,他的精神便從世間諸法的得失中解放出來,得到徹底的解脫。
善男子,衆生若能如是把心念住于身體、感受、心意和世間諸法上,他便能漸除執著,克服愁哀苦惱,在一切處,皆能得到自在解脫。
(八)建立四如意足
善男子,追尋解脫的衆生,要培養在四方面皆能令事事如己意的精神力量,使一切所欲或不欲的事情,能隨自己的意願出現或幻滅。這些精神力量,就是四神足或四如意足了。
是哪四如意足呢?
善男子,四如意足就是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心如意足和思惟如意足了。
這四如意足是從精神專注、止于一境、不起妄念的禅定而生,能爲行者帶來巨大的製心造物能力,使他所希冀的事情能圓滿地顯現,真正地做到能主宰自己的生命和際遇。
什麼是欲如意足呢?
善男子,欲如意足就是通過自己的欲力希冀,引發心識的精神力,使它隨順因緣,依宇宙萬物生滅的原理,把自己的志願一一實現,令欲力能得滿足,顯示生命活力與璀璨的完全能力。
什麼是精進如意足呢?
善男子,精進如意足就是令一切事業能獲成功之勤奮心態的完全建立。若沒有完全的精進力,修行證果便給怠惰所窒礙,不能增長慧命解脫。若具完全的精進力,行者便能時刻不忘勤修善法,這樣,他便能疾證道果。因此,精進如意足的建立,能令一切功業顯于成就,不因疏懶而虛耗光陰,終致一事無成,便完結了一生。
什麼是心如意足呢?
善男子,心意足就是在任何時間和境地裏,都能保持精神集中專注,念念分明,不起絲毫紛亂散漫的完全能力。有了這樣完全的精神統攝力,行者才能住于湛深的禅定裏,引發智慧大能,使一切疑難,能得解決,令一切清淨之欲,能得成就。
什麼是思惟如意足呢?
善男子,思惟如意足就是以作意思惟的活動,窮宇宙—切心物的原理,駕禦及帶領生命力在一切的時空裏,作個別理性活動的完全能力。有了這完全的理性思惟力,行者便能親證宇宙的實相,不爲虛妄所困惑。這樣,他便能智慧地運用一切的自然法則與力量,君臨萬法,雖處于其中,而不失其主宰之力。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努力建立四如意足的行者,將漸得到大能與解脫,以致能遊戲神通于宇內,以心轉萬物,今一切順道,皆如己意。
第七章 普度衆生的菩薩行法
(一)菩薩與四弘誓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若不以一己的解脫爲滿足,卻發心要于自覺自利之時,兼覺他利他,雖然自己尚未得度,仍不吝把自己有限的智慧力量,利樂點化有情,這樣,就算他仍然處于凡夫的境地,尚未證入聖境,他已堪稱爲一位菩薩了。
每位菩薩必發四弘誓以表明心志,發誓後便要矢志不渝,力求圓滿誓言。否則,便不是真正的菩薩,不配如是的稱謂。就是已入聖地,退心不履行誓願的時候,仍即時喪失菩薩的地位了。
究竟是哪四弘誓願呢?
善男子,四弘誓願就是:
(一)衆生無邊誓願度;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
(叁)法門無量誓願學;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善男子,時刻不忘努力地完成這四弘願的才是真正的菩薩,否則,只是假名菩薩,不值人天的尊敬,不能成就佛陀的智慧、大能與解脫。
(二)四無量心
善男子,立志救世的菩薩,要培養四無量心,以此四無量心帶領他一切的身語意活動,達成普度衆生的目標,完成他所發的四弘誓願。
是哪四無量心呢?
善男子,四無量心就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和舍無量心了。
愛護衆生,給與幸福安樂,不令墮于憂悲苦惱,常示以修善解脫之道,增長他們的福慧,不使再種苦因,平等看待一切有情,猶如自己的親子,自視爲慈父,呵護無微不至,無有窮盡,這就是慈無量心了。
憐憫那些行爲顛倒、常造苦因、他日必受苦果的衆生,爲了他們不避艱辛,不畏毀辱打駕,也要伺機勸谏點化,示以正路;又于正受苦報的衆生,善言勸慰,爲他們作種種布施,盡量減滅他們的苦惱,並解說他們受苦的因由、及不令苦惱複生之法,平等看待一切有情,以他們的苦惱爲自己的苦惱,憐惜無有窮盡,這就是悲無量心了。
樂見衆生平安順遂,離苦得樂,更能常行善法,增長福慧,趣向解脫,心中便喜不自勝;就是衆生的成就解脫,更勝于自己,也不生嫉妒,同是滿心歡喜,平等善視一切衆生,爲他們的得著而高興贊歎,快慰無有窮盡,這就是喜無量心了。
心中不執著任何的衆生與事物,深知他們都是遷流不居,永無實體,如同虛幻,就是自身亦複如是;徹底止息一切貪、嗔、癡的意念,不起任何激動,不生任何不快的感覺,摒除所有導致煩惱和窒礙解脫之法,舍棄惡法無有窮盡,這就是舍無量心了。
善男子,這四無量心是救世的動力,爲一切菩薩所應培育與壯大。
(叁)四攝法
善男子,救世的菩薩,可以四法,親近攝取衆生,爭取他們的信任,達成感化之目的,令他們修行善法,趣向解脫,能夠自利利他,共行菩薩的事業。這四法就是四攝法了。
是哪四攝法呢?
善男子,四攝法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和同事了。
布施怎樣能攝取衆生呢?
善男子,對處于貧困的衆生,常以資財救濟;對因沒有知識技能而生活艱苦的衆生,施以教育;對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衆生,善加開導;對正陷于苦惱驚怖中的衆生,呵護救度,令苦惱減滅,皆是布施,可使衆生樂于親近,易于攝取,方便授以清淨解脫之法,令持法修行。
愛語怎樣能攝取衆生呢?
善男子,菩薩若要衆生樂意信奉受持自己的行法,他就必要儀容調順端正,品行高潔,對衆生必要關懷備至,才能贏取衆生的信賴。要達成這目的,他便要注意日常的話語了。
在衆生功業順遂、德行日進的時候,他要誠意欣賞贊美,令他們繼續向善;在衆生遇到挫折、苦惱或驚怖時,要軟語撫慰、善加開導,令能克服困境;在衆生行不善的時候,他要起悲心、善加勸谏,令止惡行善。
菩薩自身,則要遠離妄語、離間語、粗惡語和绮語。自己見到的,就說見到,聽到的就說聽到,覺察到的,就說覺察到,知道的就說知道;相反的,見不到的就直說見不到,聽不到的,就直說聽不到,覺察不到的就直說覺察不到,不知道的就直說不知道,絕不作任何欺詐。
菩薩如是所發之語,皆是愛語,可使衆生樂于親近,易于攝取,方便授以清淨解脫之法,令持法修行。
利行怎樣能攝取衆生呢?
善男子,菩薩爲了救度衆生,常作利他之行,就是資財億萬,地位尊崇,爲利益有情行事時,卻能自謙如奴仆,殷勤如子事父母,心中遠離任何驕慢,平等看待一切衆生,不舍慈悲憐惜之心。
菩薩所作種種利益衆生的事,可使衆生樂于親近,易于攝取,方便授以清淨解脫之法,令持法修行。
同事怎樣能攝取衆生呢?
善男子,救世的菩薩,不能與衆生遠離,讓隔膜樊籬生起,因此,他必要經常與衆生相聚,一同生活、工作、學習或遊戲。這樣,他才能爭取他們的友誼,被視作一份子。
如是相聚,皆是同事,可使衆生樂于親近,易于攝取,方便授以清淨解脫之法,令持法修行。
善男子,四攝法是親近攝取衆生的良方,爲一切菩薩所應修習。否則,救世的事業便難有進展,佛法也難弘揚于世了。
(四)六度
(1)六度的意義
善男子,菩薩只要修習六種行法,便可渡過生死的苦海,登于彼岸,獲取無限的智慧、力量與解脫。此六法能度一切有情,因此稱爲六度。
六度是什麼呢?
善男子,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它們是自度度他的利器、解脫的必需,不行此六度,成佛就絕無可能了。
什麼叫布施呢?
善男子,布施可分爲叁種,就是財施、法施和無畏施,都是對有需要的衆生所作的施與。
以金錢財物施與貧窮的人就是財施。
以世間的技藝知識和出世間的智慧及解脫法教導衆生就是法施。
在衆生陷于憂悲苦惱的時候,給以援助,減滅他的驚怖痛楚,這就是無畏施了。
善男子,財施和世間法的布施較易辦到,但作無畏施則不是人人能爲。至于導致智慧、大能、解脫的世出間法布施,更是鮮有能勝任的了。因此,以佛法布施是最上等的布施。
什麼叫持戒呢?
善男子,在一切的身語意行爲上,時刻保持清淨,離諸汙垢惡業。若有不善處,立即離舍、忏悔,誓不再犯。在善的行爲上,已生的令繼續增長,未生的設法培育,令能生起。在一切能饒益衆生的事情上,必樂爲之,切戒吝啬懈怠、錯過利樂有情的機會。如來及僧因所定的戒律,必要遵守不犯,這就是持戒了。
善男子,戒律是爲引導凡夫遠離他日必會帶來苦果的惡業而設立的。一切凡夫爲了自己的利益,必須遵守,但是得道的菩薩,一切的行爲,已自然地不犯天條,不觸戒禁,隨心…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行法篇)(淨行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