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的啓示 (顧法嚴居士譯)▪P13

  ..續本文上一頁十八:此處作者雖用Atman,(大寫的A)但pali文根本無Capital,亦無Punctuation所以並不一定指的是神我或大我。此處是佛以幽默的口吻說的,此處之我,只是泛指的我而已。——張澄基識

  二十九:見巴利文學會版《雜部經》第四集第四零零、四零一兩頁。

  叁十:佛的這一智力,叫做根上下智力。見巴利文學會版《中部經》第一集第七十頁及同版《清淨道論》第叁四零頁。

  叁十一:見一九二九年哥侖坡《增支部經》第二一六頁。

  叁十二:例如,巴利文學會版《雜部經》第四集第叁九叁、叁九五頁及同版《中部經》第一集第四八四頁。

  叁十叁:見注廿七。

  叁十四:例如巴利文學會版《雜部經》第叁集第二五七——二六叁頁;第四集第叁九一頁以次,叁九五頁以次,叁九八頁以次,以及第四零零頁;《中部經》第一集第四八一頁以次,四八叁頁以次,四八九頁以次各頁;《增支部經》第五集第一九叁頁。

  叁十五:因爲,過了一段時間,婆嗟種又來見佛。但這次他來,並沒有和往常一樣的問問題。只是說:“我和可敬的喬答摩已多時未晤談了。如果可敬的喬答摩能爲我簡單地說說善不善法,那就太好了。”佛說他將爲婆嗟種亦詳亦略的解說善不善法,接著就照辦了。最後婆嗟種成了佛弟子,依教奉行,得羅漢果,證見真理、涅槃,而不再爲神我以及其他問題所蠱惑。見《中部經》第一集第四八九頁起。

  叁十六:見巴利文學會版《雜部經》第二集第九十四頁。有人以爲大乘佛教中的阿賴耶識(藏識、如來藏)與“我”相似。但是《入楞伽經》中曾斬釘截鐵地說明它不是神我。見東京一九二叁年南條文雄訂正《入楞伽經》第七十八、七十九兩頁。

  叁十七:見巴利文學會版《雜部經》第叁集第一二六頁以次各頁。

  叁十八:即使在今日,多數人對于“我”仍然作此說法。

  叁十九:見巴利文學會版《中部經》第叁集第十九頁;《雜部經》第叁集第一零叁頁。

  四十:見《阿毗達摩集論》第卅一頁。

  第七章 修習:心智的培育

  佛說:“比丘們!病有兩種。那兩種呢?肉體的病和心智的病。有人可以一年、兩年、甚至一百年、一百多年肉體都不生病。但是,比丘們啊!世間除了心無染著的人(就是說,除了阿羅漢以外[注一],心智方面能有片刻不生病的的人,都是稀有難得的啊!”

  佛的教誨,尤其是他所教的修習方法,其目的在培養健康、均衡和甯靜的心理,使臻完美。不幸的是:佛教中幾乎沒有什麼法門,像“修習”那樣被教徒及非教徒所誤解。只要一提到“修習”,馬上就使人想到逃避日常生活,擺起某種姿勢,像石窟裏或寺院佛堂中的塑像一般,在遠離塵囂的處所,以從事某種秘密或神秘的冥想,或專住于神遊。真正佛教的修習,完全不是這種的逃避。佛在這一主題方面所教的內容,大大的被誤解或極少的被了解。以致到了後世,修習方法變質敗壞,竟成爲一種儀式,其手續繁雜幾乎成爲專門學問了。[注二]

  大多數的人對于修習(或稱瑜伽)有興趣,其目的乃在獲得若幹精神或秘密的力量,諸如爲旁人所無的“第叁只眼”等。若幹年前,就曾有一位印度佛教尼師,想練成以耳視物的神通。而當時她的視力極好,並未喪失。這種念頭無他,只是精神顛倒而已;所以仍然只是渴求權力的貪欲在作祟。

  英文中所用以代表巴利原文 bhavana (修習)的 meditation (沈思、冥索)一詞,十分不妥。Bhavana 的意義是培育、發展,尤指心智的培育與發展。肯定點說,佛教中的修習,正是百分之百的心智培育的意思。它的目的,在滌蕩淫欲、憎恚、怠惰、焦慮、不安、疑惑等心智方面的騷亂不淨,一方面又培育集中的注意力、清明的心智、知識、意志力、精進力、分析力、自信、歡喜心、甯靜的心境等優良品性,以冀最後導致如實知見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而證入最後的真理、涅槃。

  修習有兩種。一種是發展注意力使能集中,所謂心一境性(亦稱奢摩他、叁摩地、止等)。經中有許多方法,修之可達到最高的神秘境界如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這些境界,跟據佛說,都是心造心生的、是緣成的(有爲法)。它們與實相、真理、涅槃無關。這一種的修習,在佛世以前已經有了。因此,它不是純粹佛教的,但是佛教也並未將它從佛教的修習方法中剔除。可是這種方法並不是證入涅槃的要件。佛在自己證正覺以前,就曾在不同的師門下,學過這種瑜伽法門,而達到了最高的神秘境界。可是,他並不以之爲滿足,因爲它們並不能予他以徹底的解脫,也不能使他親見最終的實相。他認爲這種神秘境界只是“此生中愉快的生活”或“平靜的生活”,如此而已。[注叁]

  因此,他發明了另一種的修習,叫做毗婆舍那(觀),深刻地察照萬物的本性,以導致心靈的完全解脫,而證入最終的真理、涅槃。這才是主要的佛教的修習的方法、佛教的心智培育法。它是跟據觀察、警覺、洞照與憶念而作的一種分析法。

  在區區數頁短紙中,要詳論這一廣泛的議題,是不可能的。以下只是一個簡單粗淺的嘗試,以略明真正的佛教修習——心智的培育或心智的發展——其實用的方法爲如何而已。

  佛所說的法中,有關心智發展(修習)的最重要的一部經,叫做《念住經》(巴利文《長部第二十二經》或《中部第十經》)。這部經傳統上極受尊敬。不但在寺院中經常定時背誦,在佛教家庭中亦複如是,而尤家人團坐虔誠聆聽。比丘們亦常在垂死人的病榻邊讀誦此經,以淨化臨終者最後的念頭。

  這經中所創導的修習方法,既不離世亦不遁世。相反的,它與我們的生活、日常的活動、我們的憂悲喜樂、我們的語言思想、我們所從事的道德與理性的活動,靡不相關。

  這部經共分四大部份:第一部分是關于身體的,第二部分關于感覺與感受,第叁部分關于心智,第四部分則關于各種道德的與理性的課題(法)。

  這裏有一事必須明白牢記:不論修習什麼方法,要緊的是念念分明,憶持不忘,並須注意觀察。

  有一個最爲人所熟知、喜好而又是最實用的修習法門,叫做“憶念出入息法(數息觀)”。這是與身體有關的。只有在修習這一法門時,才需要采取一種經中指定的特別姿勢。經裏所指示的其他修習方法,就無此限製,無論行住坐臥都可隨意爲之。但修習數息觀則必須跟據經典趺跏而坐,保持身軀端直而心念警覺。趺跏而坐不易實行,非一切國家人士(尤其是西方人士)所能清輕易辦到。因此,趺跏坐有困難的人,可以坐在椅子上,只要身體端直,心神警覺就行。這項修習中,端坐極爲重要,但不是僵坐。兩手須很舒適地擱在膝上。如此坐定後,可將兩眼閉合,或凝視鼻端,隨各人方便爲之。

  每人日夜呼吸不停,但自己絲毫不覺,因爲從未有人以分秒的時間,將心神貫注在呼吸上。而如今要做的,正是這個。(方法是)照平時一樣的一呼一吸,絲毫不要用力。只將精神集中于這呼出吸入上,凝神觀察這吸進呼出的動作,保持對這呼吸的警覺,使時刻都了了分明于這一動態。你呼吸時,有時深,有時淺。這並不打緊,只顧自自然然的呼吸去。惟一的一點是你在深呼吸時,心中須有數這些是深呼吸,如此這般。換言之,你的心力須集中在呼吸上,使你對于它的動作變化,無不了然于心。忘掉你的周圍環境以及其他一切事物,不可擡眼視物,這樣的試練五至十分鍾。

  開頭的時候,你會發覺全神灌注在呼吸上,非常的不容易。你會奇怪你的心這麼這樣會跑,它就是不肯停下來。你想東想西,耳中只聽到外面的聲音。你的腦筋混亂、思緒紛飛。你也會覺得沮喪失望。但是如果你繼續不停的練習,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五至十分鍾,慢慢的,你的心就會集中在呼吸上了。過了一段時間,你就會經驗到一刹那(的定境),你的心神全部灌注在呼吸上,連近身的聲音也都充耳不聞,一時間外境俱泯。這一短時間的(定境),是一種了不起的經驗,充滿了喜悅與甯靜。你但願能繼續保持它,但是這時你還作不到這一點。不過只要你經常不停的練習,這種經驗可以一次又一次的發生,而每次定的時間也會逐漸加長。這就是你系心於呼吸上至忘我之境的時候了。只要你老覺得有你自己存在,你就不能集中注意力于任何別的東西。

  這個念念不離呼吸的修習法,是最簡單、最容易的一種。其目的在發展注意力,以達到非常高的禅定境界。此外,集中注意力(定力),對于任何深刻的了解、深透的內觀,以洞察萬物的本性包括體證涅槃,都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這些,呼吸的練習更有立竿見影的效驗。它對你健康上大有裨益;能增進你的安眠,松弛緊張的身心,增進日常工作的效率。它能使你甯靜安詳。即令在你精神緊張或興奮的時候,如果練習幾分鍾的數息,你就會馬上覺得安靜平定了下來,好像在一段休息之後剛剛覺醒一般。

  另一種非常重要、實用而有益的修習方法(心智的發展)是:不論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動手也好,日常起居也好,從事公私工作也好,要時刻念茲在茲了了分明于你的每一舉動。你或臥或立或坐或行,或安眠,或曲臂伸腿,回顧前瞻,穿衣吃飯,言談靜默,大小便利,凡此一切以及其他種種活動,你必須時時刻刻了了分明于你所作的每一動作。也就是說,你必須生活在當前的瞬間中、現在的行爲中。這並不是說你不應想到過去未來。相反的,你在與眼前的時刻行爲有關的方面,一樣可以想到過去未來。

  一般的人,並不生活在他們眼前的生活中,他們都生活在過去或未來裏。雖然看外表他們似乎是在此時此地做著些什麼,實際上,他們是生活在他們思想中的另一世界裏,生活在虛構的問題與苦悶裏。通常他們是活在過去的記憶中,或對未來的欲望與懸揣之中。因此,他們並不生活在他們目前在做的工作裏,也不樂于這工…

《佛陀的啓示 (顧法嚴居士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