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P10

  ..續本文上一頁要討論的是信仰佛教的好處,首先要聲明的是,這並不意味著信仰其他的宗教,就不能得到好處。誠如張澄基博士在“什麼是佛法”一書所說的:“佛法絕不诋毀其他宗教。佛法相信衆生根器不同,教導之法,自不能泥一。”因此“各宗教與哲學,皆有其價值與功用。各種宗教,皆能在某一時間空間中,對某一類衆生發生教化與利益的作用。”

  但是宗教之間,由于教主的智慧與胸襟的不同,所說教理的深淺不同,教育方式、精神的不同,因此每一個宗教,雖然多少都能帶給信仰者許多好處,但畢竟是不盡相同的,一間小學和一所大學,雖然都是學校,都能教導學生有關做人做事的道理,及來日立足社會的技能,但進一所小學和進一間大學,所學與所得的又怎會相同?

  以下所要說明的,就是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第一 佛教可以使人獲得正確的人生觀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與樂觀兩種。

  (一)悲觀 認爲人生短暫,生命空虛,人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臉,委靡不振。

  (二)樂觀 這一類人也不是真的“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因爲他們的生活沒有目的和意義,他們只是抱著「及時行樂”的觀念,用狂歡、縱欲、熱鬧來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靈,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是什麼,他們漠不關心,他們也不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于悲觀,也不屬于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歎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懷疑佛教是悲觀的,因爲它提倡“苦空無我”,認爲人生充滿著諸多的苦惱,認爲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緣暫時聚合而成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永恒的。

  其實佛教只是不“諱疾忌醫”而已,並不是真正悲觀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滿著許多的苦惱嗎?你瞧這個世界那一樣是真實的?永恒的?(不是嗎?連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歎。)

  佛教並不是一種不負責的宗教,它先要我們認識這個人生是個苦惱的人生,然後進一步地分析這些人生的苦惱都是人自己的無知貪欲招來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這些苦惱。最後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們要節製自己的欲望,多爲別人服務。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樂,一定不能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只有全體衆生都能幸福快樂,個人才會有真正的幸福、快樂的。

  佛教認爲功名利祿都是過眼雲煙,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因此勸人不必太貪戀、太貪求;相反地勸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掙脫這些名枷利鎖。“淡泊明志,甯靜致遠。”財富的多少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精神的充實與否,祗有修養品德,淨化心靈,才能歡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積極奮發向上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後,使人不再盲目地貪戀、追求,如此才能“積極”地爲人群服務,再度地“肯定”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佛教說人的身體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勸人不要“處處爲我”,而要“我爲人人”,因爲“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麼功名利祿要來何用?

  佛教又認爲衆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爲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那會有豐碩的收獲呢?

  佛教勸人要“少欲知足”,並沒有要人逃避責任。佛教要人“鐵肩擔道義”,不能做獨善其身的“自了漢”,所謂“衆生無邊誓願度”,“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就是最好的說明。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爲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爲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如此,“各人自掃門前雪。”的自私心理將不複存在,人人急公好義,古道熱腸,“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這就是一個充滿著愛與同情,公理與正義的人間了。

  第叁 佛教可以淨化社會人心

  我們每天打開報紙一看,整版的社會新聞,都是令人觸目驚心的“殺、盜、淫、妄”。誰不會浩歎人心不古呢?

  而一個佛教徒最少要嚴守下列五種基本戒律:

  (一)不殺生——不殘害生靈。

  (二)不偷盜——不偷、不搶別人的財物。

  (叁)不邪淫——正當的男女關系。不拈花惹草,不紅杏出牆。

  (四)不妄語——說話句句真實,不虛僞,不說謊。

  (五)不飲酒——酒能亂性,使人失去理智,因此必須戒絕。(論語中孔子亦有“不爲酒困”一語,不過酒在當藥用醫病時,暫可通融。)

  朋友們想想看,這五戒不是剛好與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智(不飲酒)、信(不妄語)不謀而合嗎?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爲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爲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叁惡道了。(這叁類衆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爲惡道。)

  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

  如此,這個社會不是甯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第四 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樂

  人要想真正的快樂,大概須要滿足下列幾項要求:

  (一)心情平靜,不生煩惱。

  (二)對于眼前的苦難,能隨遇而安,不怨天尤人。

  (叁)對于宇宙、人生的種種問題,能得到合理的解答。

  (四)對于未來(來世或人死後的歸宿)能有滿意的答案。

  (五)自己的前途、命運、歸宿,以及成敗、苦樂不操縱在別人的手中。

  我想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沒有一個宗教能夠完全地滿足人類這些要求的。(有些宗教只能滿足其中之一、二項。)

  (一)佛教勸人知足常樂,要學習禅定,樂觀進取,心情自然平靜,不生煩惱。(舉例說明:一般人像叁歲小孩,丟了一塊糖就焦急、哭泣,而佛教徒像懂事的大人,不會爲此而煩惱,這是觀念、智慧、境界的不同。)

  (二)佛教認爲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造的因所結的果,所以要勇于忍受,敢做敢當,不可怨天尤人。

  (叁)佛教所有的經典不是在顯示佛的權威與能幹,而是完全而徹底地解釋宇宙、人生的基本問題,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所以剛逝世不久的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贊成的是佛教。”國父說:“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康有爲說:“佛學之博大精微.........雖有聖哲,無所措手,其所包含,尤爲深遠。”章太炎說:“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梁啓超說:“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四)佛經上說:“佛以一大因緣出現于世。”這一大“因緣”(即來世間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爲了讓衆生能轉迷成悟,從苦難中解脫,永遠享受自由和快樂。

  (五)佛教認爲人就是頂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沒有一個可操縱我們生死、成敗、福禍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奮發努力,一定有光明燦爛的明天。

  因此我說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

  第五 可以知道佛是人類最慈祥的導師

  釋迦牟尼降生人間,貴爲太子,抛棄了功名富貴,難道他是傻瓜嗎?不是的,他實在是一個具有廣大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憂而憂”——爲人類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脫,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後天下之樂而樂。”——說法四十九年,棲棲遑遑,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寶貴的真理與訓誨,是黑暗人生的一盞不滅的明燈,是洶湧苦海中一只不沈的慈航。誰像佛有這樣的悲心,立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誓願,在衆生度盡以前絕不歇息的?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顔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衆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衆生說最好的道理。

  佛平常教化衆生,在回答弟子疑問時,認爲要采取下列四種方法:(一)某些問題必須直截了當的答覆。(二)某些問題須以分析的方法解答,(叁)另有一些問題須以反問爲答覆。(四)最後,有一類問題須予以擱置。(即暫時不給予解答,因爲對方在目前尚不能了解這種道理,說了反而增加他的疑惑與迷惘。如小學生問微積分,他連算術都不會,老師如何能解答呢?)

  這種回答問題的方式,就是應機說法,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意思。

  佛永遠以愛心和耐心來教導弟子,他不認爲有愚笨到不可教育的人,有凶惡到不會悔悟的人。

  佛一生貢獻出他的智慧和慈愛,詳說了無數偉大的真理,教導了無盡的衆生,但他永…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