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P9

  ..续本文上一页来果——(十一)生(十二)老死

  用浅近的白话解释是这样的:一个人由于过去世的无知愚蠹、不明善恶、是非(无明);结果做了许多的坏事(行);有了恶因这一世就投胎受生(识);在胎中身心慢慢地发育(名色);到快出母胎时,眼、耳、鼻等六根都具足了(六入);出世以后,就跟外界有所接触,眼会看、耳会听、鼻会闻等(触),到六、七岁对外界的苦乐能有所感受(受),到十四五岁就对一切美好事物起了贪爱之心(爱),有了贪爱之心就想去追求(取);盲目追求就为自己又种下了来世的恶因(有);有了恶因以后,就又要在来世投胎受生(生),有了生就会再有衰老、死亡的现象(老死)。

  十二因缘看来是从无明—老死,依次类推的,但它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环形的锁链。

  生命就是这样始而终,终而复始,流转、轮回不停的。像:..........:鸡...蛋...鸡...蛋...鸡...蛋...鸡...蛋................

  那么,十二因缘的道理,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

  众生的衰老、死亡就是因为我们有“生”,有生才会有死。而我们所以会投胎到人间来,这是因为我们以往的无知和愚蠢,不明是非,胡乱作恶所致。因此我们这一世要努力行善,断绝一切恶因,免得以后又要受轮回苦报。

  十二因缘告诉我们生死的原因,提醒我们要进一步去研究如何了脱生死的威胁;否则醉生梦死,苦难永无休止之日。

  本来十二因缘,从哲学上讲,是有它的理论体系的,即:由形而上学的“无明”、“行”,而发展为认识论的“识”、“名色”,再发展为经验的现实世界。(指出胎后的“触”到“老死”。)但同学们并不太懂哲学,所以我门就不能详细地作这一方面的讨论。

  第四 六度

  何谓六度?“度”就是印度梵文的“波罗蜜多”,意思是“到彼岸”。

  亦即:能度过生死苦海,到快乐的彼岸。所以六度就是使人度过生死苦海的六种方法。那六种方法呢?即: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一 布施

  布施就是以福利恩惠施舍给别人。无量寿经上说:“布恩施惠”叫做布施。

  布施可以分三种:

  (一)财物施 就是把金钱财物施舍给他人,譬如我们解衣推食,慷慨解囊,或济助穷人,或供人急需,都叫做财物施。

  (二)法施 指人格上的启发,学问上的指导。能够把道理说给别人听,解释给别人了解,使人能够得到做人处世正确的方法,都叫法施。

  (三)无畏施 指解救他人危难,使人免除恐怖和不安。别人遭遇不幸,我们好言相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别人因事苦闷、沮丧,我们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这都是无畏施。

  一般人布施常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亦即有施者与受施者的对立,因此常易因自己是施者,而生起优越感。佛家主张必须打破这种观念,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就是说不要为了希望别人报答,或满足自己富贵的优越感,或为了其他的目的而去行布施。

  朋友们记得一个故事吧?有一年齐国闹饥荒,许多有钱人家备了许多酒饭菜肴,遇有路人经过则高呼:“喂,来吃吧!”由于态度不够真诚,语气洋溢著太多的优越惑,因此,一些有志气,自尊心很强的人,虽然饿得饥肠辘辘,步履蹒跚,但仍然不愿意接受施食,而宁愿活活地被饿死。

  这就是不能做到佛教“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造改的悲剧。所以我们施舍别人的时候,要记住:“施人慎勿念”的古训。

  二 持戒

  持戒就是要遵守戒律,使行为不踰矩。

  凡人都不是圣贤,常常有许多的弱点,加上外境又有许多的引诱,极容易做出许多坏事,小则个人身败名裂,大则损人伤群。因此佛教制定许多的戒律,来帮助人们克制自己的私欲和冲动,洗净人格上的污点。

  我在本书中提到过,戒只是一种消极防患,它的精神却是积极的。举不杀生为例,不但自己不杀生,还要去救众生,见死不救,就是犯戒。因此持戒可以维护善良风俗,维系道德伦理,鼓励人人行善,达到天下一家的理想。

  有人误会说:“不信佛教非常自由,一信了佛教,什么都不能做了。”其实这是不肯用心思考的结果,未信佛教而做坏事,仍然是要遭受因果报应的,就像不懂法律而犯法,仍然要坐牢一样。俗语说:“不知不罪”只是一种误传。

  试问地心吸引力会因为你不信,而就不存在了吗?

  所以持戒是非常重要的,做一个好国民都要遵守许多的法律,何况要想修行成佛,脱离生死苦海呢。

  戒一共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四级,其名目繁多,条文亦繁,不容细说。其中五戒在前章已经论及,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普通一个出家的和尚要守二百五十戒,尼姑要守五百戒,可见出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

  三 忍辱

  对于别人的侮辱欺害,不生嗔恨之心叫做忍辱。

  <, p>忍辱对一个人的修养是十分要紧的事,可化干戈为玉帛,化暴戾为祥和,又可增加幸福和智慧。

  佛教的忍辱是一种内刚外柔的忍,不是懦弱畏缩,更不是胆小屈服。佛家的忍辱,乃是为了达到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理想,乃是为了完成自己普度众生的志愿,而具有的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表现。

  为什么学佛的人(立志向释迦牟尼学习,愿意遵照他所说的道理去做的人)一定要忍辱呢?因为修行的道路是极其崎岖艰难,若无忍辱功夫,则不易贯彻,中途极易萌生退心。同时修行时,常会有人故意讥笑、毁谤你;将来想普度众生的时候(即讲佛教道理给别人听,使人能得到启示而立志求道),也会有人不领你的情,故意揶揄、讽刺你。但你千万不能生气,更不能报复,要想做到平心静气,只有靠忍辱的功夫。

  四 精进

  精进就是向上努力不懈的意思。

  我们做一件事,想要能成功,一定要恒心地努力,才可以达成目的。

  各位今天在学校求学,要想将来能有所成就,一定要努力不懈怠,才能学得高深的知识和技能。何况成佛的道路既遥远而又困难,救济众生的工作既沉重而又艰钜,如果不努力精进,就无法完成“任重道远”的任务。

  五 禅定

  禅定就是“静虑”的意思,就是孟子所说的“不动心”,就是专心一志,精神不散乱的意思。

  为什么佛教修行要注重禅定呢?因为一个人如果不能透过静虑而专心一志,精神不散乱,那么就不能有坚决的意志和智慧,来克服外界的引诱和破坏,遇艰难危险就心慌意乱,不能力持镇定,不能沉著应付。所以禅定的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但朋友们如果有志习禅,一定要找到明师指导,否则盲修瞎炼,未见其利,先受其害,不可不慎。

  六 般若

  般若是印度梵文,念作“ㄅㄨㄛ ㄖㄛˋ”,中文勉强可以翻译为:智慧。

  般若和智慧有什么不同呢?

  一般我们所说的智慧,用它来了解事理并不能透彻,而且常常容易形成“偏见”和“妄见”(错误的见解);而般若却能够把事理了解透彻,而且不会发生偏差。

  举“光”为例,普通的光像智慧,遇到墙壁就受阻;但般若似X光一样,它能伙穿越这些阻挠(指的了解事理而说)。例如我们人类的智慧,不能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就有上帝造人与造物的观念产生,那是人类的智慧有限所产生的“所知障”(因所知有限所产生的错觉)。中国人不也说“盘古开天辟地”吗?回教说“阿拉造人,又造了地球”,这些异曲同工的神话,正可说明人类智慧的不够精深细密。而佛等觉悟的人所具有的般若,却能够如实正确地分析解释宇宙人生的真相。

  心经上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讲所有觉悟的佛,都是依靠这种“般若”,澈悟真理而得到佛果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印度梵文,翻译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意思就是说“最透彻、真实的觉悟”,指的就是佛道、佛果。)

  从这句经文,我们可以明白,佛教并不是单凭信仰可以“得救”的;佛教不认为自己的罪恶和苦难可以由他人代赎,所以也不依赖任何人来救,人类的罪恶和苦难,只有自己才能够洗清和解脱。也就是人人要自救,自己不救自己,要等待谁来救你呢?而自救的方法,就是要依靠自己的“智慧”(般若)去慎思、明辨,先了解苦难的原因,再进而寻求解脱的方法(即四谛的道理)。

  所以佛教主张人人必须要努力“修慧”,认为智慧(般若)不是“读”来的,“背”来的,而是从观察事理,深入研究之后“修”来的。缺乏智慧(般若)就不能觉悟,也就不能悟道了。

  以上所简介的就是六种脱离生死苦海的方法,必须要一齐学习,不可偏废。

  依一般来说,六度具有六种作用:

  (一)布施能治我们的贪心(悭贪),培养我们的同情和仁爱心。

  (二)持戒能使我们循规蹈矩,不做出踰矩的事,也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

  (三)忍辱可以培养我们谦让、宽大的美德,也就是“论语”书中所说“温、良、恭、俭、让”的德行。

  (四)精进可以防止我们的懈怠偷懒。(有恒为成功之本。)

  (五)禅定可以澄清我们的头脑,使精神集中。

  (六)般若可以使人聪明而有智慧,不会盲从、迷信,而有敏锐、精确的判断力。

  同学们平日读书、做人,应该照著这“六度”的道理去做,这就是好学生,好国民了。

  第五章 信仰佛教的好处

  宗教对于人生的重要,其中的道理是明显易见的,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极重要的一环,对于人生的鼓舞与振奋,具有无比的力量,同时宗教可以安定社会,净化人心,使人对未来具有信心与希望,使人可以过著一种较合理、高尚的生活。

  一般说来,宗教对于悲观的人,具有安抚慰藉的作用;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更具有吓阻警惕的效力;对于纯洁善良的人,同样地亦能有所鼓励与嘉勉。

  本章所…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