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同学们亦可留意及之。
第二 四谛
四谛是原始佛教的总纲,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现今贝那勒斯市北方约六、五公里地的萨尔娜多)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的道理。
“谛”是“真理”的意思,含有“真实、事实、实相”的意思。四谛是指的那四种呢?就是“苦、集、灭、道”四种道理。现说明如下:
(一)苦谛——迷的果┐
├世间的流转
(二)集谛——迷的因┘
(三)灭谛——悟的果┐
├出世的解脱
(四)道谛——悟的因┘
用简单的话来说是这样的:
人生一切的“苦”难,是由于自己的起惑造业(不明是非、胡作非为),自行招“集”而来的;如果想“灭”绝这些苦难,则必须修行正“道”,始克致之。
人生有那些苦呢?最少包括有:诞生的苦恼(生苦),老衰的苦恼(老苦),病痛的苦恼(病苦),死亡的苦恼(死苦),遇到可憎者的苦恼(怨憎会苦),同爱人别离的苦恼(爱别离苦),所想要之物不能得手的苦恼(求不得苦)等数种。
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的、精神的要素都是苦恼的。(作者注:这本来要叙述“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道理,但由于不易说明白,所以本书暂不讨论。)
而佛教指出这些苦恼,并不是“原罪”的遗传,也不是谁降临给我们的,而是自己不明是非,盲目去贪恋、追求所招集而来的苦果。
人,谁都希望能克服、消除这些苦恼,而得到真正的、永恒的快乐,那么应该如何求得解脱的方法呢?
佛教的解答是实行正道。正道有几种呢?正道一共有八种,所以称作“八正道”,现分述如下:
(一)正见——正当的见解。
(二)正思惟——正当的思惟。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生计。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当的忆念。
(八)正定——正当的禅定。
人如果能照著这八种正直的道路去走,就可以逐渐地脱离苦恼而得到真实的快乐。底下请诸位再看比较详细的解释:
一 正见
所谓正见就是对于事物的真正了解。我们一般人对于事物的观察都是不彻底的,只是了解了事实真象的片面或一部份。例如盲人摸象,各人只接触了象的一部份,就以为自己已经了解了象的整体,实在是既肤浅而又可笑的。
因此正见就是要人确确实实地分析事理,了解真象,不可以浅尝辄止,稍为懂了一些,就自以为知道的很多了,这容易形成偏见与误解。
而四谛就是在阐释一切事物的真相的,所以懂得四谛的道理,就可以算是一种正见。因为它可以带给我们真正的解脱和快乐。
因此正见英文翻作“Right Understanding”,就是“正确的了解”;也有人翻作“Right Knowledge”,就是“正确的知识”。
二 正思惟
正思惟就是用理智来决定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它是正确还是不正确?如果不正确,我们要毅然舍弃;如果正确,那么我们就要勇往直前,至死不渝。
决定我们的目标正确不正确,理智要考虑的是:正确的目标必须要爱护一切众生,舍己为人,不用暴力;如果我们努力的目标只是一条满足自己欲望的道路,而为了达到自私的目的,又不惜牺牲别人,逼害别人,那么这一个目标就必须要舍弃了。
因此正思惟英文翻作“Right Aim”,就是“正当的目标”,也有人翻作“Right Aspiration”,就是“正当的抱负”。
三 正语
正语就是规规矩矩、诚诚恳恳地说话。包括:
一、不说谎话。
二、不造谣生事,不挑拨离间。
三、不用尖酸刻薄、粗鲁无礼的言词批评、骂詈人。
四、不讲一些无意义的、无益处的空话。(无话可谈时,不如保持“高贵的缄默”。)
正语英文翻作“Right Speech”,就是说讲话要谨慎、正当。
四 正业
正业就是合乎道义、荣誉、和平的行为。
佛教的五戒就是要使人能达到这个目标。(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妄语,四、不邪淫,五、不饮酒。)
正业英文翻作“Right Behavior”、“Right Action”,就是“端正的行为”。
五 正命
正命就是以正当的职业来生活。换句话说就是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能与道德法律相抵触;不能为了个人一己之私利而牺牲或损失许多人的快乐和幸福。例如贩毒、开酒家与地下钱庄等。
正命英文翻作“Right Livelihood”,就是“正当的生计”。
六 正精进
所谓正精进就是以坚定的意志,努力不懈地去努力,不达到成功不停止。
佛以牛做比喻说:“牛负著重荷,在深泥沼里前进,它虽疲乏,而眼神却坚定地向前望著。它永不懈怠,直到它走出了泥沼。”
正精进英文翻作“Right Effort”,就是“正好的努力”。什么叫做正好的努力呢?就是为了达到修行的目的,必须按部就班,脚踏实地的迈进,不可大急切,因为“欲速则不达”。佛相信“稳定的迈步比拼命的飞奔更可靠”。
所以正精进告诉我们做事要想成功,除了有恒的努力而外,还要努力得当,既不懈怠,也不操之过急。试想“一曝十寒”能够成功吗?(正精进就是要修“四正勤”,此处暂不论及。)
七 正念
正念就是要保持清醒的明觉,确确实实地了解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以及所遭遇的事。
佛告诉我们说:“我们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念所造成的。”(法句经的开头第一句话。)所以人必须要有正确的心念,要怎样才能达到正确的心念呢?就是对于一切事物,要保持不断的警觉和深入的观察,以期获得真确的认识。佛提出了“四念处”作为我们修行的方法:
(一)观身不净——我们的身体充满著粪、尿、汗臭、污秽不堪。美丽、洁净只是暂时的,年老了或一场病下来就不美丽了;三天不洗澡或一场运动下来就不洁净了。因此不必要迷惑于外表的美丽与洁净,要努力修养自己的心性,只有我们的“佛性”才是出自污泥而不染的。(“观”字有观察、了解的意思。)
(二)观受是苦——受就是苦和乐的感觉。世间的快乐都是暂时的,苦和乐是挛生兄弟,如影随形。一对新人挽手步入结婚礼堂,当庄严动人的音乐响起,掌声雷动,万人祝福。但今日的相逢已注定了来日的别离(就是爱别离苦),死亡的阴影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他们永远无法逃脱。又爱得愈深,痛苦也愈深;今日的山盟海誓,就是明日的肝肠裂断,又何曾有一丝儿真实?
世上的快乐是因缘所生的,所谓“家庭的快乐”必须建立在家庭中每一个份子的健康与合作,如果有人意外死亡或不肖不贤,那么这一个家庭就破损了,快乐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紧接而来的就是痛苦。
又所谓“做官的快乐”,也是不实在的,有一天不能做官了,懊丧、痛苦也就来了。因此我们不必汲汲于虚名假誉的追求,应该多修养品德,净化心灵,只有“涅槃”——超越苦乐的解脱,才是永恒的幸福。(因为苦和乐是相对待的,所以必须超越苦与乐。)
(三)观心无常——我们的心经常都是受外境的引诱,追求美丽的东西,喜欢美妙的音声,贪求美味的食物,迷惑于舒适的感受等等;而且经常“见异思迁”不可控制。所以说“心如平原走马,易放难收。”它会盲目地闯祸,会不顾一切地胡作非为,带给自己莫大的烦恼和苦楚,因此不得不小心。
所以人要“明心”、“修心”,要能做到控制心、驾驭心,不要让心带著我们去瞎闯,引诱我们去做坏事,这就是“观心无常”。(“无常”就是不可靠,有随时变异、迁徙之意。)
(四)观法无我——宇宙的万事万物(即所谓“法”),都是随著因缘而生灭的;因缘合则生(氢氧化合成水),因缘散则灭(水可电解成氢氧)。因此在事物的本身并没有一个常久存在、永不改变的“本体”。(亦即没有自主自在之性。)
以人为例,人为四大假合(地、水、火、风等四种元素),四大不调就生病,四大散离就死亡。(如“风”大散离,人没有呼吸就死了;又“火”大散离,人体冰凉,又怎能生存?)人不能叫自己不生病,也无法叫自己不死亡,人对自己没有“自主”之权,这就是“观法无我”的道理。
正念英文翻作“Right Mindfulness”就是“正确意识”;也有人翻作“Right Concentration”,就是“正当忆念”。
八 正定
正定就是经由正当的禅定而达到身心解脱的悟境。
人类的心识通常就像一架没有调整好焦距的照相机一样,是无法对现实或真理有明确而清晰的影像的。而正定就是来帮助我们“调整”焦点,让我们能清楚地认识、体会这个世界的,
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经由“正定”而觉悟,从此他虽然同凡人一样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但他已进入一种和谐、宁静、平等、平衡的境界中,这个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文字形容的,除了人们亲自地去证悟、体会而外,一切解释都是多余的。(因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正定英文翻作“Right Absorption”或“Right Meditation”都是“正当的禅定”的意思,它跟其他宗教的所谓入定、出神、出游有别。
以上所解释的,就是八正道的道理,所有的人类,乃至一切众生,要想达到永恒、真实的快乐,必须照著这八种方法去做,才有成就的希望的。
第三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用来解释人为什么会在生死苦海中打转、轮回的道理。
这十二种包括:
┌一、过去因——(一)无明(二)行
│ ┌果——(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
三世流转┼二、现在┤
│ └因——(八)爱(九)取(十)有
└三、未…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