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P8

  ..續本文上一頁同學們亦可留意及之。

  第二 四谛

  四谛是原始佛教的總綱,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現今貝那勒斯市北方約六、五公裏地的薩爾娜多)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谛”的道理。

  “谛”是“真理”的意思,含有“真實、事實、實相”的意思。四谛是指的那四種呢?就是“苦、集、滅、道”四種道理。現說明如下:

  (一)苦谛——迷的果┐

  ├世間的流轉

  (二)集谛——迷的因┘

  (叁)滅谛——悟的果┐

  ├出世的解脫

  (四)道谛——悟的因┘

  用簡單的話來說是這樣的:

  人生一切的“苦”難,是由于自己的起惑造業(不明是非、胡作非爲),自行招“集”而來的;如果想“滅”絕這些苦難,則必須修行正“道”,始克致之。

  人生有那些苦呢?最少包括有:誕生的苦惱(生苦),老衰的苦惱(老苦),病痛的苦惱(病苦),死亡的苦惱(死苦),遇到可憎者的苦惱(怨憎會苦),同愛人別離的苦惱(愛別離苦),所想要之物不能得手的苦惱(求不得苦)等數種。

  總而言之,凡是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的、精神的要素都是苦惱的。(作者注:這本來要敘述“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的道理,但由于不易說明白,所以本書暫不討論。)

  而佛教指出這些苦惱,並不是“原罪”的遺傳,也不是誰降臨給我們的,而是自己不明是非,盲目去貪戀、追求所招集而來的苦果。

  人,誰都希望能克服、消除這些苦惱,而得到真正的、永恒的快樂,那麼應該如何求得解脫的方法呢?

  佛教的解答是實行正道。正道有幾種呢?正道一共有八種,所以稱作“八正道”,現分述如下:

  (一)正見——正當的見解。

  (二)正思惟——正當的思惟。

  (叁)正語——正當的言語。

  (四)正業——正當的行爲。

  (五)正命——正當的生計。

  (六)正精進——正當的努力。

  (七)正念——正當的憶念。

  (八)正定——正當的禅定。

  人如果能照著這八種正直的道路去走,就可以逐漸地脫離苦惱而得到真實的快樂。底下請諸位再看比較詳細的解釋:

  一 正見

  所謂正見就是對于事物的真正了解。我們一般人對于事物的觀察都是不徹底的,只是了解了事實真象的片面或一部份。例如盲人摸象,各人只接觸了象的一部份,就以爲自己已經了解了象的整體,實在是既膚淺而又可笑的。

  因此正見就是要人確確實實地分析事理,了解真象,不可以淺嘗辄止,稍爲懂了一些,就自以爲知道的很多了,這容易形成偏見與誤解。

  而四谛就是在闡釋一切事物的真相的,所以懂得四谛的道理,就可以算是一種正見。因爲它可以帶給我們真正的解脫和快樂。

  因此正見英文翻作“Right Understanding”,就是“正確的了解”;也有人翻作“Right Knowledge”,就是“正確的知識”。

  二 正思惟

  正思惟就是用理智來決定我們所追求的目標,它是正確還是不正確?如果不正確,我們要毅然舍棄;如果正確,那麼我們就要勇往直前,至死不渝。

  決定我們的目標正確不正確,理智要考慮的是:正確的目標必須要愛護一切衆生,舍己爲人,不用暴力;如果我們努力的目標只是一條滿足自己欲望的道路,而爲了達到自私的目的,又不惜犧牲別人,逼害別人,那麼這一個目標就必須要舍棄了。

  因此正思惟英文翻作“Right Aim”,就是“正當的目標”,也有人翻作“Right Aspiration”,就是“正當的抱負”。

  叁 正語

  正語就是規規矩矩、誠誠懇懇地說話。包括:

  一、不說謊話。

  二、不造謠生事,不挑撥離間。

  叁、不用尖酸刻薄、粗魯無禮的言詞批評、罵詈人。

  四、不講一些無意義的、無益處的空話。(無話可談時,不如保持“高貴的緘默”。)

  正語英文翻作“Right Speech”,就是說講話要謹慎、正當。

  四 正業

  正業就是合乎道義、榮譽、和平的行爲。

  佛教的五戒就是要使人能達到這個目標。(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妄語,四、不邪淫,五、不飲酒。)

  正業英文翻作“Right Behavior”、“Right Action”,就是“端正的行爲”。

  五 正命

  正命就是以正當的職業來生活。換句話說就是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不能與道德法律相抵觸;不能爲了個人一己之私利而犧牲或損失許多人的快樂和幸福。例如販毒、開酒家與地下錢莊等。

  正命英文翻作“Right Livelihood”,就是“正當的生計”。

  六 正精進

  所謂正精進就是以堅定的意志,努力不懈地去努力,不達到成功不停止。

  佛以牛做比喻說:“牛負著重荷,在深泥沼裏前進,它雖疲乏,而眼神卻堅定地向前望著。它永不懈怠,直到它走出了泥沼。”

  正精進英文翻作“Right Effort”,就是“正好的努力”。什麼叫做正好的努力呢?就是爲了達到修行的目的,必須按部就班,腳踏實地的邁進,不可大急切,因爲“欲速則不達”。佛相信“穩定的邁步比拼命的飛奔更可靠”。

  所以正精進告訴我們做事要想成功,除了有恒的努力而外,還要努力得當,既不懈怠,也不操之過急。試想“一曝十寒”能夠成功嗎?(正精進就是要修“四正勤”,此處暫不論及。)

  七 正念

  正念就是要保持清醒的明覺,確確實實地了解自己的一切所作所爲,以及所遭遇的事。

  佛告訴我們說:“我們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念所造成的。”(法句經的開頭第一句話。)所以人必須要有正確的心念,要怎樣才能達到正確的心念呢?就是對于一切事物,要保持不斷的警覺和深入的觀察,以期獲得真確的認識。佛提出了“四念處”作爲我們修行的方法:

  (一)觀身不淨——我們的身體充滿著糞、尿、汗臭、汙穢不堪。美麗、潔淨只是暫時的,年老了或一場病下來就不美麗了;叁天不洗澡或一場運動下來就不潔淨了。因此不必要迷惑于外表的美麗與潔淨,要努力修養自己的心性,只有我們的“佛性”才是出自汙泥而不染的。(“觀”字有觀察、了解的意思。)

  (二)觀受是苦——受就是苦和樂的感覺。世間的快樂都是暫時的,苦和樂是攣生兄弟,如影隨形。一對新人挽手步入結婚禮堂,當莊嚴動人的音樂響起,掌聲雷動,萬人祝福。但今日的相逢已注定了來日的別離(就是愛別離苦),死亡的陰影已經布下了天羅地網,他們永遠無法逃脫。又愛得愈深,痛苦也愈深;今日的山盟海誓,就是明日的肝腸裂斷,又何曾有一絲兒真實?

  世上的快樂是因緣所生的,所謂“家庭的快樂”必須建立在家庭中每一個份子的健康與合作,如果有人意外死亡或不肖不賢,那麼這一個家庭就破損了,快樂也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緊接而來的就是痛苦。

  又所謂“做官的快樂”,也是不實在的,有一天不能做官了,懊喪、痛苦也就來了。因此我們不必汲汲于虛名假譽的追求,應該多修養品德,淨化心靈,只有“涅槃”——超越苦樂的解脫,才是永恒的幸福。(因爲苦和樂是相對待的,所以必須超越苦與樂。)

  (叁)觀心無常——我們的心經常都是受外境的引誘,追求美麗的東西,喜歡美妙的音聲,貪求美味的食物,迷惑于舒適的感受等等;而且經常“見異思遷”不可控製。所以說“心如平原走馬,易放難收。”它會盲目地闖禍,會不顧一切地胡作非爲,帶給自己莫大的煩惱和苦楚,因此不得不小心。

  所以人要“明心”、“修心”,要能做到控製心、駕馭心,不要讓心帶著我們去瞎闖,引誘我們去做壞事,這就是“觀心無常”。(“無常”就是不可靠,有隨時變異、遷徙之意。)

  (四)觀法無我——宇宙的萬事萬物(即所謂“法”),都是隨著因緣而生滅的;因緣合則生(氫氧化合成水),因緣散則滅(水可電解成氫氧)。因此在事物的本身並沒有一個常久存在、永不改變的“本體”。(亦即沒有自主自在之性。)

  以人爲例,人爲四大假合(地、水、火、風等四種元素),四大不調就生病,四大散離就死亡。(如“風”大散離,人沒有呼吸就死了;又“火”大散離,人體冰涼,又怎能生存?)人不能叫自己不生病,也無法叫自己不死亡,人對自己沒有“自主”之權,這就是“觀法無我”的道理。

  正念英文翻作“Right Mindfulness”就是“正確意識”;也有人翻作“Right Concentration”,就是“正當憶念”。

  八 正定

  正定就是經由正當的禅定而達到身心解脫的悟境。

  人類的心識通常就像一架沒有調整好焦距的照相機一樣,是無法對現實或真理有明確而清晰的影像的。而正定就是來幫助我們“調整”焦點,讓我們能清楚地認識、體會這個世界的,

  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經由“正定”而覺悟,從此他雖然同凡人一樣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但他已進入一種和諧、甯靜、平等、平衡的境界中,這個境界是無法用語言、文字形容的,除了人們親自地去證悟、體會而外,一切解釋都是多余的。(因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正定英文翻作“Right Absorption”或“Right Meditation”都是“正當的禅定”的意思,它跟其他宗教的所謂入定、出神、出遊有別。

  以上所解釋的,就是八正道的道理,所有的人類,乃至一切衆生,要想達到永恒、真實的快樂,必須照著這八種方法去做,才有成就的希望的。

  第叁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是用來解釋人爲什麼會在生死苦海中打轉、輪回的道理。

  這十二種包括:

  ┌一、過去因——(一)無明(二)行

  │ ┌果——(叁)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

  叁世流轉┼二、現在┤

  │ └因——(八)愛(九)取(十)有

  └叁、未…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