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点都可以决定这一个人是否会招致“恶果”。不过在这儿我要请同学们千万不要误会,我这个比喻是不得已而说的,目的在帮助大家了解因果的真义而已,诸位千万不能钻牛角尖,因为所谓“比喻”并不“等于”事实,祗能说是“相似”而已。
佛教的因果说,纵横无穷的宇宙人生,包括无尽的空间和时间,其中的错综复杂、千头万绪,除了具有真实智慧(佛教称作“般若”)的觉悟者之外(如佛、菩萨等),平凡的我们还不能窥其奥妙的。
就好像拆开一架电视机,里头的线路千条万条,除了专门的技术人员之外,谁能看得清楚?又有谁能够了解呢?因此我的比喻不能涵盖万千的因果关系,就像一条腾空而下的大瀑布(佛教谓之“因果大相续流”),又怎么可能从中截下一段来观察,来说明呢?
好了,底下我想说明的就是这种“前世做坏事,今世虽努力行善,也可能招致报应”的问题,佛教对此持何种态度呢?
佛教对此所抱持的态度是:
(一)继续更积极地行善,因为这些善行仍然在来日会有美满的收获,千万不能灰心。
(二)对这种不可能改变的“恶果”(佛教称之为“定业”),佛教安慰人们要勇于忍受,因为君子敢做敢当,既然做错了事,如同犯了法律就要安心、忍耐地接受处罚,怨天尤人或蓄意逃避,都是弱者的表现,都是一种不敢自我负责的行为。(这一点常被世人误会为听天由命,其实是大错特错的。)
(三)要从这些痛苦的报应中,切实地反省,从此更加地谨慎小心。知道因果报应丝毫不差,就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一句是刘备临死前对他的儿子说的,用佛教的话说,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因此;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向前的,对于以往做错的要勇于认错,安心忍受,藉以磨炼人格节操。同时为了来日的快乐与幸福,只有努力奋发,千万不可消极、泄气、或自暴自弃。
最后要谈的是:为什么有人今生行善,却反而潦倒不堪?或濒临不幸?而一些坏人终生做恶,却反而逍遥自在,富贵命长的问题。
佛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不报,时候未到。”这句话已经很明白地告诉我们“如果不报”,只是“时候未到”罢了。
行善而遭恶报,做恶反遭善报,并非“因果报应”脱了轨,失了真,而是这个行善的人以前曾做了坏事,到了这一世就先尝到了恶果了,而他的善行却要在来日才能有善报,同理,行恶而报善者亦然。
佛教又认为因果报应,有的是今世做今世即报,有的却要经过一世或好几世才能有所报应的。这是为什么呢?
请看举例说明:
(一)今世做今世报应——如种蕃茄一个月就能收成了。
(二)今世做经过几世以后才报应——如种苹果、葡萄要经过几年以后才会有收成。
古人说:“善恶终有报,天道本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朋友们,记得“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吧?一切恶事就是芝麻小的坏事也不可以去做,因为一个小小的癌细胞,可能就会攫去你的宝贵的生命,带给你极端地痛苦了呀!
第八 佛教是不崇拜偶像的
常常看到或听到外教徒攻击佛教最剧烈的一点就是:“祟拜偶像”。
到底佛教崇拜不崇拜偶像呢?我的答案是绝对否定的,而且我要公正地讲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比佛教更不崇拜偶像的了。
朋友们在怀疑之前,请先听我的解释:
在本书中我已经一再地强调,佛教主张“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再地说明宇宙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个实在不变的本体,像冰是水加冷凝成的,水是氢氧化合而成的,而氢、氧等元素又是由原子核、电子等集合而成的,那里有不变的实体呢?
因此佛教主张“破相”,何谓破相?就是要打破人类因不明真理而认为“因缘所生的事物”是永存不变的观念。
那么“偶像”是不是在佛教所要破除的“相”之列呢?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偶像祗是由木、石、泥土饰金而成,也是一种因缘的假合体,当然本体是空的。既然偶像是由“因缘所生”,所以佛教不能承认它是永存不变的。所以也要破其“相”——破除偶家的观念。
有的朋友忍不住要反问我一句:“既然偶像是因缘暂时的假合,佛教破之都来不及,为什么寺院里还有那么多的佛像呢?”
因答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顾到佛教高深的哲理,另一面也不能抹杀佛教以方便为法门,救度众生的作用。
(一)哲理方面:佛教认为“佛像”是由木、石、泥土等材料(因)由人工(缘)雕饰而成的,拆之即无,没有不变的主体,所以本体是“空的”;而当初雕饰的工人若做成观音即观音,做成阿弥陀佛就成阿弥陀佛,若做成玛丽亚也就成玛丽亚,做成耶稣当然也就成耶稣。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称它为“佛像”的东西,它的形状、称呼是“假的”,一尊佛像站在莲台上,你可以称它做阿弥陀佛,也可以叫它释迦佛,就是叫迦叶佛,日月灯佛......等等,又何妨呢?(如杯子,喝茶的叫做茶杯,喝酒的叫酒杯。)
以上对事物的分析,在佛教前者称为“空观”,后者叫“假观”。但虽然佛像的本体是“空”的(拆之即无),形状、称呼是“假的”(可随意塑造、呼叫),但并不表示佛教否定佛像的存在。佛教在教人“空观”、“假观”之后,要我们用“中观”来认识佛像的价值和用处,那就是佛像可以使人兴起“见贤思齐”之心,令人生起仰慕效法之思呀!
(二)方便济众方面:世上的人如果都有足够的智慧了解“佛像只是让人仰慕效法,使人见贤思齐”的话,那么就用不著佛像了。因为这时佛在每个人的心中,在清风明月里,在山光水影中,而每一块石头,每一根草,甚至每一片云彩,每一抹夕阳,何事何物不能当做佛像来想、来看的?
但世上的人并不见得人人都是圣贤大智,他们不懂佛教这种圆融、伟大的思想,没有被他们看见的,被他们摸到的,他们就不肯信,就生不起仰慕效法之心了。不相信你叫一位老太婆把一块石头当佛像跪拜,她死也不会肯的。
唉!芸芸众生,又有几个人懂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高深哲理呀!
因此,佛教拜不拜偶像,聪明的朋友已经有所了悟了。佛教为了救广大的众生,所以不能单凭高深伟大的佛法来启悟聪慧明智的人;对于根器浅薄,愚钝昏昧的众生,则不得不用浅近的、世俗的道理来作为引导的桥梁,否则佛教就不能称作平等、圆融而伟大了。所以崇拜佛像的意义,在偶像所象征的真理,而并不在于偶像本身呀!
试问世界上那一个国家不设国旗来激发国民的爱国心?悬挂开国元勋的肖像,来启迪国民的抑慕心情?以及效忠领袖的赤诚的?如果有人说向国旗、元首肖像敬礼是拜偶像的话,那么这种人正是不懂道理,最幼稚、肤浅、愚蠢的可怜虫呢!(以前其他宗教的教徒,就曾经无知地闹出了风波。)
第四章 几个简要的佛教道理
作者才疏学浅,不足担当介绍佛理的重担,并不是我故作谦虚,在浩瀚的佛法里,古人早有“佛法无边”的浩叹了,没有一个人敢说他完全透澈地了解了。(就是了解了也还不够,因为佛法的目的,不完全是被了解的,而是要人照著去修行,去亲证的。)而我不揣谫陋,要在这儿“简介佛理”,我不得不声明一句:“诸位在看过之后,如有疑问的,先不要骤然就下结论;“鬼扯淡”或“不过是如此而已。”请再请教更高明的师长或朋友,或直接写信与作者讨论。”
至于介绍那些佛理呢?取舍标准是这样的:
(一)作者确信自己了解,且能作深入浅出的说明的。
(二)一个没有佛学基础的青年朋友也能了解的。
(三)与青年朋友的思想或生活,目前比较相关亲近的。
当然要做到上面三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祗能说是努力去做而已。
俗语说:“条条大道通罗马.”道理与道理之间也是融合贯通的,底下介绍的,难免和前章谈过的有重复的地方,我们正可利用这机会,加深对佛理的认识。
佛学包罗万象,卷帙浩繁,底下所介绍的,只是沧海之一粟而已。
第一 十善
在本书第五章“信仰佛教的好处”中,我将简单扼要地介绍“五戒”。现在我先要在这儿叙述一下“十善”,就是要告诉青年们在我们日常行为中,那十样算是善行,能够做到这“十善”的要求,你将会比目前的生活更加的快乐和舒适。
佛教认为一个人的行为造作,都是由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一)身——由我们的身体所造作的坏事有三样,即:杀生、偷盗、邪淫。
(二)口——由我们的嘴巴所造作的坏事有四样,即:妄语、绮语、恶口、两舌。
(三)意——我们的心所存著的坏念头有三样,即:贪欲、嗔恚、邪见。
所以这身、口、意就叫“三业”——即三种行为的造作。综合这三业所造作的坏事就叫十恶,如果能够不违犯,那么就叫做“十善”了。
现将十善简单说明于后:
(一)不杀生——不伤害有生命的动物。
(二)不偷盗——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据为己有。
(三)不邪淫——不违反道德、法律而贪图女色。
(四)不妄语——不说谎、不伪证。
(五)不恶口——不以恶毒、污秽的话骂人。
(六)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搬弄是非,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七)不绮语——不说淫荡轻浮、杂秽不正的话。(包括使人想入非非的肉麻情话,以及毫无意义的废话。)
(八)不贪欲——不非份贪取、贪求无厌,应知足少欲。
(九)不嗔恚——平心和气、不恼怒、不光火,凡事皆做退一步想。
(十)不邪见——不可昧于事理,不明是非,凡事应以智慧观察,凭理智思考,不可轻生偏见与误解。
十善前四条加上不饮酒就是五戒,诸位同学可以参阅第五章第三点“佛教可以净化社会人心”。又有关口业方面(即(四)~(七)),在底下介绍“八正道”的“正语”时,会再详细说明,…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