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點都可以決定這一個人是否會招致“惡果”。不過在這兒我要請同學們千萬不要誤會,我這個比喻是不得已而說的,目的在幫助大家了解因果的真義而已,諸位千萬不能鑽牛角尖,因爲所謂“比喻”並不“等于”事實,祗能說是“相似”而已。
佛教的因果說,縱橫無窮的宇宙人生,包括無盡的空間和時間,其中的錯綜複雜、千頭萬緒,除了具有真實智慧(佛教稱作“般若”)的覺悟者之外(如佛、菩薩等),平凡的我們還不能窺其奧妙的。
就好像拆開一架電視機,裏頭的線路千條萬條,除了專門的技術人員之外,誰能看得清楚?又有誰能夠了解呢?因此我的比喻不能涵蓋萬千的因果關系,就像一條騰空而下的大瀑布(佛教謂之“因果大相續流”),又怎麼可能從中截下一段來觀察,來說明呢?
好了,底下我想說明的就是這種“前世做壞事,今世雖努力行善,也可能招致報應”的問題,佛教對此持何種態度呢?
佛教對此所抱持的態度是:
(一)繼續更積極地行善,因爲這些善行仍然在來日會有美滿的收獲,千萬不能灰心。
(二)對這種不可能改變的“惡果”(佛教稱之爲“定業”),佛教安慰人們要勇于忍受,因爲君子敢做敢當,既然做錯了事,如同犯了法律就要安心、忍耐地接受處罰,怨天尤人或蓄意逃避,都是弱者的表現,都是一種不敢自我負責的行爲。(這一點常被世人誤會爲聽天由命,其實是大錯特錯的。)
(叁)要從這些痛苦的報應中,切實地反省,從此更加地謹慎小心。知道因果報應絲毫不差,就要“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這一句是劉備臨死前對他的兒子說的,用佛教的話說,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因此;佛教的人生觀是積極向前的,對于以往做錯的要勇于認錯,安心忍受,藉以磨煉人格節操。同時爲了來日的快樂與幸福,只有努力奮發,千萬不可消極、泄氣、或自暴自棄。
最後要談的是:爲什麼有人今生行善,卻反而潦倒不堪?或瀕臨不幸?而一些壞人終生做惡,卻反而逍遙自在,富貴命長的問題。
佛家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不報,時候未到。”這句話已經很明白地告訴我們“如果不報”,只是“時候未到”罷了。
行善而遭惡報,做惡反遭善報,並非“因果報應”脫了軌,失了真,而是這個行善的人以前曾做了壞事,到了這一世就先嘗到了惡果了,而他的善行卻要在來日才能有善報,同理,行惡而報善者亦然。
佛教又認爲因果報應,有的是今世做今世即報,有的卻要經過一世或好幾世才能有所報應的。這是爲什麼呢?
請看舉例說明:
(一)今世做今世報應——如種蕃茄一個月就能收成了。
(二)今世做經過幾世以後才報應——如種蘋果、葡萄要經過幾年以後才會有收成。
古人說:“善惡終有報,天道本輪回,不信擡頭看,蒼天饒過誰?”
朋友們,記得“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的話吧?一切惡事就是芝麻小的壞事也不可以去做,因爲一個小小的癌細胞,可能就會攫去你的寶貴的生命,帶給你極端地痛苦了呀!
第八 佛教是不崇拜偶像的
常常看到或聽到外教徒攻擊佛教最劇烈的一點就是:“祟拜偶像”。
到底佛教崇拜不崇拜偶像呢?我的答案是絕對否定的,而且我要公正地講一句話:世界上沒有比佛教更不崇拜偶像的了。
朋友們在懷疑之前,請先聽我的解釋:
在本書中我已經一再地強調,佛教主張“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再地說明宇宙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暫時聚合而成的,沒有一個實在不變的本體,像冰是水加冷凝成的,水是氫氧化合而成的,而氫、氧等元素又是由原子核、電子等集合而成的,那裏有不變的實體呢?
因此佛教主張“破相”,何謂破相?就是要打破人類因不明真理而認爲“因緣所生的事物”是永存不變的觀念。
那麼“偶像”是不是在佛教所要破除的“相”之列呢?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爲偶像祗是由木、石、泥土飾金而成,也是一種因緣的假合體,當然本體是空的。既然偶像是由“因緣所生”,所以佛教不能承認它是永存不變的。所以也要破其“相”——破除偶家的觀念。
有的朋友忍不住要反問我一句:“既然偶像是因緣暫時的假合,佛教破之都來不及,爲什麼寺院裏還有那麼多的佛像呢?”
因答這個問題,一方面要顧到佛教高深的哲理,另一面也不能抹殺佛教以方便爲法門,救度衆生的作用。
(一)哲理方面:佛教認爲“佛像”是由木、石、泥土等材料(因)由人工(緣)雕飾而成的,拆之即無,沒有不變的主體,所以本體是“空的”;而當初雕飾的工人若做成觀音即觀音,做成阿彌陀佛就成阿彌陀佛,若做成瑪麗亞也就成瑪麗亞,做成耶稣當然也就成耶稣。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們稱它爲“佛像”的東西,它的形狀、稱呼是“假的”,一尊佛像站在蓮臺上,你可以稱它做阿彌陀佛,也可以叫它釋迦佛,就是叫迦葉佛,日月燈佛......等等,又何妨呢?(如杯子,喝茶的叫做茶杯,喝酒的叫酒杯。)
以上對事物的分析,在佛教前者稱爲“空觀”,後者叫“假觀”。但雖然佛像的本體是“空”的(拆之即無),形狀、稱呼是“假的”(可隨意塑造、呼叫),但並不表示佛教否定佛像的存在。佛教在教人“空觀”、“假觀”之後,要我們用“中觀”來認識佛像的價值和用處,那就是佛像可以使人興起“見賢思齊”之心,令人生起仰慕效法之思呀!
(二)方便濟衆方面:世上的人如果都有足夠的智慧了解“佛像只是讓人仰慕效法,使人見賢思齊”的話,那麼就用不著佛像了。因爲這時佛在每個人的心中,在清風明月裏,在山光水影中,而每一塊石頭,每一根草,甚至每一片雲彩,每一抹夕陽,何事何物不能當做佛像來想、來看的?
但世上的人並不見得人人都是聖賢大智,他們不懂佛教這種圓融、偉大的思想,沒有被他們看見的,被他們摸到的,他們就不肯信,就生不起仰慕效法之心了。不相信你叫一位老太婆把一塊石頭當佛像跪拜,她死也不會肯的。
唉!芸芸衆生,又有幾個人懂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的高深哲理呀!
因此,佛教拜不拜偶像,聰明的朋友已經有所了悟了。佛教爲了救廣大的衆生,所以不能單憑高深偉大的佛法來啓悟聰慧明智的人;對于根器淺薄,愚鈍昏昧的衆生,則不得不用淺近的、世俗的道理來作爲引導的橋梁,否則佛教就不能稱作平等、圓融而偉大了。所以崇拜佛像的意義,在偶像所象征的真理,而並不在于偶像本身呀!
試問世界上那一個國家不設國旗來激發國民的愛國心?懸挂開國元勳的肖像,來啓迪國民的抑慕心情?以及效忠領袖的赤誠的?如果有人說向國旗、元首肖像敬禮是拜偶像的話,那麼這種人正是不懂道理,最幼稚、膚淺、愚蠢的可憐蟲呢!(以前其他宗教的教徒,就曾經無知地鬧出了風波。)
第四章 幾個簡要的佛教道理
作者才疏學淺,不足擔當介紹佛理的重擔,並不是我故作謙虛,在浩瀚的佛法裏,古人早有“佛法無邊”的浩歎了,沒有一個人敢說他完全透澈地了解了。(就是了解了也還不夠,因爲佛法的目的,不完全是被了解的,而是要人照著去修行,去親證的。)而我不揣谫陋,要在這兒“簡介佛理”,我不得不聲明一句:“諸位在看過之後,如有疑問的,先不要驟然就下結論;“鬼扯淡”或“不過是如此而已。”請再請教更高明的師長或朋友,或直接寫信與作者討論。”
至于介紹那些佛理呢?取舍標准是這樣的:
(一)作者確信自己了解,且能作深入淺出的說明的。
(二)一個沒有佛學基礎的青年朋友也能了解的。
(叁)與青年朋友的思想或生活,目前比較相關親近的。
當然要做到上面叁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祗能說是努力去做而已。
俗語說:“條條大道通羅馬.”道理與道理之間也是融合貫通的,底下介紹的,難免和前章談過的有重複的地方,我們正可利用這機會,加深對佛理的認識。
佛學包羅萬象,卷帙浩繁,底下所介紹的,只是滄海之一粟而已。
第一 十善
在本書第五章“信仰佛教的好處”中,我將簡單扼要地介紹“五戒”。現在我先要在這兒敘述一下“十善”,就是要告訴青年們在我們日常行爲中,那十樣算是善行,能夠做到這“十善”的要求,你將會比目前的生活更加的快樂和舒適。
佛教認爲一個人的行爲造作,都是由叁個方面表現出來的:
(一)身——由我們的身體所造作的壞事有叁樣,即:殺生、偷盜、邪淫。
(二)口——由我們的嘴巴所造作的壞事有四樣,即:妄語、绮語、惡口、兩舌。
(叁)意——我們的心所存著的壞念頭有叁樣,即:貪欲、嗔恚、邪見。
所以這身、口、意就叫“叁業”——即叁種行爲的造作。綜合這叁業所造作的壞事就叫十惡,如果能夠不違犯,那麼就叫做“十善”了。
現將十善簡單說明于後:
(一)不殺生——不傷害有生命的動物。
(二)不偷盜——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據爲己有。
(叁)不邪淫——不違反道德、法律而貪圖女色。
(四)不妄語——不說謊、不僞證。
(五)不惡口——不以惡毒、汙穢的話罵人。
(六)不兩舌——不挑撥離間,不搬弄是非,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七)不绮語——不說淫蕩輕浮、雜穢不正的話。(包括使人想入非非的肉麻情話,以及毫無意義的廢話。)
(八)不貪欲——不非份貪取、貪求無厭,應知足少欲。
(九)不嗔恚——平心和氣、不惱怒、不光火,凡事皆做退一步想。
(十)不邪見——不可昧于事理,不明是非,凡事應以智慧觀察,憑理智思考,不可輕生偏見與誤解。
十善前四條加上不飲酒就是五戒,諸位同學可以參閱第五章第叁點“佛教可以淨化社會人心”。又有關口業方面(即(四)~(七)),在底下介紹“八正道”的“正語”時,會再詳細說明,…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