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P6

  ..续本文上一页得患失的烦恼了。

  第五 佛教不是逃避现实的

  有人看到许多和尚都是索居山林,埋名隐姓地潜修苦炼,似乎对社会一点也没有贡献,就指责佛教是逃避现实的。

  其实这也是似是而非的论调。

  佛教是主张“悲智双修”的,单有救人救世之“悲”心,而无真才实学的“智慧”还是没有用处。(有仁心拯溺,却不懂得游泳,有何用处?)

  因此真正的大乘修行者(乘是船的意思,船的大小决定载人的多少。大乘以“兼善天下”为目标,小乘以“独善其身”为目的。)隐居潜修,只是为将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作准备。(就像科学家们,苦心孤诣地,一天到晚躲在实验室中研究一样。)

  其实不只是出家人如此,在家修行的居士们也是要“福慧双修”的,不只要为自己将来的“幸福”打算,也要学习磨炼弘法济众的“智慧”。

  以下我只想举出一位沟通中印文化的高僧,“西游记”小说的主角——玄奘的故事,来说明佛教并不是逃避现实的。

  玄奘,俗姓陈,名袆,河南偃师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九年。他家是个书香门第,祖父是北齐的国学博士,父亲做过隋朝的江陵县长。

  玄奘出家后,人家推荐他当长安的一间大寺院——庄严寺的住持,但他婉拒了。

  他当时看到国内的佛经太少,而且义理晦涩,不能令人心服。于是发誓要:“舍命西行,求取佛法,来宏化中土,不仅要大量译经,而且要解决今日佛法上的症结,替我国文化,作一件神圣伟大的工作。”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三年,开始了他多彩多姿的求经生活,他走过炎热沙漠,翻过崇山峻岭,经过九死一生才来到印度。

  玄奘在释迦成道的菩提树下大哭印度佛教的衰微,立志要努力精研佛法,后来在曲女城大会中,一席宣告(即真唯识量颂)震得全印度小乘的教徒哑口无言。

  玄奘饱受各国国王的尊崇礼待,大家为了争相引请他去讲经,甚至不惜大动干戈。

  就在“功名富贵”达到最高峰的时候,玄奘却决定要回国了。他当时对他师父戒贤大师所讲的话,二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听了还是不禁要万分感动:

  “师父,我求学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幸福和才学,如果仅仅为了这些,我就不会冒著生命的危险了。现在我已在贵国学到了不少东西,应该回国去传道,解救苦难中的同胞,如果我久留不归,我就对不起苦难的同胞了。”

  这是何等抱负!何等胸襟!这才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才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种伟大的精神,值得同学们效法啊!

  在张起钧和吴怡先生合著的“中国哲学史语”书中,对玄奘有著这么一段的评语:

  “这一代的高僧,一半生涯在求经,一半生涯在译经,他有著游历家的多姿生活,有著宗教家的殉道的精神,有著思想家的救世热情。他为了佛教,为了中国文化,为了世界人类,贡献了他的一生,如今已心安理得地离开了人世。他手中的笔掉落了,他的那颗心停止跳动了,但他在沙漠中印下的足迹,却永远留在人类的记忆里,他一手翻译的千卷经书,也永留在中国文化的宝库内。”

  谁说佛教是逃避现实的?谁说佛教是消极、悲观、厌世的?(请参阅第二章第八点“佛法是入世的”。)

  第六 佛教不只是空谈玄理的

  当听到有人叹息说:“并不是我不去研究佛理,也不是说佛理不好,祗是它太繁复、太高深了。”

  言下之意好像怪佛经太多了,也太深了。

  有一个朋友就曾经对我说:“为什么佛教不学学基督教,只提出一本简明扼要的圣经来?”

  其实这个问题问得太幼稚,也太肤浅了,我当时反问他说:“人生宇宙的现象是简单的呢?还是复杂的?”

  我说:“佛法是探求宇宙人生的真象的,因为宇宙人生的现象太复杂了,所以不能三言两语地讲清楚,也因为宇宙人生的道理不容易被了解,所以解释它的佛法就显得高深了。”

  同时佛法是讲给众生听的,众生是无边的,众生的根器(智慧)也不同,有高有下,有智有愚,所以说法就不能执一不变,同样一件道理可能就要由不同的角度去阐释解说。

  佛教不只是空谈玄理的宗教,它是可以经由实修而亲证,而使之与理论相配合的。

  这里仅举坐禅为例,坐禅的方法很多,可依专注、观想、调息、念诵、运动、心性等等而行。无论你依照那一个方法,都可以达到“明心见性,转迷成智。”的觉悟境界。

  例如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大师,他是一个不识字的和尚,但却能指出五祖门下的第一大弟子神秀所写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尚未得道,批评他只是登门而未入室;而托人写下了(他不识字)那千古不朽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赢得了禅宗五祖的赏识,而把象征继承禅法的衣钵传给了他。

  我们祗要看过“六祖坛经”之后,(这本书钱穆先生曾在台北作公开演讲,他认为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看它。)都会对六祖的真知灼见,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他讲的这些道理和佛所说的,竟然是平等如一,毫无差错。

  以下是有关慧能大师的一段公案(故事):

  有两个和尚看见讲堂外的长幡,被风吹得飘来飘去。

  于是他们的争辩开始了:

  “是风在动。”

  “不,是幡在动,你怎么说是风在动呢?”

  “没有风在吹,幡又怎会动?”

  这时慧能听到了,他对两个和尚说:

  “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自己的心在动呀!”(原文是“仁者心动”。)

  还有一位是清末民初的诗僧八指头陀,(头陀是苦行僧,意即修苦行的和尚。)本来人是有十只指头的,他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和求道的决心,就在佛前把两只指头烧掉了。

  八指头陀本来不会做诗,他连识得的字都有限,可是一旦静坐习定觉了悟之后,有一次他到洞庭湖去会见朋友,第一次提笔就写下了:“洞庭波送一僧来”的句子,语惊四座,从此做诗如有神助,信手拈来,不著痕迹,

  读者们一定去过阳明山吧?在观日台上就刻有八指头陀的诗:“满天星斗樽前落,无边河山足底生。”这是何等气概,何等豪迈,岂像是一个识字不多的和尚写的?(樽是酒杯的意思。)

  其他还有许多高僧,也是起初连个斗大的字都不识,到后来禅定功深,一旦豁然开悟,讲经说法,头头是道,不用说世间技艺如诗词书画,也都超然出尘,自成一格。因限于篇幅不多作介绍了。

  以上介绍的是“禅宗”的修行可以实证,就是单念阿弥陀佛的“净土宗”修行者,也能得到正果的,(佛教依修行方法不同而有不同派别叫做宗。)

  如二十年前在台北逝世,经五年封缸而肉身不坏(即尸体不腐烂),现在装金成佛像,安奉在台北汐止的慈航太师,就是一个例子,(慧能大师也是肉身不坏,死后尸体也不腐烂,且栩栩如生,现存在广州)。

  又如印光大师,以及弘一大师(即音乐家李叔同)等,他们都是持名念佛,而死后烧得的舍利,竟有两、三千颗。(舍利又名坚固子,佛教修行者努力修行之后,遗体火化即能拾得。)在台湾我看过屏东东山寺圆融尼师,楠梓慈云寺眼净和尚,以及章嘉大师的舍利,五光十色,晶莹透剔。这些就是修行可以证果的说明。

  第七 佛教否定宿命论

  什么叫做“宿命论”?简单地说就是人一生的吉凶祸福,都是前生注定的,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

  再简单一点说,相信“宿命论”的人,就是“听天由命”的意思,以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很多人有这样的思想,很多的宗教也有这样的主张。他们以为:命中注定考不取大学,就是再努力也考不取;命中注定不会穷,骄奢浮华,再挥霍也不会穷。

  佛教却彻底地反对这种论调,肯定有一分辛劳,就会有一分收获。套用佛家说的话就是“功不唐捐”——意思是说努力不会白费的意思。(可以读一本叫“了凡四训”的书。)

  佛教认为一个人未来的前途,都是一个未知数,其好坏由自己现在的作为而决定,自己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所谓命中注定考不取大学的,自己肯努力,大学之门永远为你敞开;也没有命中注定富贵的,奢侈浪费,不知持盈保泰,不知开源节流,最后一定落得贫贱下场。所以佛教不是“宿命论”者。

  这里还想再讨论的是佛教对于“因果报应”的说明。虽然我们经常听到的是“种瓜得瓜”的说法,但佛教的因果说,详细一些,应该说是:“因缘果报”。那就是说佛教在因与果之间,十分重视一个“缘”字。什么叫做“缘”呢?“缘”有什么作用呢?比如说我们种下了一颗瓜子在地下(因),但如果没有日光、水份、肥料、或人工的辛勤培育(缘),它就会影响到种子的萌芽、茁壮、和开花结果了。

  因此假若一个人前生虽然种了善因,但他今生若不继续修持,行善以为助缘,就会影响到善果的成长,也不见得会有丰收。(惟所作的善因并不消灭。)

  孔子说过:“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就是说一颗禾苗的开花、结果,要看后天的栽培而定。

  同理;假若一个人前生做了坏事,他如果今生能改过自新,反恶为善,就可能不会招受恶果了。

  朋友们看到这里,一定会有怀疑发生,那就是:一个人做了坏事,如果能反恶为善,就“可能”不会招受恶果,而会反问我说:“那不就是说,他仍然“可能”招致恶果吗?”

  这里我要打一个比喻来解释:

  一个人如果吃了毒药,送到医生那儿救治,这僧人的下场也有两种:一种是化险为夷;另一种是死亡。

  为什么这个人吃了毒药(恶因,比如做坏事),送到医生那儿医治(善行,比如做好事),却也“可能”死呢?

  回答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解释得通的,这最少牵涉到三方面:

  (一)他中毒的深浅。(做坏事的多少,犯的罪是那一类等等。)

  (二)他送医的快慢。(悔悟的迟早。)

  (三)救治的得法与否。(行善的多少,行善的种类与以前所造的恶因之间的关系。)

  以上这三…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