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遠不以“教主”或“主宰”自居,他認爲他來到人間,祗是盡到了他承先啓後的責任——發揚過去無數佛所發現的真理,啓發後知後覺的人。
他本身是佛,而佛確信宇宙的所有衆生,將透過他們本身的努力與磨煉,而達到和他自己一樣睿智、偉大的境地。
今天各位還在讀書求學,因此算是學生,是後知後覺的衆生,但只要努力,有一天諸位也可以學得各種知識和技能,同現在你們的老師們一樣地,可以爲人師表,繼續地爲教育下一代而盡力獻身。
佛與衆生是平等的,每一位衆生都是未來的佛,他們之間並不是“主人和仆人”的關系,也不是“主人和奴隸”的關系,而只是一種暫時的“師生”關系。
青年朋友們呀!迷的時候是衆生,一旦開悟的時候就是具有真知灼見的佛了。
別灰心,別泄氣,就是那已經昏暗了十年的漆黑房間,只要點燃起一盞燈,就可以驅逐十年的黑暗,而帶來了滿室的光明啊!(佛家叫做:“十年暗室,一燈能照。”)
青年朋友們!快點燃起你心中那盞不滅的燈,光明就在你周圍,幸福就在你的身邊。
這些道理就是偉大的佛陀告訴我們的,他不是最慈祥的導師嗎?
第六 佛教可以培養自尊自信和獨立自主的人格
佛稱他自己是“無依道人”,因爲從修行到證果,沒有別人能夠替代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佛教肯定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別人的奴仆,不必仰賴神或佛,只要努力照樣可以成佛。這可以鼓舞我們的自信與自尊心。
依照其他宗教的說法,人是神創造出來的,人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自救自存,必須要靠耶稣的救贖,才能獲得永生,因爲他是唯一的“真理和道路。”同時人就是到神那兒,也永遠不能同神平等;祂是主,你是仆,人與神永遠是相互的階級對立。這是多麼令人泄氣啊!
而佛教認爲人人皆具成佛本性,“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沒有誰可以駕馭人類,可以奴役人類,人的成敗福禍全在乎自己。而修行證果,自我完成偉大的人格——成佛,這是人類自己的努力,不是神的恩典,也不是佛的救拔(是衆生自救的)。
依照其他宗教的主張,人活著是爲著「神”而活,人類一切的努力成果,都是用來榮耀神的(好的都是神的功勞,壞的則不是,人要自己負責),因爲人是上帝創造的,人的智慧、能力是上帝賜給的,所以成就該歸于祂的功勞。(不過,失敗了就不是上帝的過錯。)
佛教就不這麼主張,而認爲人是爲“自己”而活著,爲“一切衆生”而活著(爲了使宇宙的衆生都能幸福、快樂),同時一切努力的成果是自己奮鬥來的,榮耀歸于人類自己,如果失敗了,這是自己努力不夠,還要更加地勤奮不怠,朝目標邁進。
佛教這種思想,使人從上帝的束縛中釋放,從神的威權中得到自由。提醒了人類對自己的行爲要自我負責,不能歸罪于天或埋怨別人。
人既然不是上帝創造的,不是上帝的奴仆,于是人才有決定自己命運和前途的權利,人才有獨立自主的人格(不是隸屬于神的,受神操縱、控製的),有了獨立自主的人格,才能談到自尊和自信。
這就是佛對人類自由、平等、博愛的偉大宣言,這個宣言比法國的大革命提出的口號早了二千四百多年,比歐洲文藝複興時産生的“人文主義”(Humanism),也早了將近二千年。(“人文主義”的內容請看高中曆史第叁冊一○七~一○八頁。)
朋友們,好好地想想呀!你要做別人的奴仆、做被別人趕著的羔羊呢?還是做頂天立地的人,做自己的主人呢?
第六章 幾點補充說明
第一 佛教與中國文學
佛教是世界叁大宗教之中,曆史最悠久的,到今年公元一九七一年四月八日,剛好是釋迦牟尼二五一五歲的生日。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千余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間經曆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鴻儒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于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它的信仰深入了民間,“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正是忠實的寫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則與儒、道等相結合、相融會、相激蕩,然後彙入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大海裏,形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之一,爲中華文化放射出燦爛輝煌的光芒。
文化的內容極其廣泛,項目極其繁多,凡人類從野蠻進化到文明的一切總成績,都可以叫文化。因此,這裏我僅想舉出文化中的“文學”一項,用梁啓超、胡適等先輩們的話來說明佛教的輸入,對中國文學的影響與貢獻。
一、梁啓超認爲佛教對中國文學有五項影響:
(一)國語實質的擴大:因佛典的翻譯,我國語彙即增加了叁萬五千多個。
(二)語法及文體的變化:佛典的科判疏鈔之學,爲組織的解剖的文體首次在中國的出現。而禅宗的語錄,更是中國文學的一大革命。
(叁)文學情趣的發展:我們近代的純文學,像小說歌曲等,皆與佛典之翻譯有密切關系。孔雀東南飛、水蘭辭等長篇敘事詩的産生,大概就是受東晉昙無谶所譯馬鳴“佛所行贊”的影響。又大乘經典,皆以極壯闊之文瀾,演繹極微妙之教理,增進了中國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國人的诠寫法,宋元以後章回小說受其影響不少。
(四)歌舞劇的傳入:我國最初的歌舞劇——撥頭(亦名缽頭),據近人考證,就是從南天竺附近的拔豆國傳來的。
(五)字母的仿造:佛教輸入,梵文也跟進來,我國高僧仿造字母來應用,才有唐代守溫“見溪群疑”等叁十六字母的製作。
二、胡適則認爲佛教的輸入,對中國有叁大影響:
(一)佛教的譯經諸大師,用樸實平易的白話文體來翻譯佛經,但求易曉,不加藻飾,造成一種白話的文體,佛寺禅門成爲白話文與白話詩的重要發源地。
(二)佛教文學最富想像力,對于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國文學,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中國浪漫主義的作品,像“西遊記”等小說是印度文學影響下的産物。
(叁)印度文學很注重形式的布局與結構。“普曜經”、“佛所行贊”、“佛本行經”等都是偉大的長篇故事;“須賴經”一類是小說體的作品;“維摩诘經”、“思益梵天所問經”等是半小說、半戲劇的作品。這些佛經的輸入,對後代彈詞、平話、小說、戲劇的發達都有直接或間接的貢獻,又佛經的散文與偈體夾雜並用,也對中國後來的文學體裁有影響或系。
好了,僅就“文學”一項而言,已經夠我們大書特書了。我之所以不怕長篇累牍地來引述它,就是希望我們提高警覺,同時投以佛教更多的關切與注目。佛教絕不是一般等閑的宗教,無論就人生的任何角度來看,佛教都與我們有密切的關系,尤其它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更是功不可沒。
第二 簡釋佛義
一 佛是什麼
佛是“佛陀”的略稱,而佛陀是梵語Buddha的音譯。就好像美國的加州是“加利福尼亞州”的略稱,而加利福尼亞是英語California的音譯。
二 佛的定義
要爲“佛”下一個定義,委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簡單的說,佛就是“覺者”,“一個覺悟的人”。
也許更明確一點,應該說佛是一個對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徹覺悟的人。
還有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義,普遍地爲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說佛是一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換句話說,佛就是一個自己已經覺悟了,而且進一步幫助其他的人也能夠覺悟,而這種自覺(覺)和覺他(行)的工作,已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
在“大學”一書中,開宗明義的一段話,剛好可以拿來說明這一個定義。
大學上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所謂“明明德”就是“自覺”;“親民”就是“新民”,也就是“覺他”;“止于至善”就是“覺行圓滿”的意思。
叁 佛是誰
要回答這個問題,應該從廣義和狹義來著手。
(一)先從狹義來說:
佛就是指的兩千多年前誕生在印度的釋迦牟尼而言。(有關釋迦牟尼的一生事迹,請看星雲法師寫的“釋迦牟尼佛傳”或美國高樂斯博士著,程慧余居士譯的“釋迦傳”。)
(二)再從廣義來談:
佛家主張一切衆生都具有成佛本性,因此都有希望修行成佛(像鐵礦可以百煉成鋼)。所以佛不是釋迦牟尼的特定稱呼,而是宇宙間所有衆生的共稱。
就好像“老師”一詞,並不限定是至聖先師孔子一個人,而是廣泛地指一切能夠“傳道、授業、解惑”的人。
明白了“佛”的定義以後,我們就能了解佛教就是依照釋迦牟尼的言行教化爲中心所創立的宗教。
簡單地說:“佛的教導,佛的啓示。”就叫佛教。
佛教講的一切道理,我們平常稱它叫做“佛學”,佛學包括了叁藏十二部、八萬四千種修行方法。是一門偉大、豐富、精深的學問。
第叁 佛教與佛學
佛學與佛教實際上是一體的兩面,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佛教必須以佛學爲內容,如果沒有佛學的支持和充實,則與一般宗教只重形式與儀式,毫無兩樣;反之,佛學有待佛教的宣揚和實踐,否則佛學要來何用?不獨對人類生活無所裨盆,而且無助于人群社會。
釋迦牟尼曾有“說食不飽”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譬喻,前者斥責空言的無益,後者指出“知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實證真義。
佛教通常以“信、解、行、證”爲修行的四個步驟,(所謂“解”就是要研究佛學,“行”就是努力實行。)主張行解並重,也就是知行合一的意思。
有關“佛學與佛教”之間的關系,請朋友們看我在大學時代的一篇演講稿——“佛學的理論與實踐”,多少可以幫助同學了解“知行合一”的重要:
[佛學的理論與實踐]
各位評判老師,各位同學:
今天我很榮幸能夠代表政治大學東方文化研究社,參加這一次“慧炬社”所舉辦的北部各大專佛學演講比賽,我願借此機會,和諸位同學來談一談“佛學的理論與實踐”的問題,我非常歡迎在座諸位大德們的指教。
首先,我們從佛學的理論談起。凡是對佛學稍有研究的人都會承認…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