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P11

  ..续本文上一页远不以“教主”或“主宰”自居,他认为他来到人间,祗是尽到了他承先启后的责任——发扬过去无数佛所发现的真理,启发后知后觉的人。

  他本身是佛,而佛确信宇宙的所有众生,将透过他们本身的努力与磨炼,而达到和他自己一样睿智、伟大的境地。

  今天各位还在读书求学,因此算是学生,是后知后觉的众生,但只要努力,有一天诸位也可以学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同现在你们的老师们一样地,可以为人师表,继续地为教育下一代而尽力献身。

  佛与众生是平等的,每一位众生都是未来的佛,他们之间并不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也不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而只是一种暂时的“师生”关系。

  青年朋友们呀!迷的时候是众生,一旦开悟的时候就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佛了。

  别灰心,别泄气,就是那已经昏暗了十年的漆黑房间,只要点燃起一盏灯,就可以驱逐十年的黑暗,而带来了满室的光明啊!(佛家叫做:“十年暗室,一灯能照。”)

  青年朋友们!快点燃起你心中那盏不灭的灯,光明就在你周围,幸福就在你的身边。

  这些道理就是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的,他不是最慈祥的导师吗?

  第六 佛教可以培养自尊自信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佛称他自己是“无依道人”,因为从修行到证果,没有别人能够替代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佛教肯定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别人的奴仆,不必仰赖神或佛,只要努力照样可以成佛。这可以鼓舞我们的自信与自尊心。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人是神创造出来的,人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自救自存,必须要靠耶稣的救赎,才能获得永生,因为他是唯一的“真理和道路。”同时人就是到神那儿,也永远不能同神平等;祂是主,你是仆,人与神永远是相互的阶级对立。这是多么令人泄气啊!

  而佛教认为人人皆具成佛本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没有谁可以驾驭人类,可以奴役人类,人的成败福祸全在乎自己。而修行证果,自我完成伟大的人格——成佛,这是人类自己的努力,不是神的恩典,也不是佛的救拔(是众生自救的)。

  依照其他宗教的主张,人活著是为著「神”而活,人类一切的努力成果,都是用来荣耀神的(好的都是神的功劳,坏的则不是,人要自己负责),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人的智慧、能力是上帝赐给的,所以成就该归于祂的功劳。(不过,失败了就不是上帝的过错。)

  佛教就不这么主张,而认为人是为“自己”而活著,为“一切众生”而活著(为了使宇宙的众生都能幸福、快乐),同时一切努力的成果是自己奋斗来的,荣耀归于人类自己,如果失败了,这是自己努力不够,还要更加地勤奋不怠,朝目标迈进。

  佛教这种思想,使人从上帝的束缚中释放,从神的威权中得到自由。提醒了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要自我负责,不能归罪于天或埋怨别人。

  人既然不是上帝创造的,不是上帝的奴仆,于是人才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权利,人才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不是隶属于神的,受神操纵、控制的),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才能谈到自尊和自信。

  这就是佛对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宣言,这个宣言比法国的大革命提出的口号早了二千四百多年,比欧洲文艺复兴时产生的“人文主义”(Humanism),也早了将近二千年。(“人文主义”的内容请看高中历史第三册一○七~一○八页。)

  朋友们,好好地想想呀!你要做别人的奴仆、做被别人赶著的羔羊呢?还是做顶天立地的人,做自己的主人呢?

  第六章 几点补充说明

  第一 佛教与中国文学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到今年公元一九七一年四月八日,刚好是释迦牟尼二五一五岁的生日。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了民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正是忠实的写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项目极其繁多,凡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的一切总成绩,都可以叫文化。因此,这里我仅想举出文化中的“文学”一项,用梁启超、胡适等先辈们的话来说明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贡献。

  一、梁启超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学有五项影响:

  (一)国语实质的扩大:因佛典的翻译,我国语汇即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

  (二)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佛典的科判疏钞之学,为组织的解剖的文体首次在中国的出现。而禅宗的语录,更是中国文学的一大革命。

  (三)文学情趣的发展:我们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密切关系。孔雀东南飞、水兰辞等长篇叙事诗的产生,大概就是受东晋昙无谶所译马鸣“佛所行赞”的影响。又大乘经典,皆以极壮阔之文澜,演绎极微妙之教理,增进了中国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国人的诠写法,宋元以后章回小说受其影响不少。

  (四)歌舞剧的传入:我国最初的歌舞剧——拨头(亦名钵头),据近人考证,就是从南天竺附近的拔豆国传来的。

  (五)字母的仿造:佛教输入,梵文也跟进来,我国高僧仿造字母来应用,才有唐代守温“见溪群疑”等三十六字母的制作。

  二、胡适则认为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有三大影响:

  (一)佛教的译经诸大师,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来翻译佛经,但求易晓,不加藻饰,造成一种白话的文体,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二)佛教文学最富想像力,对于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国文学,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中国浪漫主义的作品,像“西游记”等小说是印度文学影响下的产物。

  (三)印度文学很注重形式的布局与结构。“普曜经”、“佛所行赞”、“佛本行经”等都是伟大的长篇故事;“须赖经”一类是小说体的作品;“维摩诘经”、“思益梵天所问经”等是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这些佛经的输入,对后代弹词、平话、小说、戏剧的发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贡献,又佛经的散文与偈体夹杂并用,也对中国后来的文学体裁有影响或系。

  好了,仅就“文学”一项而言,已经够我们大书特书了。我之所以不怕长篇累牍地来引述它,就是希望我们提高警觉,同时投以佛教更多的关切与注目。佛教绝不是一般等闲的宗教,无论就人生的任何角度来看,佛教都与我们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它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第二 简释佛义

  一 佛是什么

  佛是“佛陀”的略称,而佛陀是梵语Buddha的音译。就好像美国的加州是“加利福尼亚州”的略称,而加利福尼亚是英语California的音译。

  二 佛的定义

  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的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

  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在“大学”一书中,开宗明义的一段话,刚好可以拿来说明这一个定义。

  大学上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就是“自觉”;“亲民”就是“新民”,也就是“觉他”;“止于至善”就是“觉行圆满”的意思。

  三 佛是谁

  要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从广义和狭义来著手。

  (一)先从狭义来说:

  佛就是指的两千多年前诞生在印度的释迦牟尼而言。(有关释迦牟尼的一生事迹,请看星云法师写的“释迦牟尼佛传”或美国高乐斯博士著,程慧余居士译的“释迦传”。)

  (二)再从广义来谈:

  佛家主张一切众生都具有成佛本性,因此都有希望修行成佛(像铁矿可以百炼成钢)。所以佛不是释迦牟尼的特定称呼,而是宇宙间所有众生的共称。

  就好像“老师”一词,并不限定是至圣先师孔子一个人,而是广泛地指一切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明白了“佛”的定义以后,我们就能了解佛教就是依照释迦牟尼的言行教化为中心所创立的宗教。

  简单地说:“佛的教导,佛的启示。”就叫佛教。

  佛教讲的一切道理,我们平常称它叫做“佛学”,佛学包括了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种修行方法。是一门伟大、丰富、精深的学问。

  第三 佛教与佛学

  佛学与佛教实际上是一体的两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佛教必须以佛学为内容,如果没有佛学的支持和充实,则与一般宗教只重形式与仪式,毫无两样;反之,佛学有待佛教的宣扬和实践,否则佛学要来何用?不独对人类生活无所裨盆,而且无助于人群社会。

  释迦牟尼曾有“说食不饱”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譬喻,前者斥责空言的无益,后者指出“知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实证真义。

  佛教通常以“信、解、行、证”为修行的四个步骤,(所谓“解”就是要研究佛学,“行”就是努力实行。)主张行解并重,也就是知行合一的意思。

  有关“佛学与佛教”之间的关系,请朋友们看我在大学时代的一篇演讲稿——“佛学的理论与实践”,多少可以帮助同学了解“知行合一”的重要:

  [佛学的理论与实践]

  各位评判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代表政治大学东方文化研究社,参加这一次“慧炬社”所举办的北部各大专佛学演讲比赛,我愿借此机会,和诸位同学来谈一谈“佛学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我非常欢迎在座诸位大德们的指教。

  首先,我们从佛学的理论谈起。凡是对佛学稍有研究的人都会承认…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