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学有严谨的思想体系,有周密的推理方法,国父孙中山先生说过:“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这充分说明了佛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科学的原理之上的。梁启超先生也认为:“佛学是智信的而非迷信的。”这正与国父有相同的见解。
我们都知道,佛学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包括八万四千法门,这里头说有说空,说显说密,说教说禅,不外真谛和俗谛,也就是出世间法和世间法两大部门,它从自然界的成住坏空,说到人类生命现象的生老病死;从“独善其身”的小乘法,说到“兼善天下”的大乘法;从客观世界的形形色色,说到我们内在心灵的妄念无明。在时间方面是贯串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空间方面是穷尽了三千大千世界。
这种完美的理论体系,中外古今思想界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有识之士,都一致的赞叹激赏。但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法利世的工作并不轻松,如来家业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担负,人天乘的五戒十善固不好守,菩萨乘的六度万行更不易修,不是一步可以登天,瞬间可以奏效的。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持,才能圆证佛果。有些研究佛学的人,停留在研究阶段,而不肯去实践、实证,这一偏差是要修正的。
重视理论而不重视实践,结果就产生了许多流弊,政大教授邱楠老师,在他的“言曦五论”一书中就曾说过:“知识的悲剧是仅止于博学一端,而置笃行的功夫于不顾,如此所学的东西将是一堆冰冷的知识,缺乏光和热。”我们知道博学就是理论的探讨,而笃行就是实践的功夫,如果我们对佛学仅止于博学方面的理论探讨,而置笃行的实践功夫于不顾,那么佛学就丧失了它的精神和意义,而变成一堆冰冷的知识了。
各位同学,重视理论,不重视实践,这是近代中国佛教之所以衰微不振的主要原因之一,佛学如变成了徒有深奥理论的玄学,而不能应用到人类生活上去,岂不是空中楼阁,使人无从捉摸,这样如何能够发生指导人生的作用?我们又何贵乎有佛法?这不是佛教的不幸吗?
诸位都晓得佛教是一个重实证的宗教,讲求自我体验的功夫的,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一切佛学的理论都是基于学佛的需要而产生的,否则“说食不饱”,一无用处。我们可以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假若现在我们想到高雄去,佛学的理论就像一张地图,它告诉我们到高雄的方法,可以坐汽车,坐火车,坐飞机,也可以步行或骑脚踏车。方法虽然很多,应有尽有,但有一项事实是为我们所不能否认的:如果我们不移动脚步,朝著高雄的方向前进的话,我们将永远停留在原地,一辈子也到不了高雄的。
话又得说回来,佛学是理论与实践合一的,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理论作基础,就不能获得广大群众的信仰;同样的,佛学如果不透过实践的功夫,将永远发挥不了救世济民的效用,也达不到修行证果的目的。因此今天我们要提出“以实践印证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口号,把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两不偏废。我们既然知道世俗的烦恼是无尽的,我们就要痛下决心灭除它;既然知道苦海的众生是无边的,多少人在水深火热中呻吟,多少人在饥寒交迫下哀号,那么我们就要效法倒驾慈航,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的利他精神,本著地藏王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心、大愿,代众生受一切苦,虽然粉身碎骨,赴汤蹈火亦在所不惜。我们既然知道佛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大觉者,就不能畏难不前;一定要勇猛精进,向著真理的高峰迈进。
各位同学,从佛学理论研究中,我们知道大乘佛法才是如来本意,我们实践的目标也要以大乘精神为依归,我们不要以做一个小乘的自了汉为满足,我们不但要独善其身,而且要兼善天下。拿出我们的毅力,贯彻我们的决心,努力做天地间的第一等人,宇宙间的第一等事——也就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弘法利生的神圣工作。
最后,我以“弘扬大乘佛法,复兴中国佛教”的责任,与在座的各位师长,同学们共同勉励!
要进一步地了解佛教和佛学,请同学们从第二章“佛教的特色”与第三章“消除几种不必要的误会”,以及第四章“几种简要的佛教道理”,第五章“信仰佛教的好处”等叙述中,慢慢地去阅读,仔细地去体会了。
第四 神是如何产生的
说来十分有趣,在旧约创世纪中记载的是上帝创造人类的故事,但近代的心理学家以及宗教学者,在深入地研究之后,却告诉我们一个相反的答案:神是人创造出来的。
人为什么要创造神呢?简单地分析,可以得到解答:
古代科学不进步,人们对于大自然不甚了解,对于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天灾地变感到恐惧,以为一定有一个“东西”在暗地里作怪,他们就称之为“神”。
人们看到闪电打雷,常常伤害人畜,引起火灾,就以为有“雷公”、“电母”;看到洪水氾滥,来势汹汹,就以为有河神。(“河伯娶亲”的故事就是这种迷信下的悲剧。)
据专家学者的考据,人类所崇拜,所“无中生有”的神,最多竟达到三亿三千万个的,你说吓不吓人?
然而这许许多多的“神”——代表著人类对大自然的无知和恐惧。却随著科学的日新月异,而一个个在科学照妖镜下现了形,一个个地又被人类毁弃了。
在知道闪电打雷的真象之后,谁还会相信有雷神?在了解疏浚河川可以防洪之后,河神自然就寿终正寝了。
这些神的死亡,代表著什么呢?代表著人类理智的觉醒,人类懂得运用自己的智力可以和大自然抗争以后,“人定胜天”的观念就深入人们的心中,人再也不必可怜兮兮地向祂匍匐、膜拜,向祂谄媚、赞美了。
然而今天有部份的人们,为什么还固执地认定有一个全知全能的造物主呢?这个问题的解答很容易懂,因为人类不了解宇宙、人生的奥秘,人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世界如何生成的?由于所知有限,未能了解它,所以就凭空地创造一个“神”来,毫不费力地就解答了这些疑问。
但相信神创造人和万物的人,却不想想看,上帝从何而来?如果上帝能自己存在的话,那么人类又何必请神出来解答宇宙的起源呢?换句话说:神能够自己存在,万物也能够自己存在了。
神是人类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究竟,所产生的幻想,有一天人类的科学更进步,人类的理智更清晰,人们将毫不留恋地抛弃祂——像以前人类抛弃了河神、雷神、树神、灶神、石神、筷子神、碗神......
你知道吗?神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实体上的神根本就求不到,因为人类在以自己的形相造神的时候,所造的并不是实体的神(也无法造),人们所造的是心理的神,观念的神而已。
说来也很可怜,人类一方面在赞美、膜拜慈悲的神的时候,另一面内心却还怀著无限的恐惧和空虚呢。
注:请参阅“蔡元培全集”第八十一页“理信与迷信”一文。
第七章 如何做个佛教徒
读完了这本书,或许有些同学对佛教产生了好感,希望能够做一个佛教徒。但心中难免会有点疑惑:怎样才算是佛教徒呢?
如何做个佛教徒呢?我想这个问题的解答,不必兜著圈子,简单地可以分成三点来谈:
第一 要了解佛教研究佛学
我们要做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得圆满、成功。同样的要想信仰宗教,就要先了解这个宗教的教理,是否可以满足人类的要求,它对宇宙人生问题的解释,是彻底呢?还是不彻底?能够令人心悦诚服呢?还是不能?所以要想做个佛教徒,一定要先了解佛教与研究佛学,如此才能基于理智的信仰,才不致于变成人云亦云,自欺欺人的盲信。
比如说了解了佛教是不杀生的,那么杀猪宰鸭拜拜的,就违背了佛教的精神;又一般所谓的“神明”——诸如妈祖、城隍、土地公、天岁君、注生娘娘等,依佛教眼光看来,他们都还没有得到真正、彻底的觉悟和解脱,所以佛教不拜这些神明。(但也不毁谤、轻视他们。)佛教拜佛、菩萨的目的,就是要以佛、菩萨为模范,勉励自己要做到像他们一样真正觉悟的地步。
佛教所尊敬崇拜的,不是那个“神”名气大就拜他,而是以觉悟的彻底不彻底来做为取舍的标准。
比如说我们读书时,有疑问一定要找一个学问好的老师请问,绝不能糊里糊涂的随便在半路上找一个一知半解的人解答。因为一知半解的人不可能给你正确的答覆。
第二 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
做一个佛教徒除了要具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学识,健康的身体之外,还要加上有“广大的誓愿悲心”。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而做一个佛教徒,“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工作(也就是普度众生的任务),是自己的责任。佛不能离开人间、地狱而享福,他和众生是一体不可分的,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
古人说的“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就是佛教徒慈悲的写照。因此做个佛教徒,要先抱著服务社会,救人救世的悲心,为了达到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目的,不惜赴汤蹈火,牺牲生命。
而做一个佛教徒必须要立下四个誓愿: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以智慧剑斩烦恼根)。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学习救人救世的知识和技能)。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向最伟大、完美的人格学习、迈进)。
能够达到这四个目标,不但能独善其身,而且能兼善天下,这就是佛教徒的理想境地。
第三 受三归依
什么叫做三皈依呢?就是以“佛、法、僧”做我们立身处世的准则。
“佛”是个具有真知灼见,大觉大悟的人,他是我们人类最慈祥、伟大的导师,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
“法”是佛所觉悟的道理,是一盏不灭的明灯,能够引导我们走向幸福、快乐的境地,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
“僧”是严守戒律的出家人,他们抛弃人间富…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