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學有嚴謹的思想體系,有周密的推理方法,國父孫中山先生說過:“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這充分說明了佛學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科學的原理之上的。梁啓超先生也認爲:“佛學是智信的而非迷信的。”這正與國父有相同的見解。
我們都知道,佛學的叁藏十二部經典,包括八萬四千法門,這裏頭說有說空,說顯說密,說教說禅,不外真谛和俗谛,也就是出世間法和世間法兩大部門,它從自然界的成住壞空,說到人類生命現象的生老病死;從“獨善其身”的小乘法,說到“兼善天下”的大乘法;從客觀世界的形形色色,說到我們內在心靈的妄念無明。在時間方面是貫串了過去、現在和未來,在空間方面是窮盡了叁千大千世界。
這種完美的理論體系,中外古今思想界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有識之士,都一致的贊歎激賞。但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法利世的工作並不輕松,如來家業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擔負,人天乘的五戒十善固不好守,菩薩乘的六度萬行更不易修,不是一步可以登天,瞬間可以奏效的。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的修持,才能圓證佛果。有些研究佛學的人,停留在研究階段,而不肯去實踐、實證,這一偏差是要修正的。
重視理論而不重視實踐,結果就産生了許多流弊,政大教授邱楠老師,在他的“言曦五論”一書中就曾說過:“知識的悲劇是僅止于博學一端,而置笃行的功夫于不顧,如此所學的東西將是一堆冰冷的知識,缺乏光和熱。”我們知道博學就是理論的探討,而笃行就是實踐的功夫,如果我們對佛學僅止于博學方面的理論探討,而置笃行的實踐功夫于不顧,那麼佛學就喪失了它的精神和意義,而變成一堆冰冷的知識了。
各位同學,重視理論,不重視實踐,這是近代中國佛教之所以衰微不振的主要原因之一,佛學如變成了徒有深奧理論的玄學,而不能應用到人類生活上去,豈不是空中樓閣,使人無從捉摸,這樣如何能夠發生指導人生的作用?我們又何貴乎有佛法?這不是佛教的不幸嗎?
諸位都曉得佛教是一個重實證的宗教,講求自我體驗的功夫的,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是這個意思,同時一切佛學的理論都是基于學佛的需要而産生的,否則“說食不飽”,一無用處。我們可以打一個譬喻來說明,假若現在我們想到高雄去,佛學的理論就像一張地圖,它告訴我們到高雄的方法,可以坐汽車,坐火車,坐飛機,也可以步行或騎腳踏車。方法雖然很多,應有盡有,但有一項事實是爲我們所不能否認的:如果我們不移動腳步,朝著高雄的方向前進的話,我們將永遠停留在原地,一輩子也到不了高雄的。
話又得說回來,佛學是理論與實踐合一的,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理論作基礎,就不能獲得廣大群衆的信仰;同樣的,佛學如果不透過實踐的功夫,將永遠發揮不了救世濟民的效用,也達不到修行證果的目的。因此今天我們要提出“以實踐印證理論,以理論指導實踐”的口號,把理論與實踐融爲一體,兩不偏廢。我們既然知道世俗的煩惱是無盡的,我們就要痛下決心滅除它;既然知道苦海的衆生是無邊的,多少人在水深火熱中呻吟,多少人在饑寒交迫下哀號,那麼我們就要效法倒駕慈航,尋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的利他精神,本著地藏王菩薩“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心、大願,代衆生受一切苦,雖然粉身碎骨,赴湯蹈火亦在所不惜。我們既然知道佛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大智大覺者,就不能畏難不前;一定要勇猛精進,向著真理的高峰邁進。
各位同學,從佛學理論研究中,我們知道大乘佛法才是如來本意,我們實踐的目標也要以大乘精神爲依歸,我們不要以做一個小乘的自了漢爲滿足,我們不但要獨善其身,而且要兼善天下。拿出我們的毅力,貫徹我們的決心,努力做天地間的第一等人,宇宙間的第一等事——也就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弘法利生的神聖工作。
最後,我以“弘揚大乘佛法,複興中國佛教”的責任,與在座的各位師長,同學們共同勉勵!
要進一步地了解佛教和佛學,請同學們從第二章“佛教的特色”與第叁章“消除幾種不必要的誤會”,以及第四章“幾種簡要的佛教道理”,第五章“信仰佛教的好處”等敘述中,慢慢地去閱讀,仔細地去體會了。
第四 神是如何産生的
說來十分有趣,在舊約創世紀中記載的是上帝創造人類的故事,但近代的心理學家以及宗教學者,在深入地研究之後,卻告訴我們一個相反的答案:神是人創造出來的。
人爲什麼要創造神呢?簡單地分析,可以得到解答:
古代科學不進步,人們對于大自然不甚了解,對于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天災地變感到恐懼,以爲一定有一個“東西”在暗地裏作怪,他們就稱之爲“神”。
人們看到閃電打雷,常常傷害人畜,引起火災,就以爲有“雷公”、“電母”;看到洪水氾濫,來勢洶洶,就以爲有河神。(“河伯娶親”的故事就是這種迷信下的悲劇。)
據專家學者的考據,人類所崇拜,所“無中生有”的神,最多竟達到叁億叁千萬個的,你說嚇不嚇人?
然而這許許多多的“神”——代表著人類對大自然的無知和恐懼。卻隨著科學的日新月異,而一個個在科學照妖鏡下現了形,一個個地又被人類毀棄了。
在知道閃電打雷的真象之後,誰還會相信有雷神?在了解疏浚河川可以防洪之後,河神自然就壽終正寢了。
這些神的死亡,代表著什麼呢?代表著人類理智的覺醒,人類懂得運用自己的智力可以和大自然抗爭以後,“人定勝天”的觀念就深入人們的心中,人再也不必可憐兮兮地向祂匍匐、膜拜,向祂谄媚、贊美了。
然而今天有部份的人們,爲什麼還固執地認定有一個全知全能的造物主呢?這個問題的解答很容易懂,因爲人類不了解宇宙、人生的奧秘,人從何處來?往何處去?世界如何生成的?由于所知有限,未能了解它,所以就憑空地創造一個“神”來,毫不費力地就解答了這些疑問。
但相信神創造人和萬物的人,卻不想想看,上帝從何而來?如果上帝能自己存在的話,那麼人類又何必請神出來解答宇宙的起源呢?換句話說:神能夠自己存在,萬物也能夠自己存在了。
神是人類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究竟,所産生的幻想,有一天人類的科學更進步,人類的理智更清晰,人們將毫不留戀地抛棄祂——像以前人類抛棄了河神、雷神、樹神、竈神、石神、筷子神、碗神......
你知道嗎?神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實體上的神根本就求不到,因爲人類在以自己的形相造神的時候,所造的並不是實體的神(也無法造),人們所造的是心理的神,觀念的神而已。
說來也很可憐,人類一方面在贊美、膜拜慈悲的神的時候,另一面內心卻還懷著無限的恐懼和空虛呢。
注:請參閱“蔡元培全集”第八十一頁“理信與迷信”一文。
第七章 如何做個佛教徒
讀完了這本書,或許有些同學對佛教産生了好感,希望能夠做一個佛教徒。但心中難免會有點疑惑:怎樣才算是佛教徒呢?
如何做個佛教徒呢?我想這個問題的解答,不必兜著圈子,簡單地可以分成叁點來談:
第一 要了解佛教研究佛學
我們要做一件事,不做則已,要做就要做得圓滿、成功。同樣的要想信仰宗教,就要先了解這個宗教的教理,是否可以滿足人類的要求,它對宇宙人生問題的解釋,是徹底呢?還是不徹底?能夠令人心悅誠服呢?還是不能?所以要想做個佛教徒,一定要先了解佛教與研究佛學,如此才能基于理智的信仰,才不致于變成人雲亦雲,自欺欺人的盲信。
比如說了解了佛教是不殺生的,那麼殺豬宰鴨拜拜的,就違背了佛教的精神;又一般所謂的“神明”——諸如媽祖、城隍、土地公、天歲君、注生娘娘等,依佛教眼光看來,他們都還沒有得到真正、徹底的覺悟和解脫,所以佛教不拜這些神明。(但也不毀謗、輕視他們。)佛教拜佛、菩薩的目的,就是要以佛、菩薩爲模範,勉勵自己要做到像他們一樣真正覺悟的地步。
佛教所尊敬崇拜的,不是那個“神”名氣大就拜他,而是以覺悟的徹底不徹底來做爲取舍的標准。
比如說我們讀書時,有疑問一定要找一個學問好的老師請問,絕不能糊裏糊塗的隨便在半路上找一個一知半解的人解答。因爲一知半解的人不可能給你正確的答覆。
第二 要有廣大的誓願悲心
做一個佛教徒除了要具有高尚的品德,豐富的學識,健康的身體之外,還要加上有“廣大的誓願悲心”。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而做一個佛教徒,“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工作(也就是普度衆生的任務),是自己的責任。佛不能離開人間、地獄而享福,他和衆生是一體不可分的,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爲己任”的。
古人說的“人饑己饑”、“人溺己溺”就是佛教徒慈悲的寫照。因此做個佛教徒,要先抱著服務社會,救人救世的悲心,爲了達到弘揚佛法,普度衆生的目的,不惜赴湯蹈火,犧牲生命。
而做一個佛教徒必須要立下四個誓願:
(一)衆生無邊誓願度(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以智慧劍斬煩惱根)。
(叁)法門無量誓願學(學習救人救世的知識和技能)。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向最偉大、完美的人格學習、邁進)。
能夠達到這四個目標,不但能獨善其身,而且能兼善天下,這就是佛教徒的理想境地。
第叁 受叁歸依
什麼叫做叁皈依呢?就是以“佛、法、僧”做我們立身處世的准則。
“佛”是個具有真知灼見,大覺大悟的人,他是我們人類最慈祥、偉大的導師,所以我們要向他學習。
“法”是佛所覺悟的道理,是一盞不滅的明燈,能夠引導我們走向幸福、快樂的境地,所以我們要深入研究。
“僧”是嚴守戒律的出家人,他們抛棄人間富…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