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P13

  ..續本文上一頁貴,弘揚佛法,普度衆生,是我們在生活中,最親近的、看得見的老師,我們要向他們請教。

  “叁皈依”有兩種形式:

  (一)參加教堂、佛寺的宗教儀式,在佛前正式決定以“佛、法、僧”做立身處世的准則。如此就是一個佛教徒。(就像天主教的“洗禮”一樣。)

  (二)自己默默地以“佛、法、僧”做我們立身處世的准則,這種人雖然沒有參加“歸依”的宗教儀式,他當然也是佛教徒。

  既然做個佛教徒不一定要經過“叁皈依”的宗教儀式,爲什麼現在的佛教徒還是要行“叁皈依”禮呢?大家都知道“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吧?它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團結佛教徒們,使大家在同一個信仰之下,共同爲社會服務,爲人群造福。同時也有“立志”自勉的意義在內,使自己警惕自己:從今以後我是佛教徒了,“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一定要把往日的壞習慣、壞行爲改過自新,一切以佛的教導爲依歸,愛國家、愛民族、愛社會、愛親戚、愛朋友、愛父母、愛子女、愛丈夫、愛妻子,努力實踐佛的教誨,自我完成偉大高尚的人格——人格的完成就是佛了。

  綜合以上所說的,要想做個佛教徒,努力實踐佛的教誨,以達到成佛的目標,修行的途徑是這樣的:

  信→解→行→證

  用簡單的話來說是這樣的:

  我做了佛教徒,信仰了佛教以後(信);就要努力去研讀佛學,了解佛的教理(解),知道佛的真理以後,還要進一步地去實踐,照著佛的教導去修行(行);如此精進不懈,貫徹始終,最後一定能夠得到涅槃的快樂(涅槃就是沒有疑惑、煩惱、超越了生死的意思),親自證明佛所說的一切道理——衆生都是未來的佛,終有一天都會成佛(證)。

  後記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能夠順利地出版,連我自己都難免感到驚奇。

  由于教學工作的繁忙,使我很少有提筆寫作的時間,因此常常寫寫停停。有時在學校寫一段,回到家裏又寫幾行,本書不能一氣呵成,缺乏組織和條理,原因即在此。

  不瞞各位說,好幾次我真想辍筆作罷,我猶疑的原因有五:

  (一)佛學浩瀚無垠,義理艱深,自己所知所學有限,怎可擔當此項重任——向青年朋友們介紹佛教?我恐怕我扮演的角色,不能得心應手。

  (二)既然本書是以青年朋友爲目標,那麼內容必須深入淺出,所用字彙術語,不能超出同學的理解之外。

  這一點就使我大費苦心了,舉例來說吧:說到“涅槃”、“佛性”,我就盡量用另一個字眼來代替,或加上一段文字來解釋;明明知道這只是兜著圈子轉,並沒有深入堂奧重心。但我想與其讓諸位茫然不知,沒有興趣再看;不如暫時使同學有個簡單的概念,奠下同學將來深入研讀的基礎,這總是好的。

  然而天下事有利就有弊,我害怕因此而失去了佛法的特色和精神,失去了它的完整和真義。就像我伸出食指,指著月亮說:“大家看呀!”聰明而有智慧的同學曉得我要他看的是月亮;然而少數缺乏悟性與慧根的同學,卻把目光停留在我的食指上。這不是“失之毫厘,差之千裏”了嗎?

  (叁)內容的取舍,缺乏客觀的標准。所謂“藥無貴賤,對症則良;法無高下,應機則宜。”那一種佛法的道理,才是同學們所最需要的?這就很難遽下決定了。

  佛法是一門系統分明,組織嚴密的學問;更是一條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可以修行證果的途徑。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其相互間的關系,十分密切。談四谛,不可不談十二因緣,談十二因緣,不能不說六度萬行;又說佛教的宇宙觀,就不能不說人生觀。如此下來,就是寫了百年叁萬六千日,也無法向各位們交待清楚。

  因此本書遺漏了許多重要的佛理,只淺談了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即佛徒四種誓願)等,不能說是一大遺憾。但我已經說過:本書只是讓同學們對佛教有個簡明的了解和印象,至于深入佛法大海,沈潛于智慧法樂,就要靠自己進一步地努力探討了,因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我希望以後有機會,能把本書所遺漏沒有談到或不夠深入詳細的,再寫成一本較完整透徹、較豐富充實的書,替有熱心研究佛學,有誠意了解佛教的同學服務。

  (四)出版費用不是一筆小數目,對一個薪水階級的教師來說,總有不勝負荷的感覺。何況這是一本“嚴肅”的書,常令人望而卻步,不會像文藝愛情、偵探武俠那樣地受歡迎,早在預料之中。

  (五)要談佛教的精神和特色,有些地方不得不與其他宗教比較。一只長腳鶴不在群雞之中,怎顯得出“鶴立雞群”的卓然獨立精神?而一個考八十分成績的學生,如果不跟全班“滿江紅”的成績相比,怎顯示得出他的難能可貴?

  但我恐怕無心的引述他教的教義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帶給自己不必要的攻擊和爭議,這就有失佛法平等、淳厚、涵容的精神了。

  因此作者在這裏謹向虔誠的外教徒致最大的歉意。我的引述絕無故意歪曲的惡意,站在探討真理的前提下,使我不得不把“聖經”和“神”先拉下到“假設”的地位,先除去“神權”和“神話”,然後才能客觀地研究、探討宇宙人生的本來面目,不是嗎?哥白尼(Nicolas Copernicus 1473~1543)如果完全地相信了聖經,對神的話不懷疑,他那不朽的“天體運行論”能夠産生嗎?雖然這樣做,使他受到當時教會的切齒痛恨,因爲他的發現,違反了上帝創造世界的神話,破壞了“地球是宇宙中心,太陽繞行地球”的主張。(見國中國文課本第四冊,七六頁注解)又像達爾文的“進化論”,把聖經上亞當、夏娃是人類始祖的神話,完全地推翻了。因此研究真理,一定要把“佛”、“神”、“科學家”,當做平常人來看;把“佛經”、“聖經”、“定理、定律”當作值得懷疑的假設,然後才會求出真正客觀的事實來。

  你看愛因斯坦不是推翻了“物質不滅定律”、“能力不滅定律”嗎?(就是有名的“質能互變律”)打破了舊有“叁度空間”的觀念嗎?(他提出空間除了長、寬、高之外,還要加上時間。)又修改了牛頓的運動定律嗎?

  如果他盲信科學定律、定理是絕對不會錯的(就像聖經是神和先知的話);科學家是絕對神聖不可侵犯的(就像神是不容被懷疑、被研究的)那麼科學就只好停滯不動,永遠也不會再進步了。

  好了,說了這許多,有人還是不諒解我,他會說:“你們佛教不是講涵容、忍耐的嗎?何必跟其他宗教過意不去?”是的;佛教除了一件事以外,它是涵容、忍耐的。什麼事呢?那就是對真理的不苟且、不放松、不讓步。

  佛親自告訴我們,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爲實;不可以爲宗教典籍是絕對的真理;更不可以因爲對方是自己的老師,你就完全深信他講的話。他鼓勵弟子們要抱看懷疑的態度求知,一切覺悟和真知是要透過懷疑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的。單憑“相信”、“信仰”,只能讓人蒙騙自己“自以爲得到了”、“好像很明白了”,“信”而不去研究、實行,不能獲得真知。而佛勸人懷疑的範圍和對象,竟包括佛所講的經典,以及他自己本身。

  佛教就是這麼自由、民主、科學的宗教,所以我對他教教義的引述、比較,在某些異教徒已經習慣了“完全相信”的眼光看來,可能不太容易接受,所以我在這兒作一番解釋。

  我要深深地感謝郭剛、蔡禮聰兩位老師,他們對本書有關生物、化學、物理的問題,給予我熱忱的指導;更要感謝月基、開證兩位師父,他們爲本書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充實了本書的內容;還有姜宏效居士、陳仁和舅父、鮑國棟老師都爲本書的出版盡了心力,也應該謝謝他們。

  我不得不在這兒一提的是:學校裏許多的老師們,他們有的對佛法尚無緣認識;有的甚至信仰其他宗教,但聽到本書即將出版,亦欣然出錢助印,他們珍貴的善行,引用佛經上的話來說,正是:“當知是人,不止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故得如是無量功德。”他們今日所種下的菩提種子,有一天終將綻開般若(智慧)的花朵,結成涅槃的果實。

  最後我也要祝福每一位讀過本書的朋友們,希望佛法的真理,能夠破啓你對人生的迷茫,指引你對生命的彷徨,解答你對宇宙真象的疑問。但願每一個人都能點燃自覺的心燈,享受幸福快樂的生活;同時一燈引燃一燈,再指引其他徘徊迷途的同學,啓迪他們的疑惑,讓智慧的火炬,帶給闇黯的宇宙予永恒的光亮。

  佛曆二五一五年五月廿五日 慈捷合十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