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P13

  ..续本文上一页贵,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是我们在生活中,最亲近的、看得见的老师,我们要向他们请教。

  “三皈依”有两种形式:

  (一)参加教堂、佛寺的宗教仪式,在佛前正式决定以“佛、法、僧”做立身处世的准则。如此就是一个佛教徒。(就像天主教的“洗礼”一样。)

  (二)自己默默地以“佛、法、僧”做我们立身处世的准则,这种人虽然没有参加“归依”的宗教仪式,他当然也是佛教徒。

  既然做个佛教徒不一定要经过“三皈依”的宗教仪式,为什么现在的佛教徒还是要行“三皈依”礼呢?大家都知道“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吧?它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团结佛教徒们,使大家在同一个信仰之下,共同为社会服务,为人群造福。同时也有“立志”自勉的意义在内,使自己警惕自己:从今以后我是佛教徒了,“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一定要把往日的坏习惯、坏行为改过自新,一切以佛的教导为依归,爱国家、爱民族、爱社会、爱亲戚、爱朋友、爱父母、爱子女、爱丈夫、爱妻子,努力实践佛的教诲,自我完成伟大高尚的人格——人格的完成就是佛了。

  综合以上所说的,要想做个佛教徒,努力实践佛的教诲,以达到成佛的目标,修行的途径是这样的:

  信→解→行→证

  用简单的话来说是这样的:

  我做了佛教徒,信仰了佛教以后(信);就要努力去研读佛学,了解佛的教理(解),知道佛的真理以后,还要进一步地去实践,照著佛的教导去修行(行);如此精进不懈,贯彻始终,最后一定能够得到涅槃的快乐(涅槃就是没有疑惑、烦恼、超越了生死的意思),亲自证明佛所说的一切道理——众生都是未来的佛,终有一天都会成佛(证)。

  后记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能够顺利地出版,连我自己都难免感到惊奇。

  由于教学工作的繁忙,使我很少有提笔写作的时间,因此常常写写停停。有时在学校写一段,回到家里又写几行,本书不能一气呵成,缺乏组织和条理,原因即在此。

  不瞒各位说,好几次我真想辍笔作罢,我犹疑的原因有五:

  (一)佛学浩瀚无垠,义理艰深,自己所知所学有限,怎可担当此项重任——向青年朋友们介绍佛教?我恐怕我扮演的角色,不能得心应手。

  (二)既然本书是以青年朋友为目标,那么内容必须深入浅出,所用字汇术语,不能超出同学的理解之外。

  这一点就使我大费苦心了,举例来说吧:说到“涅槃”、“佛性”,我就尽量用另一个字眼来代替,或加上一段文字来解释;明明知道这只是兜著圈子转,并没有深入堂奥重心。但我想与其让诸位茫然不知,没有兴趣再看;不如暂时使同学有个简单的概念,奠下同学将来深入研读的基础,这总是好的。

  然而天下事有利就有弊,我害怕因此而失去了佛法的特色和精神,失去了它的完整和真义。就像我伸出食指,指著月亮说:“大家看呀!”聪明而有智慧的同学晓得我要他看的是月亮;然而少数缺乏悟性与慧根的同学,却把目光停留在我的食指上。这不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吗?

  (三)内容的取舍,缺乏客观的标准。所谓“药无贵贱,对症则良;法无高下,应机则宜。”那一种佛法的道理,才是同学们所最需要的?这就很难遽下决定了。

  佛法是一门系统分明,组织严密的学问;更是一条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可以修行证果的途径。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其相互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谈四谛,不可不谈十二因缘,谈十二因缘,不能不说六度万行;又说佛教的宇宙观,就不能不说人生观。如此下来,就是写了百年三万六千日,也无法向各位们交待清楚。

  因此本书遗漏了许多重要的佛理,只浅谈了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即佛徒四种誓愿)等,不能说是一大遗憾。但我已经说过:本书只是让同学们对佛教有个简明的了解和印象,至于深入佛法大海,沉潜于智慧法乐,就要靠自己进一步地努力探讨了,因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希望以后有机会,能把本书所遗漏没有谈到或不够深入详细的,再写成一本较完整透彻、较丰富充实的书,替有热心研究佛学,有诚意了解佛教的同学服务。

  (四)出版费用不是一笔小数目,对一个薪水阶级的教师来说,总有不胜负荷的感觉。何况这是一本“严肃”的书,常令人望而却步,不会像文艺爱情、侦探武侠那样地受欢迎,早在预料之中。

  (五)要谈佛教的精神和特色,有些地方不得不与其他宗教比较。一只长脚鹤不在群鸡之中,怎显得出“鹤立鸡群”的卓然独立精神?而一个考八十分成绩的学生,如果不跟全班“满江红”的成绩相比,怎显示得出他的难能可贵?

  但我恐怕无心的引述他教的教义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带给自己不必要的攻击和争议,这就有失佛法平等、淳厚、涵容的精神了。

  因此作者在这里谨向虔诚的外教徒致最大的歉意。我的引述绝无故意歪曲的恶意,站在探讨真理的前提下,使我不得不把“圣经”和“神”先拉下到“假设”的地位,先除去“神权”和“神话”,然后才能客观地研究、探讨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不是吗?哥白尼(Nicolas Copernicus 1473~1543)如果完全地相信了圣经,对神的话不怀疑,他那不朽的“天体运行论”能够产生吗?虽然这样做,使他受到当时教会的切齿痛恨,因为他的发现,违反了上帝创造世界的神话,破坏了“地球是宇宙中心,太阳绕行地球”的主张。(见国中国文课本第四册,七六页注解)又像达尔文的“进化论”,把圣经上亚当、夏娃是人类始祖的神话,完全地推翻了。因此研究真理,一定要把“佛”、“神”、“科学家”,当做平常人来看;把“佛经”、“圣经”、“定理、定律”当作值得怀疑的假设,然后才会求出真正客观的事实来。

  你看爱因斯坦不是推翻了“物质不灭定律”、“能力不灭定律”吗?(就是有名的“质能互变律”)打破了旧有“三度空间”的观念吗?(他提出空间除了长、宽、高之外,还要加上时间。)又修改了牛顿的运动定律吗?

  如果他盲信科学定律、定理是绝对不会错的(就像圣经是神和先知的话);科学家是绝对神圣不可侵犯的(就像神是不容被怀疑、被研究的)那么科学就只好停滞不动,永远也不会再进步了。

  好了,说了这许多,有人还是不谅解我,他会说:“你们佛教不是讲涵容、忍耐的吗?何必跟其他宗教过意不去?”是的;佛教除了一件事以外,它是涵容、忍耐的。什么事呢?那就是对真理的不苟且、不放松、不让步。

  佛亲自告诉我们,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为实;不可以为宗教典籍是绝对的真理;更不可以因为对方是自己的老师,你就完全深信他讲的话。他鼓励弟子们要抱看怀疑的态度求知,一切觉悟和真知是要透过怀疑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的。单凭“相信”、“信仰”,只能让人蒙骗自己“自以为得到了”、“好像很明白了”,“信”而不去研究、实行,不能获得真知。而佛劝人怀疑的范围和对象,竟包括佛所讲的经典,以及他自己本身。

  佛教就是这么自由、民主、科学的宗教,所以我对他教教义的引述、比较,在某些异教徒已经习惯了“完全相信”的眼光看来,可能不太容易接受,所以我在这儿作一番解释。

  我要深深地感谢郭刚、蔡礼聪两位老师,他们对本书有关生物、化学、物理的问题,给予我热忱的指导;更要感谢月基、开证两位师父,他们为本书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充实了本书的内容;还有姜宏效居士、陈仁和舅父、鲍国栋老师都为本书的出版尽了心力,也应该谢谢他们。

  我不得不在这儿一提的是:学校里许多的老师们,他们有的对佛法尚无缘认识;有的甚至信仰其他宗教,但听到本书即将出版,亦欣然出钱助印,他们珍贵的善行,引用佛经上的话来说,正是:“当知是人,不止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故得如是无量功德。”他们今日所种下的菩提种子,有一天终将绽开般若(智慧)的花朵,结成涅槃的果实。

  最后我也要祝福每一位读过本书的朋友们,希望佛法的真理,能够破启你对人生的迷茫,指引你对生命的彷徨,解答你对宇宙真象的疑问。但愿每一个人都能点燃自觉的心灯,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同时一灯引燃一灯,再指引其他徘徊迷途的同学,启迪他们的疑惑,让智慧的火炬,带给闇黯的宇宙予永恒的光亮。

  佛历二五一五年五月廿五日 慈捷合十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